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弄堂”是无锡运河中最具神采的一段,它是无锡运河文化中极其珍贵的瑰宝。“水弄堂”两侧,荟萃古街、古居等历史文化古迹100多处,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我园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全园教师关注民俗文化,将其植入E时代教育,在活动技术、策略层面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传承江南民俗文化”,开展了“基于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并举行了“亲亲古运河,浓浓南幼情”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有效运用”特色展示活动。
一、展示活动彰显民俗文化
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商报、无锡电视台娱乐频道、教育电视台、无锡交通台等多家媒体陆续报道了我园民俗活动;市电教馆馆长对我园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该活动为无锡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引领作用。现采撷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开心小导游
一走进电脑室,便是充满民俗韵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上古运河八大景点的秀美风光,在优美而抑扬顿挫的童声中,每个小导游都是主角,带领参观教师游览古运河。参观教师手中的相机不停地闪烁,留下了我们小导游自信、快乐的身影。通过此次活动,小朋友个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更激发了他们对古运河的热爱之情。
片断二:娃娃办庙会
“咚咚锵,咚咚锵!”前所未有的“娃娃庙会”开始了。舞龙、舞狮、划龙船、抬轿子,这些只有在重大喜庆时刻才能看到的民间活动,在展示活动中就看到了,所有的来宾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啧啧赞叹。
片断三:我的清名桥
“南门外,运河上,有座古老的清名桥……”在一声声清脆的无锡方言童谣中,清名桥优美的风景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是我园“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有效运用”展示活动。整个活动充满着浓郁的古运河民俗风情。南幼的信息技术特色、温馨实用的新年礼物、特色环节“教你一招”等,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环境创设渗透民俗文化
每天清晨沿着水弄堂走入幼儿园,就像走进一幅画;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使人对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环境是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我园非常注重营造民俗文化的氛围和环境的创设,让孩子们进行感知和探索。
1.合力打造园所民俗文化
首先,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浓浓的水乡气息,竹林、桃花、小桥、流水、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每一处都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婉约的江南故事。再往里走,就能看到小花园里的鸡篓、竹椅、对联,看似随意摆放的龙船、水井,古色古香的“小阿福博物馆”门牌等。在E时代,这些民俗文化或许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但经过精心设计、仔细考虑及恰到好处地摆放,彰显了活动的主题——江南民俗文化。
其次,为营造古运河的文化氛围,我们在墙上喷绘大幅的“水乡风光”图,大厅、走廊、过道张贴下载的弄堂游戏、江南民居图;悬挂写有字谜、童谣的灯笼;放置师幼合作绘制有十二生肖、水墨画等民俗特色的坛子;泥工室里呈现“古运河畔的房子、河上的古桥、运河里的船”等幼儿手工作品。
最后,展示活动中,全体教职工、孩子、家长都在发挥着不同作用;电教组的老师更为活动增色不少,高质量地完成了“快乐小导游”课件及沙龙研讨会上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展示的古运河的八大景点、我园的精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封面上小雨淅淅沥沥地打落在水乡写意画上的特效,特别出彩。整本杂志让人们从视听的角度,多方位地去深入了解,从中可以看出我园是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2.细致呈现江南民俗文化
首先,我们利用最有民俗特色的材料“蓝花布”来装扮活动室。老师们没有千篇一律地将蓝花布直接贴在墙上,而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环境布置中。有来装饰主题墙的、有来做挂毯的、有自创的独特的蓝花布(在报纸上用蓝白颜料杂染)。每个班级几乎都有蓝花布的影子!
其次,这次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整体统一,又处处有细节”。教师们自己DIY服饰,如衣服、鞋子上手绘的烟雨朦胧的山水画、桃花,手臂上的阿福、阿喜,无不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这也是我园民俗文化的另一种呈现。
最后,各班发挥教师的特长,营造了不同的民俗教育环境,激发教师的聪明才智,精心准备富有民俗气息的特色活动。如“热闹的庙会”、“穆桂英美食城”、“一茶一座”、“五谷豆浆”、“玩泥巴做古桥”、“奶奶教我学剪纸”等,孩子们耳濡目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区域活动贯穿民俗文化
1.把民俗特色引入活动区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隐含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真、善、美的整合和积极向上、有为奋发的精神面貌,对幼儿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活动环境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尝试着从区域活动入手,把独特的民俗特色引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引导转向后来的自觉学习。师幼自拍的一张张富含童趣的阿福阿喜和民俗风景照片还被选入了《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一书,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
2.把民间艺术渗透活动区
民间艺术是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而E时代的孩子对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相当生疏,因此,学习保护民俗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我们把民间艺术渗透到各个活动区域。如将孩子们带来的各式灯笼布置在区域墙面上,用有民俗特色的“蓝花布”做区域墙的背景;在美工区放置用废旧光碟创意绘制成的龙鳞装饰龙船,提供锡剧戏服轮廓的样纸,鼓励幼儿装饰锡剧戏服,剪贴后布置主题墙、提供各色蜡光纸,鼓励幼儿尝试学习剪纸和印染,尝试剪漂亮的花、蝴蝶等装扮教室;学习用惠山泥来做茶壶,用废旧物如一次性纸餐盘、贝壳和竹筒制作青花瓷,从中体验本土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在语言区,我们从网上下载方言童谣及戏剧五大件的图片、戏剧行当的照片等,让幼儿初步了解了江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表演区为幼儿设计了小舞台,通过电脑、电视视频的播放,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锡剧的舞台文化并学会了有板有眼的演唱;游戏活动区提供了铁环、陀螺、竹杆、梅花桩、皮筋、毽子等弄堂游戏的器械。孩子们积极参与各活动区的活动并涌起了朵朵创意的浪花。
四、弄堂游戏显现民俗文化
对于幼儿来说,本地的、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直接、最能接受的,民俗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弄堂游戏焕发新的光彩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就是说,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再运用知识及能力来感知世界。E时代弄堂游戏这朵奇葩正在我园悄悄绽放,正悄悄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并展示着其特有的魅力!
首先,“跳皮筋”、“踢毽子”、“编花篮”、“踩高跷”、“翻线绳”等诸多的弄堂游戏,无不彰显浓厚的民俗文化,也是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得到体质锻炼的同时,其他各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河里河里汰汰脚”弄堂游戏是我园开展的又一个特色活动,孩子们没有了拘谨和呆板,尽情地玩耍并共享了游戏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们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
最后,老游戏新玩法之“竹竿游戏”。这个弄堂游戏是一个分工很明确、合作很默契的集体游戏。游戏原本没有儿歌,没有音乐,不打节奏,因此,有的孩子跳竹竿时常常被夹到脚。为了让孩子能有节奏并整齐地玩,该班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为整个活动选择了四五种音乐,给这个老游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加入了现代的元素,让其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现在只要老师有节奏地喊“合!分分合!分分合……”的口号,敲竹竿的孩子就会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敲着竹竿,跳的孩子也会伴随着音乐自然地跳着,而且他们已经会在心里打节奏了。操场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我跳了这么多次都成功了!”成功使他们太兴奋了!
2.方言童谣散发独特魅力
童谣语言浅显,形象具体,节律自然和谐,且富于动作性,易于幼儿学习和接受,因此,我园将方言童谣发送至“网上家园”、刻成光碟,来实施教学。现在我园幼儿念方言童谣琅琅上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园幼儿人人会童谣、儿歌,甚至苗班的宝宝也念得很好。
展示活动上,参观教师对孩子们的啧啧称赞,照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参与活动的领导们,也被这些浓郁的气氛所感染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们吟唱起了儿时童谣,玩起了竹杆游戏,跳起了花样皮筋。
五、网上家园增强教育成效
作为E时代的教师,我们因势利导,活动前期,每班“网上家园”以幼儿园网站、班级网页为载体,利用家校通、电话等沟通平台,让孩子和家长们了解展示活动,感知和探索民俗文化,通过家园合作增强民俗教育成效,“网上家园”是我园家园合作的一大亮点。
1.来自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首先,我园外墙上贴的无锡特产、名胜图片由家长上网搜集而来;大厅里悬挂的各式宫灯是家长带孩子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传统节日家长主动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本土和各地民俗风情;得知我园要创建“小阿福博物馆”,他们纷纷将家中老阿太的旧时嫁妆、器皿、碗盘等无私地捐赠给我园。
其次,在进行道具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更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如在制作龙船时有的家长帮助搜集了好多图片资料;巧手家长帮我们对器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创新制成了可以推行的龙船,使龙船方便、耐用,更适合幼儿的游戏;同时每班家长帮助自制了几种弄堂游戏小器械,小器械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创造灵感,大大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最后,我们在“网上家园”发动“与孩子一起玩亲子弄堂游戏”,孩子在家中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游戏,改善和促进了亲子关系。
2.全面挖掘民间文化素材
民俗文化植入E时代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园开展民俗特色教育,活动素材的挖掘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收集了许多具有民俗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丰富了我园“民俗文化”素材库(如锡剧、弄堂游戏、方言童谣等)。两次展示活动虽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欣喜地发现,民俗文化已自然而然地植入E时代教育。它的魅力已深入孩子和家长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一、展示活动彰显民俗文化
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商报、无锡电视台娱乐频道、教育电视台、无锡交通台等多家媒体陆续报道了我园民俗活动;市电教馆馆长对我园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评价该活动为无锡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引领作用。现采撷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开心小导游
一走进电脑室,便是充满民俗韵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上古运河八大景点的秀美风光,在优美而抑扬顿挫的童声中,每个小导游都是主角,带领参观教师游览古运河。参观教师手中的相机不停地闪烁,留下了我们小导游自信、快乐的身影。通过此次活动,小朋友个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更激发了他们对古运河的热爱之情。
片断二:娃娃办庙会
“咚咚锵,咚咚锵!”前所未有的“娃娃庙会”开始了。舞龙、舞狮、划龙船、抬轿子,这些只有在重大喜庆时刻才能看到的民间活动,在展示活动中就看到了,所有的来宾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啧啧赞叹。
片断三:我的清名桥
“南门外,运河上,有座古老的清名桥……”在一声声清脆的无锡方言童谣中,清名桥优美的风景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是我园“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有效运用”展示活动。整个活动充满着浓郁的古运河民俗风情。南幼的信息技术特色、温馨实用的新年礼物、特色环节“教你一招”等,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环境创设渗透民俗文化
每天清晨沿着水弄堂走入幼儿园,就像走进一幅画;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使人对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环境是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我园非常注重营造民俗文化的氛围和环境的创设,让孩子们进行感知和探索。
1.合力打造园所民俗文化
首先,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浓浓的水乡气息,竹林、桃花、小桥、流水、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每一处都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婉约的江南故事。再往里走,就能看到小花园里的鸡篓、竹椅、对联,看似随意摆放的龙船、水井,古色古香的“小阿福博物馆”门牌等。在E时代,这些民俗文化或许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但经过精心设计、仔细考虑及恰到好处地摆放,彰显了活动的主题——江南民俗文化。
其次,为营造古运河的文化氛围,我们在墙上喷绘大幅的“水乡风光”图,大厅、走廊、过道张贴下载的弄堂游戏、江南民居图;悬挂写有字谜、童谣的灯笼;放置师幼合作绘制有十二生肖、水墨画等民俗特色的坛子;泥工室里呈现“古运河畔的房子、河上的古桥、运河里的船”等幼儿手工作品。
最后,展示活动中,全体教职工、孩子、家长都在发挥着不同作用;电教组的老师更为活动增色不少,高质量地完成了“快乐小导游”课件及沙龙研讨会上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展示的古运河的八大景点、我园的精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封面上小雨淅淅沥沥地打落在水乡写意画上的特效,特别出彩。整本杂志让人们从视听的角度,多方位地去深入了解,从中可以看出我园是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2.细致呈现江南民俗文化
首先,我们利用最有民俗特色的材料“蓝花布”来装扮活动室。老师们没有千篇一律地将蓝花布直接贴在墙上,而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环境布置中。有来装饰主题墙的、有来做挂毯的、有自创的独特的蓝花布(在报纸上用蓝白颜料杂染)。每个班级几乎都有蓝花布的影子!
其次,这次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整体统一,又处处有细节”。教师们自己DIY服饰,如衣服、鞋子上手绘的烟雨朦胧的山水画、桃花,手臂上的阿福、阿喜,无不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这也是我园民俗文化的另一种呈现。
最后,各班发挥教师的特长,营造了不同的民俗教育环境,激发教师的聪明才智,精心准备富有民俗气息的特色活动。如“热闹的庙会”、“穆桂英美食城”、“一茶一座”、“五谷豆浆”、“玩泥巴做古桥”、“奶奶教我学剪纸”等,孩子们耳濡目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区域活动贯穿民俗文化
1.把民俗特色引入活动区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隐含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真、善、美的整合和积极向上、有为奋发的精神面貌,对幼儿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活动环境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尝试着从区域活动入手,把独特的民俗特色引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引导转向后来的自觉学习。师幼自拍的一张张富含童趣的阿福阿喜和民俗风景照片还被选入了《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一书,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
2.把民间艺术渗透活动区
民间艺术是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而E时代的孩子对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相当生疏,因此,学习保护民俗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我们把民间艺术渗透到各个活动区域。如将孩子们带来的各式灯笼布置在区域墙面上,用有民俗特色的“蓝花布”做区域墙的背景;在美工区放置用废旧光碟创意绘制成的龙鳞装饰龙船,提供锡剧戏服轮廓的样纸,鼓励幼儿装饰锡剧戏服,剪贴后布置主题墙、提供各色蜡光纸,鼓励幼儿尝试学习剪纸和印染,尝试剪漂亮的花、蝴蝶等装扮教室;学习用惠山泥来做茶壶,用废旧物如一次性纸餐盘、贝壳和竹筒制作青花瓷,从中体验本土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在语言区,我们从网上下载方言童谣及戏剧五大件的图片、戏剧行当的照片等,让幼儿初步了解了江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表演区为幼儿设计了小舞台,通过电脑、电视视频的播放,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锡剧的舞台文化并学会了有板有眼的演唱;游戏活动区提供了铁环、陀螺、竹杆、梅花桩、皮筋、毽子等弄堂游戏的器械。孩子们积极参与各活动区的活动并涌起了朵朵创意的浪花。
四、弄堂游戏显现民俗文化
对于幼儿来说,本地的、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直接、最能接受的,民俗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弄堂游戏焕发新的光彩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就是说,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再运用知识及能力来感知世界。E时代弄堂游戏这朵奇葩正在我园悄悄绽放,正悄悄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并展示着其特有的魅力!
首先,“跳皮筋”、“踢毽子”、“编花篮”、“踩高跷”、“翻线绳”等诸多的弄堂游戏,无不彰显浓厚的民俗文化,也是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得到体质锻炼的同时,其他各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河里河里汰汰脚”弄堂游戏是我园开展的又一个特色活动,孩子们没有了拘谨和呆板,尽情地玩耍并共享了游戏成功的喜悦。这是孩子们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
最后,老游戏新玩法之“竹竿游戏”。这个弄堂游戏是一个分工很明确、合作很默契的集体游戏。游戏原本没有儿歌,没有音乐,不打节奏,因此,有的孩子跳竹竿时常常被夹到脚。为了让孩子能有节奏并整齐地玩,该班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为整个活动选择了四五种音乐,给这个老游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加入了现代的元素,让其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现在只要老师有节奏地喊“合!分分合!分分合……”的口号,敲竹竿的孩子就会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敲着竹竿,跳的孩子也会伴随着音乐自然地跳着,而且他们已经会在心里打节奏了。操场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我跳了这么多次都成功了!”成功使他们太兴奋了!
2.方言童谣散发独特魅力
童谣语言浅显,形象具体,节律自然和谐,且富于动作性,易于幼儿学习和接受,因此,我园将方言童谣发送至“网上家园”、刻成光碟,来实施教学。现在我园幼儿念方言童谣琅琅上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园幼儿人人会童谣、儿歌,甚至苗班的宝宝也念得很好。
展示活动上,参观教师对孩子们的啧啧称赞,照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参与活动的领导们,也被这些浓郁的气氛所感染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们吟唱起了儿时童谣,玩起了竹杆游戏,跳起了花样皮筋。
五、网上家园增强教育成效
作为E时代的教师,我们因势利导,活动前期,每班“网上家园”以幼儿园网站、班级网页为载体,利用家校通、电话等沟通平台,让孩子和家长们了解展示活动,感知和探索民俗文化,通过家园合作增强民俗教育成效,“网上家园”是我园家园合作的一大亮点。
1.来自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首先,我园外墙上贴的无锡特产、名胜图片由家长上网搜集而来;大厅里悬挂的各式宫灯是家长带孩子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传统节日家长主动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本土和各地民俗风情;得知我园要创建“小阿福博物馆”,他们纷纷将家中老阿太的旧时嫁妆、器皿、碗盘等无私地捐赠给我园。
其次,在进行道具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更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如在制作龙船时有的家长帮助搜集了好多图片资料;巧手家长帮我们对器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创新制成了可以推行的龙船,使龙船方便、耐用,更适合幼儿的游戏;同时每班家长帮助自制了几种弄堂游戏小器械,小器械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创造灵感,大大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最后,我们在“网上家园”发动“与孩子一起玩亲子弄堂游戏”,孩子在家中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游戏,改善和促进了亲子关系。
2.全面挖掘民间文化素材
民俗文化植入E时代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园开展民俗特色教育,活动素材的挖掘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收集了许多具有民俗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丰富了我园“民俗文化”素材库(如锡剧、弄堂游戏、方言童谣等)。两次展示活动虽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欣喜地发现,民俗文化已自然而然地植入E时代教育。它的魅力已深入孩子和家长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