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作坊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先借鉴现代课程论内涵因素尝试建立现代工作坊模式,然后通过对上海市某重点高校外语类教师工作坊跟踪调查和特色分析,反思修正该模式,最终尝试构建外语类学术工作坊模式,希望能为未来外语类学术工作坊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机 构】
: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16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坊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先借鉴现代课程论内涵因素尝试建立现代工作坊模式,然后通过对上海市某重点高校外语类教师工作坊跟踪调查和特色分析,反思修正该模式,最终尝试构建外语类学术工作坊模式,希望能为未来外语类学术工作坊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德及物性进行对比.对比发现,汉德在典型及物性构建上具有相似性,这体现出汉德在识解世界经验方面的共通性;从语序、被动义、复合语义角色维度看,汉德及物性构建又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语言层面,构建方式的不同可归因于汉德及物性语义角色实现方式的差异性;从思维层面,这体现出德语民族重本体与逻辑的思维倾向,而汉语民族不重本体而重类比的思维倾向.
本文通过聚焦汉日动词省略和名词性结构省略,考察信息结构和省略结构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汉日在动词省略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省略类型:汉语为顺向省略,日语为逆向省略.这是由语序和句法所致,但不论顺向省略还是逆向省略都遵循信息重要度原则.(2)汉日在名词性结构省略上呈现出一种共性,遵循省略的指称和移位限制条件.从信息结构角度看,对于听话人而言,定指信息的信息重要度低于不定指信息,因此,定指信息进行移位后可删除也符合信息重要度原则.
新媒体由于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大众化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研究以Bernstein的再语境化为理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中的科普话语为研究对象,探究科学话语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大众话语如何运用话语策略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实现累积性知识的建构.
传统的语言理解模型一般忽视情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情感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神经语言学俨然出现情感转向,情感神经语言学也应运而生.首先,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该转向的动因,包括“以单模态为基点”的理论框架的不足、情感与认知交互研究的蓬勃发展、语言研究中经验主义研究传统的崛起.其次,构建一个较全面的情感神经语言学研究框架,以对Hinojosa等(2019)提出的框架进行补充.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意义变化是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依据语言的维度,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通过语料分析,从词汇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寻找语法隐喻经验意义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在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中,主要产生4种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语义抽象、语义概括、语义特化(包含“获得技术性”和“增强技术性”)、语义模糊(包含“内在歧义”和“外在歧义”);这些不同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由相应的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同时受到语境因素的促动.
认知负荷是影响交替传译的重要因素,有效减轻译员的认知负荷亦是译前准备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借助3D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实验,实验组依据口译主题自主撰写交传源语脚本,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扮演发言人,模拟源语内容,以此作为译前准备.对照组只进行同一主题的概念和术语搜集.实验发现,当两组被试同时进行交传时,实验组的错译、漏译、打结、停顿现象明显比对照组少,认知负荷更低,更能发挥程序性记忆的作用,对照组被试则限于使用陈述性记忆,难以完成口译主题自动化,口译表现不如实验组.结果 表明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情景模拟和角
本文通过对绝对时态、相对时态、语序的比较,阐释汉语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选择性和祖鲁语时间关系句法编码的强制性.汉语时间关系主要依赖词汇和语用手段;祖鲁语中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在时间表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时间表达上的差异体现出这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别,也反映出两个民族对时间认知的不同.
跨学科性作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范畴和特征,为学科创新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者对批评性语篇分析跨学科性的阐释与实践,这一范畴呈现出西方研究思维、社会文化的特征和尖锐的政治批判,且国内研究思路大多受到西方研究路径的限制,对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研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此,提出“理性与多元文化互动的思维范式融合”对跨学科性进行修正,并意识到在跨学科性实践中要注重理论建构和学科主体意识;依据批评性语篇分析跨学科性新动向提出应对策略.对跨学科性范畴的梳理和修正,有助于提高批评性语篇分析的适用性,并融入
本文报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试配对讨论中的话轮转换行为研究.基于互动能力理论,研究对采录的30组会话语料进行话轮转换行为分析,涉及话轮机制和反馈应答两个方面.结果 表明:除了少数几组外,大多数参与者的话轮转换机制不够活跃.具体表现为:话轮偏长,角色更迭较慢;反馈应答类型单一,而且使用频率低.在此机制下,他们产出的会话普遍呈现低合作、低互动特征.笔者认为,诸多因素,包括合作意识、话轮转换策略、互动模式、文化推崇会话方式及搭档之间性格差异等都会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会话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对我国的英语口语教学和测试
预制语块在语言加工和使用中以整体形式反复出现,并促进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研究发展.然而,预制语块在已有的口译研究中却受实验条件和数据规模小的限制,仅以概念讨论和个案分析为主.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口译语料库成为在预制语块和口译研究之间的方法论接口.因此,本研究基于PACCEL从性别、口译语境、口译水平3个因素,考察在交替传译中学生使用预制语块的差异情况,分析预制语块对交替传译中认知压力的缓解效应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