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对沙眼展开了专项防治。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特点鲜明,成效显著。此时的沙眼防治是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的政府行为。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实质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社会卫生建设的取向。
[关键词]红十字会,沙眼,防治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8—0042—05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近代我国红十字会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然而既有研究主要着力于我国红十字会组织演变及社会救助活动方面,对红十字会的医疗活动尚无专题研究成果。本文聚焦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希冀探索我国红十字会医疗社会史的新领域。沙眼(Tra-choma)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对沙眼展开专项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红十字会防治沙眼的动因为何,怎样实现,特点如何,以上问题值得探究。
一、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动因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我国红十字会进入复原时期。同年11月行政院通过《复原时期管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办法》,红十字会改为以行政院为主管官署,并依据业务的性质接受社会部、卫生署、善后救济总署的监督。以此为标志,红十字工作重心由抗战救护转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特殊防治及医药社会工作”。沙眼防治成为红十字会特殊防治及医药社会工作的中心。那么,红十字会为何会选择沙眼防治呢?
其一,沙眼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传染病,亟待防治。民国时期沙眼泛滥,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地域分布广泛,举国皆然。1932年眼科专家周诚浒在中华医学会年会上说道:“试观今日之中国,自东徂西,由南向北,无往而不见患沙眼之人,欲在我国地图中,觅得一区域而无患是症之国民,殆为不可能之事。”此言不虚。1933年,H.S.Gear医师调查中国各地17个大医院全年的总病案208045例,发现其中沙眼6905例,比肺结核还多836例。1934年,他又调查了中国各地25个大医院的总病案268684例,发现沙眼10456例,又超过的肺结核病案2598例。自贡市从1938年9月1日开办眼科,到1939年6月底,诊断新病人1079例,其中沙眼患者630例,占58.4%。第二,沙眼患者多,危害严重。沙眼是当时最易致盲的眼病。从1929年到1933年,贾树藩医师调查满洲医大眼科门诊688例盲目病人的致盲原因,沙眼为27.6%,占第一位。有学者慨叹道:“沙眼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虽然不如中东的众多与严重,可是十分之三四的中国人都患沙眼,所以被称为世界的第二等沙眼国……调查吾国的盲目原因,沙眼始终占着首位。如果我们以全国人口来估算一下:我国有一亿以上的人口患着沙眼,其中有严重沙眼而妨碍工作与生计的恐怕有二千余万人。或许更有四五十万的盲者是直接或间接的由沙眼造成的。这个数字不够惊人吗?”
其二,沙眼防治的特点颇适合特殊防治和医药社会工作的开展。沙眼是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易感染难治疗。时人归纳沙眼有10恶:1,病期很长;2,病势险恶;3,初起不觉;4,后患无穷;5,蔓延甚广;6,传染甚易;7,预防甚难;8,医效甚缓;9,再发难防;10,好侵犯贫民而绝其生计。可是,对于这样的顽疾,国人不但缺乏对沙眼的正确认识,而且患病后缺乏接受治疗的恒心。当时研究中国沙眼问题的西方学者Pallet氏就说:“中国人民对于疾病,最能容忍,最易漠视。辄有患眼疾致瞎,则视为作恶报应,应得之罚。患者忍之,以求忏悔,见者警诫,视若神为”,“中国人对于治疗,不能耐久,往往就医数次,至病症消退之初,或仅半愈,遂自行停止其治疗。实际上,患者治疗无恒心除了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较为痛苦的原因外,还有经济窘迫的原因。沙眼患病者往往是贫苦百姓,日常生活都成问题,何况治病。沙眼治疗如此困难,这就需要公益性的医疗组织帮助患者完成长期的诊疗。
其三,当时国内尚无致力于沙眼防治的专业性社团或政府组织。民国时期,结核、麻风和沙眼是最著名的三大慢性病。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由中国防痨协会率先倡导。时至1947年,各地的许多防痨中心仍由各地防痨协会独立管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主要由中国麻风协会负责。唯独沙眼防治尚缺医疗社团的有效参与。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很长时期对沙眼防治鲜有作为,甚至“完全不过问”,加之“个人又不讲究卫生,外国之视为野蛮病者,竟漠然置之不以为意,故沙眼日益蔓延不可收拾矣”。相比之下,“欧美及日本各国每年有强制检验沙眼,且设沙眼诊疗所,免费诊疗,故一般人有沙眼即易发觉,且贫困者不费分文得受医疗。其他有沙眼讲习所及沙眼预防协会等,专宣传沙眼之预防及治疗法,故沙眼年有减少”。因此,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不但可以弥补社团参与的欠缺,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民政府相关工作的空白。除了以上因素外,战后美国红十字会同意专项帮助,则是促成我国红十字会办理沙眼防治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二、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措施
其实,我国红十字会治疗眼病的历史由来已久。1912年6月,红十字会缔造者之一的沈敦和就重金邀请丹麦眼科医生克利天生,“委任本总会医士并兼医学堂外科教员,并以余暇悬壶行道。红十字会设立的医院也开展了沙眼诊治。从1930年1月1日至1933年12月31日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眼科共收出诊病人7890人,其中沙眼患者有4525人。但是这些沙眼诊治和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面。前者是零星的医疗行为,后者是有组织的医疗行为。前者注重治疗,后者防治并重。前者是民间行为,后者则带有政府行为的意味,因为1943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事实上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其后红十字会的举措在本质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将沙眼防治作为特殊防治和医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主要是围绕沙眼防治所开展的。红十字会一共成立了南京、上海、北平、西安四所沙眼防治所。这四所防治所都由美国红十字会供给材料和少量经费。四所沙眼防治所均实现免费治疗。
(一)南京沙眼防治所
南京沙眼防治所在1947年3月筹办。该所得到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支持,这样的支持不可或缺。事实上,直到美国红十字会援助的设备运到之时,该所的沙眼医疗工作方才正式启动。南京沙眼防治所的服务对象,除了一般平民外,主要是南京市国民教育实验区的7所小学(即琅琊路小学、汉口路小学、玄武门小学、渊声巷小学、三牌楼小学、鼓楼小学和北阴阳营小学)的学生。南京沙眼防治所组织了由一位医师和三位公共卫生护士构成的学校卫生组。从1947年3月10日到6月下旬小学 放假时,学校卫生组共治疗沙眼学生患者16750人,详见表1。由表1可见,南京沙眼防治所学校卫生组不仅治疗沙眼,而且进行体格检查、X光透视、牛痘接种、霍乱预防注射、皮肤病治疗等。此外,该学校卫生组还开展医疗社会工作,如召开卫生座谈会、工作讨论会并视察环境等。
(二)西安市沙眼防治所
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时称“西京市沙眼防治所”,在1947年6月16日成立。地点设在西安红十字分会医院东侧。该所有主任1人;医师2人;护士长1人;公共卫生护士2人;护士2人;医护员2人;事务员1人;工役2人。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小学生。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每日上午为r一般门诊,下午进行沙眼手术。每周二、四、六清晨由医师、护士奔赴市立第一区第二小学,为该校1008名师生防治沙眼,并借朝会为学生做沙眼防治的卫生讲话。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服务对象还有省立东大街小学等的学生。门诊时间内,西安市沙眼防治所则利用机会向就诊市民宣讲沙眼防治知识。此外每周六下午,西安市沙眼防治所的公共卫生护士、医护员等轮流就附近居民区分别作家庭访视一次。从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西安沙眼防治所共防治31889人,访视学校126次、家庭47次,卫生讲话学校39次,门诊314次,详见表2。寒暑假除外,西安市沙眼防治所访视学校平均每两天一次,访视家庭每周一次。卫生讲话学校每周一次,门诊每天一次。
(三)上海市和北平市沙眼防治所
上海市沙眼防治所1947年开始筹备。1947年8月11日的《申报》登出简讯称,上海红十字分会拟成立沙眼防治所一所,“热心公益人士,如有相当房屋愿意供用者,可函新闸路该会接洽”。上海市沙眼防治所后来设在前平民医院原址,并定于1948年2月初成立。上海市沙眼防治所由红十字会总会汇发开办费及办公费一亿元,并发红十字卫生小丛书及《沙眼防治概要》100册,以便该所分发各学校红十字卫生队及卫生室备用。北平市沙眼防治所是红十字会与市卫生教育机关和学校合作而成,工作地点分设于分会医院门诊所及市立第一、二、三、四卫生所,市立医院等7处。除了开办沙眼防治所外,红十字会的其他分会也开展了沙眼防治工作。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医院、诊疗所与盲民福利协会、基督教扶轮社诊所等合作为儿童矫治沙眼。红十字会永嘉县分会诊疗所亦努力防治沙眼。
三、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特点与反思
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不仅成效显著,而且特点鲜明。
其一,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是以沙眼防治所为中心开展的。红十字会在南京、西安、上海和北平四地设立了沙眼防治所,这样的布点反映了红十字会鉴于沙眼的普遍性,通盘考虑全国防治的意识。其实,红十字会并不希望就止步于这四所沙眼防治所,而是希望“各会于经济充裕时,可设立沙眼防治所”,共同推进沙眼的防治工作。可见,财力充足与否才是沙眼防治所能否开设的关键。
其二,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小学生。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是在校小学生沙眼患病率高,亟待诊治。据当时对南京4所小学的调查,沙眼患者占学生总额的33%,“为各校学生其他缺点之冠”。另一资料反映的沙眼患病率更高,“在每学校健康检查缺点统计如下,沙眼一项,平均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在校小学生集中,较易进行大规模的防治。另一方面是沙眼感染主要源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如共用手巾、用手揉眼等。在校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早期,卫生的教导有助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沙眼。当然无需否认,学校防治沙眼也有不利方面,如学校和学生家庭经济拮据,设备不足,隔离不易;一般家庭和学校缺乏联系,合作监护不易;学校沙眼学生过多,持续治疗不易;沙眼治疗短时期内会影响学生视力等。即便如此,在校小学生仍不失为沙眼防治的最佳对象。更何况,红十字会不乏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经验和社会资本。
其三,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将诊所治疗和医疗社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诊所治疗采用西医疗法治疗沙眼。医疗社会工作则包括候诊教育,环境检查,家庭、学校访视和卫生讲话等。医疗社会工作对沙眼防治颇具价值,实乃有的放矢。民国沙眼之所以泛滥,就民众而言,首先是因为卫生习惯差。如沙眼发病北方比南方严重,就是因为北方有“共面盆共水之习惯,即共用手巾亦常见之”,乃至北方有“脏水不脏脸”之说。而且北方风尘大,北方人“常以手揉眼,致多传染机会”。其次是国人对沙眼的无知。当时有研究者就在论文中说道:“在眼科诊室常有人来问,‘沙眼是不是因为灰沙吹入眼内而变成的吗?上海灰沙如此之多,所以个个人都有沙眼,似亦不足奇’。”更有甚者,“旧式的整容美发师,每有翻转眼盖,用取耳刀刮其内面的,俗称洗眼”。洗眼危害之重,毋庸置喙。医疗社会工作者走进学校和家庭宣讲沙眼防治知识,可以纠正国人对沙眼的误解,有效配合了沙眼的诊治与预防。
其四,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具有公益性,免费诊治。此举显然使患病的民众,特别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受惠,但也触动了一些江湖医生的利益。南京沙眼防治所免费治疗沙眼,求诊人数很多,以致靠治疗沙眼谋生的江湖医生的收入锐减。“他们中的若干人,因此聚会了并雇佣了一批流氓打手,侵入防治所的待诊室,惹是生非,毁坏家具,并且驱逐待诊病人,极尽其能事”。这场闹剧最终随着南京警察厅人员赶来驱散流氓而收场。
其五,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是中美红十字会国际医疗合作的结晶。美国红十字会不仅在抗战时期为我国红十字会战时救护提供了大量的器材和经费,而且在复原时期“允以现金物资支持本会(我国红十字会)一切复原工作”。美国红十字 会为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所供给医疗设备和部分经费,即为例证。事实表明,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依赖美国红十字会的援助,以致到了等米下锅的地位。毫不夸张说,假如没有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支持,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很难取得实效,甚至能否开展都是个问题。
平心而论,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31年就有学者撰文提出要在国民学校对小学生讲演沙眼的危害和预防法,在城市举行砂眼的通俗讲演等。同年,周诚浒在中华医学年会中提议在上海各学校消弭沙眼。另有学者提出:“国家应普设免费诊所,而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医师,应为病家开方便之门,给予优待。”红十字会也不是最早提出沙眼防治的社团。1930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属的卫生教育部就有“防止沙眼”的设计。但是专家学者的倡议往往应者寥寥,流为空谈。平教会充其量是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分盆使用。真正在沙眼防治方面取得最大实效的还是抗战复原时期的红十字会。百废待兴之时,能取得如此业绩,是因为此时沙眼防治与其说是红十字会作为医疗社团的民间行为,不如说是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的政府行为。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实质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社会卫生建设的取向。其间,美国红十字会也为我国红十字沙眼防治做出了相当的贡献,青史留名。
参考文献:
[1]苏德隆沙眼[J].科学世界,1931(9).
[2]蒋本沂,某纺织厂寄宿女工之沙眼统计[J].现代医学,1940(10).
[3]张文山,自贡市的沙眼[J].中华医学杂志,1940(10),
[4]贾魁沙眼[J].医学周刊集1928(1).
[5]陈任,可恶的沙眼[J].大众医学1938(3).
[6]周诚浒,张文山,论上海之沙眼[J].中华医学杂志,1934(6).
[7]周诚浒等,上海难民沙眼之统计[J].中华医学杂志,1940(4).
[8]本会医药卫生服务[J].红十字月刊,1947(23).
[9]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六以祥,沙眼及其预防法[J].大众医刊.1931(12).
[11]马玉汝,从抗战到复原的医务工作[J].红十字月刊,1946(9).
[12]沈仲礼,介绍眼科医生克利天生[N].申报,1912-06-12.
[13]马玉汝,南京沙眼防治所[J].红十字月刊1947(19).
[14]马玉汝,沙眼防治谈[J].红十字月刊1947(14).
[15]西京市分会医院概况[J].红十字月刊1947(18).
[16]西京市分会.西京市沙眼防治所周年简报[J].红十字月刊,1948(30).
[17]本市简讯[N].申报,1947-08-11.
[18]服务汇报[J].红十字月刊,1948(25).
[19]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卅五卅六年度工作简况[J].红十字月刊,1948(28).
[20]王一正,分会的医疗设施[J].红十字月刊1948(31).
[21]毛玉相,防止儿童沙眼应从学校入手[J].红十字月刊1948(30).
[22]张素永,在学儿童之沙眼防治[J].红十字月刊1948(30).
[23]纪秀香,沙眼致盲之检讨[J].中华医学杂志1944(2).
[24]蒋梦麟,敬向美国红十字会申谢[J].红十字月刊1946(6).
[25]黄慰民,普及肉沙眼常识[J].民众医报1931(11).
[26]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关键词]红十字会,沙眼,防治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8—0042—05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近代我国红十字会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然而既有研究主要着力于我国红十字会组织演变及社会救助活动方面,对红十字会的医疗活动尚无专题研究成果。本文聚焦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希冀探索我国红十字会医疗社会史的新领域。沙眼(Tra-choma)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对沙眼展开专项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红十字会防治沙眼的动因为何,怎样实现,特点如何,以上问题值得探究。
一、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动因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我国红十字会进入复原时期。同年11月行政院通过《复原时期管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办法》,红十字会改为以行政院为主管官署,并依据业务的性质接受社会部、卫生署、善后救济总署的监督。以此为标志,红十字工作重心由抗战救护转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特殊防治及医药社会工作”。沙眼防治成为红十字会特殊防治及医药社会工作的中心。那么,红十字会为何会选择沙眼防治呢?
其一,沙眼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传染病,亟待防治。民国时期沙眼泛滥,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地域分布广泛,举国皆然。1932年眼科专家周诚浒在中华医学会年会上说道:“试观今日之中国,自东徂西,由南向北,无往而不见患沙眼之人,欲在我国地图中,觅得一区域而无患是症之国民,殆为不可能之事。”此言不虚。1933年,H.S.Gear医师调查中国各地17个大医院全年的总病案208045例,发现其中沙眼6905例,比肺结核还多836例。1934年,他又调查了中国各地25个大医院的总病案268684例,发现沙眼10456例,又超过的肺结核病案2598例。自贡市从1938年9月1日开办眼科,到1939年6月底,诊断新病人1079例,其中沙眼患者630例,占58.4%。第二,沙眼患者多,危害严重。沙眼是当时最易致盲的眼病。从1929年到1933年,贾树藩医师调查满洲医大眼科门诊688例盲目病人的致盲原因,沙眼为27.6%,占第一位。有学者慨叹道:“沙眼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虽然不如中东的众多与严重,可是十分之三四的中国人都患沙眼,所以被称为世界的第二等沙眼国……调查吾国的盲目原因,沙眼始终占着首位。如果我们以全国人口来估算一下:我国有一亿以上的人口患着沙眼,其中有严重沙眼而妨碍工作与生计的恐怕有二千余万人。或许更有四五十万的盲者是直接或间接的由沙眼造成的。这个数字不够惊人吗?”
其二,沙眼防治的特点颇适合特殊防治和医药社会工作的开展。沙眼是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易感染难治疗。时人归纳沙眼有10恶:1,病期很长;2,病势险恶;3,初起不觉;4,后患无穷;5,蔓延甚广;6,传染甚易;7,预防甚难;8,医效甚缓;9,再发难防;10,好侵犯贫民而绝其生计。可是,对于这样的顽疾,国人不但缺乏对沙眼的正确认识,而且患病后缺乏接受治疗的恒心。当时研究中国沙眼问题的西方学者Pallet氏就说:“中国人民对于疾病,最能容忍,最易漠视。辄有患眼疾致瞎,则视为作恶报应,应得之罚。患者忍之,以求忏悔,见者警诫,视若神为”,“中国人对于治疗,不能耐久,往往就医数次,至病症消退之初,或仅半愈,遂自行停止其治疗。实际上,患者治疗无恒心除了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较为痛苦的原因外,还有经济窘迫的原因。沙眼患病者往往是贫苦百姓,日常生活都成问题,何况治病。沙眼治疗如此困难,这就需要公益性的医疗组织帮助患者完成长期的诊疗。
其三,当时国内尚无致力于沙眼防治的专业性社团或政府组织。民国时期,结核、麻风和沙眼是最著名的三大慢性病。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由中国防痨协会率先倡导。时至1947年,各地的许多防痨中心仍由各地防痨协会独立管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主要由中国麻风协会负责。唯独沙眼防治尚缺医疗社团的有效参与。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很长时期对沙眼防治鲜有作为,甚至“完全不过问”,加之“个人又不讲究卫生,外国之视为野蛮病者,竟漠然置之不以为意,故沙眼日益蔓延不可收拾矣”。相比之下,“欧美及日本各国每年有强制检验沙眼,且设沙眼诊疗所,免费诊疗,故一般人有沙眼即易发觉,且贫困者不费分文得受医疗。其他有沙眼讲习所及沙眼预防协会等,专宣传沙眼之预防及治疗法,故沙眼年有减少”。因此,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不但可以弥补社团参与的欠缺,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民政府相关工作的空白。除了以上因素外,战后美国红十字会同意专项帮助,则是促成我国红十字会办理沙眼防治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二、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措施
其实,我国红十字会治疗眼病的历史由来已久。1912年6月,红十字会缔造者之一的沈敦和就重金邀请丹麦眼科医生克利天生,“委任本总会医士并兼医学堂外科教员,并以余暇悬壶行道。红十字会设立的医院也开展了沙眼诊治。从1930年1月1日至1933年12月31日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眼科共收出诊病人7890人,其中沙眼患者有4525人。但是这些沙眼诊治和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面。前者是零星的医疗行为,后者是有组织的医疗行为。前者注重治疗,后者防治并重。前者是民间行为,后者则带有政府行为的意味,因为1943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事实上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其后红十字会的举措在本质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将沙眼防治作为特殊防治和医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红十字会的沙眼防治主要是围绕沙眼防治所开展的。红十字会一共成立了南京、上海、北平、西安四所沙眼防治所。这四所防治所都由美国红十字会供给材料和少量经费。四所沙眼防治所均实现免费治疗。
(一)南京沙眼防治所
南京沙眼防治所在1947年3月筹办。该所得到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支持,这样的支持不可或缺。事实上,直到美国红十字会援助的设备运到之时,该所的沙眼医疗工作方才正式启动。南京沙眼防治所的服务对象,除了一般平民外,主要是南京市国民教育实验区的7所小学(即琅琊路小学、汉口路小学、玄武门小学、渊声巷小学、三牌楼小学、鼓楼小学和北阴阳营小学)的学生。南京沙眼防治所组织了由一位医师和三位公共卫生护士构成的学校卫生组。从1947年3月10日到6月下旬小学 放假时,学校卫生组共治疗沙眼学生患者16750人,详见表1。由表1可见,南京沙眼防治所学校卫生组不仅治疗沙眼,而且进行体格检查、X光透视、牛痘接种、霍乱预防注射、皮肤病治疗等。此外,该学校卫生组还开展医疗社会工作,如召开卫生座谈会、工作讨论会并视察环境等。
(二)西安市沙眼防治所
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时称“西京市沙眼防治所”,在1947年6月16日成立。地点设在西安红十字分会医院东侧。该所有主任1人;医师2人;护士长1人;公共卫生护士2人;护士2人;医护员2人;事务员1人;工役2人。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小学生。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每日上午为r一般门诊,下午进行沙眼手术。每周二、四、六清晨由医师、护士奔赴市立第一区第二小学,为该校1008名师生防治沙眼,并借朝会为学生做沙眼防治的卫生讲话。西安市沙眼防治所服务对象还有省立东大街小学等的学生。门诊时间内,西安市沙眼防治所则利用机会向就诊市民宣讲沙眼防治知识。此外每周六下午,西安市沙眼防治所的公共卫生护士、医护员等轮流就附近居民区分别作家庭访视一次。从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西安沙眼防治所共防治31889人,访视学校126次、家庭47次,卫生讲话学校39次,门诊314次,详见表2。寒暑假除外,西安市沙眼防治所访视学校平均每两天一次,访视家庭每周一次。卫生讲话学校每周一次,门诊每天一次。
(三)上海市和北平市沙眼防治所
上海市沙眼防治所1947年开始筹备。1947年8月11日的《申报》登出简讯称,上海红十字分会拟成立沙眼防治所一所,“热心公益人士,如有相当房屋愿意供用者,可函新闸路该会接洽”。上海市沙眼防治所后来设在前平民医院原址,并定于1948年2月初成立。上海市沙眼防治所由红十字会总会汇发开办费及办公费一亿元,并发红十字卫生小丛书及《沙眼防治概要》100册,以便该所分发各学校红十字卫生队及卫生室备用。北平市沙眼防治所是红十字会与市卫生教育机关和学校合作而成,工作地点分设于分会医院门诊所及市立第一、二、三、四卫生所,市立医院等7处。除了开办沙眼防治所外,红十字会的其他分会也开展了沙眼防治工作。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医院、诊疗所与盲民福利协会、基督教扶轮社诊所等合作为儿童矫治沙眼。红十字会永嘉县分会诊疗所亦努力防治沙眼。
三、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特点与反思
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不仅成效显著,而且特点鲜明。
其一,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是以沙眼防治所为中心开展的。红十字会在南京、西安、上海和北平四地设立了沙眼防治所,这样的布点反映了红十字会鉴于沙眼的普遍性,通盘考虑全国防治的意识。其实,红十字会并不希望就止步于这四所沙眼防治所,而是希望“各会于经济充裕时,可设立沙眼防治所”,共同推进沙眼的防治工作。可见,财力充足与否才是沙眼防治所能否开设的关键。
其二,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小学生。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是在校小学生沙眼患病率高,亟待诊治。据当时对南京4所小学的调查,沙眼患者占学生总额的33%,“为各校学生其他缺点之冠”。另一资料反映的沙眼患病率更高,“在每学校健康检查缺点统计如下,沙眼一项,平均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在校小学生集中,较易进行大规模的防治。另一方面是沙眼感染主要源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如共用手巾、用手揉眼等。在校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早期,卫生的教导有助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沙眼。当然无需否认,学校防治沙眼也有不利方面,如学校和学生家庭经济拮据,设备不足,隔离不易;一般家庭和学校缺乏联系,合作监护不易;学校沙眼学生过多,持续治疗不易;沙眼治疗短时期内会影响学生视力等。即便如此,在校小学生仍不失为沙眼防治的最佳对象。更何况,红十字会不乏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经验和社会资本。
其三,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将诊所治疗和医疗社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诊所治疗采用西医疗法治疗沙眼。医疗社会工作则包括候诊教育,环境检查,家庭、学校访视和卫生讲话等。医疗社会工作对沙眼防治颇具价值,实乃有的放矢。民国沙眼之所以泛滥,就民众而言,首先是因为卫生习惯差。如沙眼发病北方比南方严重,就是因为北方有“共面盆共水之习惯,即共用手巾亦常见之”,乃至北方有“脏水不脏脸”之说。而且北方风尘大,北方人“常以手揉眼,致多传染机会”。其次是国人对沙眼的无知。当时有研究者就在论文中说道:“在眼科诊室常有人来问,‘沙眼是不是因为灰沙吹入眼内而变成的吗?上海灰沙如此之多,所以个个人都有沙眼,似亦不足奇’。”更有甚者,“旧式的整容美发师,每有翻转眼盖,用取耳刀刮其内面的,俗称洗眼”。洗眼危害之重,毋庸置喙。医疗社会工作者走进学校和家庭宣讲沙眼防治知识,可以纠正国人对沙眼的误解,有效配合了沙眼的诊治与预防。
其四,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具有公益性,免费诊治。此举显然使患病的民众,特别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受惠,但也触动了一些江湖医生的利益。南京沙眼防治所免费治疗沙眼,求诊人数很多,以致靠治疗沙眼谋生的江湖医生的收入锐减。“他们中的若干人,因此聚会了并雇佣了一批流氓打手,侵入防治所的待诊室,惹是生非,毁坏家具,并且驱逐待诊病人,极尽其能事”。这场闹剧最终随着南京警察厅人员赶来驱散流氓而收场。
其五,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是中美红十字会国际医疗合作的结晶。美国红十字会不仅在抗战时期为我国红十字会战时救护提供了大量的器材和经费,而且在复原时期“允以现金物资支持本会(我国红十字会)一切复原工作”。美国红十字 会为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所供给医疗设备和部分经费,即为例证。事实表明,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依赖美国红十字会的援助,以致到了等米下锅的地位。毫不夸张说,假如没有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支持,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很难取得实效,甚至能否开展都是个问题。
平心而论,抗战复原时期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的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31年就有学者撰文提出要在国民学校对小学生讲演沙眼的危害和预防法,在城市举行砂眼的通俗讲演等。同年,周诚浒在中华医学年会中提议在上海各学校消弭沙眼。另有学者提出:“国家应普设免费诊所,而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医师,应为病家开方便之门,给予优待。”红十字会也不是最早提出沙眼防治的社团。1930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属的卫生教育部就有“防止沙眼”的设计。但是专家学者的倡议往往应者寥寥,流为空谈。平教会充其量是让乡村小学的学生分盆使用。真正在沙眼防治方面取得最大实效的还是抗战复原时期的红十字会。百废待兴之时,能取得如此业绩,是因为此时沙眼防治与其说是红十字会作为医疗社团的民间行为,不如说是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的政府行为。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实质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社会卫生建设的取向。其间,美国红十字会也为我国红十字沙眼防治做出了相当的贡献,青史留名。
参考文献:
[1]苏德隆沙眼[J].科学世界,1931(9).
[2]蒋本沂,某纺织厂寄宿女工之沙眼统计[J].现代医学,1940(10).
[3]张文山,自贡市的沙眼[J].中华医学杂志,1940(10),
[4]贾魁沙眼[J].医学周刊集1928(1).
[5]陈任,可恶的沙眼[J].大众医学1938(3).
[6]周诚浒,张文山,论上海之沙眼[J].中华医学杂志,1934(6).
[7]周诚浒等,上海难民沙眼之统计[J].中华医学杂志,1940(4).
[8]本会医药卫生服务[J].红十字月刊,1947(23).
[9]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六以祥,沙眼及其预防法[J].大众医刊.1931(12).
[11]马玉汝,从抗战到复原的医务工作[J].红十字月刊,1946(9).
[12]沈仲礼,介绍眼科医生克利天生[N].申报,1912-06-12.
[13]马玉汝,南京沙眼防治所[J].红十字月刊1947(19).
[14]马玉汝,沙眼防治谈[J].红十字月刊1947(14).
[15]西京市分会医院概况[J].红十字月刊1947(18).
[16]西京市分会.西京市沙眼防治所周年简报[J].红十字月刊,1948(30).
[17]本市简讯[N].申报,1947-08-11.
[18]服务汇报[J].红十字月刊,1948(25).
[19]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卅五卅六年度工作简况[J].红十字月刊,1948(28).
[20]王一正,分会的医疗设施[J].红十字月刊1948(31).
[21]毛玉相,防止儿童沙眼应从学校入手[J].红十字月刊1948(30).
[22]张素永,在学儿童之沙眼防治[J].红十字月刊1948(30).
[23]纪秀香,沙眼致盲之检讨[J].中华医学杂志1944(2).
[24]蒋梦麟,敬向美国红十字会申谢[J].红十字月刊1946(6).
[25]黄慰民,普及肉沙眼常识[J].民众医报1931(11).
[26]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