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当男高音。我将努力把这辈子没学好的认真学好,更好地为老百姓歌唱!”这是在2006年岁末,笔者第一次去寓所拜访84岁高龄的楼乾贵时,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多么朴素的话语!它既饱含着楼老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也流露出歌唱家对痛失个人舞台黄金时段的无尽惋惜,更体现出老一辈歌唱家对声乐艺术的不懈追求。
“少年教堂耶稣吟,青年学医兼美声,人到中年走专业,歌剧院里咏余生。”这是笔者经过采访楼乾贵先生后,对其人生经历的概括。
一、认识传奇人物楼乾贵
正是这位50年代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不仅拥有着多重身份——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医师兼教员、非科班出身的职业歌唱家、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与艺术指导等等;而且当时还曾引发了爱好文艺的贺龙和国家妇联的康克清的人才争夺。总理对楼乾贵的印象很深,认为歌唱家难得,最后表态落实他到中央歌剧院从事演唱。①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节“金钟奖”组委会宣布楼乾贵与巩志伟、宋扬、孟文涛、罗忠镕5位音乐家荣获终身荣誉奖。②楼乾贵的歌唱究竟有什么特殊魅力?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反复聆听了几乎所有楼乾贵的歌唱专辑,在被其美好歌唱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走访了部分亲自聆听过楼先生现场演唱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著名音乐理论家冯光钰等。他们认为楼老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将美声唱法用来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特别注重歌唱中的Legato(连贯)。
2007年5月2日,笔者再次来到楼老的居所进行采访。令人诧异的是:虽然楼先生因2004年摔伤腰而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很好,思维极其敏捷,声音洪亮且极富穿透力。在连续三小时不间断地采访期间,为了更好地解释他的歌唱理念,他不厌其烦地向笔者示范正确的呼吸状态,并即兴演唱了男高音著名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片断。笔者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楼先生不凡的歌唱功底与良好的艺术修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楼乾贵这样一位著名歌唱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却十分稀少,尤其是关于其歌唱特点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及声乐教学理念的研究更是空白。而这些方面对于歌唱家的研究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二、楼乾贵的艺术追求
以郎毓秀、应尚能、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郭淑珍、楼乾贵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利用自身外语优势与对外交流的机会,在把美声唱法的特点及曲目带回国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他们以自身高规格的艺术追求与教学实践,使中国美声唱法在短期内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作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开山鼻祖,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新一代美声歌唱家,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非科班出身的楼乾贵,在艺术追求道路上付出了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难能可贵。
1.早期艺术追求
早期的教会学校演唱的圣咏与爱国歌曲、中学时期参加的口琴队及音乐欣赏活动,使年轻的楼乾贵在高中毕业后便萌生了报考上海国立音专的打算。尽管遭到父亲的反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还是在7年的医学院生活中有连续6年声乐学习,他节衣缩食分别师从李斯奈、劳景贤、罗碧切克夫人学习声乐,并一度以歌唱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一年,其歌唱深受欢迎。但后因时局变化被学校劝退。③
2.从医师走向歌唱家
楼乾贵认为他从业余走向专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因为他的一生与歌唱紧密相连。他的妻子也中断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学习赴京从事教育事业。在协和医学院6年公共卫生教育工作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辅导工作。代表性的有1951年与郭淑珍、杨彼得、王连三等音乐家举办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音乐会上担任独唱,这是楼乾贵在解放后首次与专业音乐家同台演出;1953年应邀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获独唱银质奖;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6月,中国音协举办了楼乾贵、张权、周广仁、蒋风之独唱独奏音乐会,而后是“纪念世界十大名人德沃夏克音乐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捷、波、罗等东欧国家巡回演出。演唱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三、楼乾贵的歌唱特点及其成因
1.发表专业论文:从楼老发表在《人民音乐》和《人民日报》上的4篇论文中,可以管窥其歌唱理念。在195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的短文《中国歌和洋唱法》中,他认为从事西洋唱法的人应该努力向民族遗产学习,唱好中国歌,也评论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的不同争论。当晚在怀仁堂演出时,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拜读了你的大作,立论是公正的。”80年代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从事声乐艺术的一些体会》,分别从歌唱家对歌唱服务对象、歌唱中的节奏变化、歌唱中的感情把握与锻炼、歌唱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歌唱曲目选择中的扬长避短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一篇关于支持歌剧《蝴蝶夫人》80年代在中国排演时部分删节的文论也在《人民音乐》发表,并引发音乐学家刘经树撰文评论。这些资料,使我们能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楼先生的歌唱特点和艺术追求。
2.关于歌唱中的Legato及呼吸与对抗:本文主题一开始拟定为《Legato的诠释者——楼乾贵先生》,楼先生并不赞同。他认为这个题目太大,不客观也会引起误会。他在爽朗一笑后坦承:“音乐界出于爱护之心,对我歌唱中的Legato存有一定的肯定评价。例如蒋英曾经夸张地说过:‘在当代中国真正能做到Legato歌唱的还只有楼乾贵一人’。其实在演唱中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Legato,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歌唱习惯而已。”
楼老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歌唱的正确呼吸状态。在教学中,他认为与其向学生讲解解剖知识,不如让学生从弯腰找到支持感后再直腰歌唱。例如,常言“让人笑得肚子疼”,为何不说胸口疼呢?因为肚里只有肠胃,怎么笑会跟肚子有关系呢?原因在于横膈膜的作用。尽管人在生活中已有呼吸体验,但往往是一谈到唱歌人们就忘却了、复杂化了。从生理差别看来,男性用腹部而女性用胸部体会呼吸,这可从男女睡觉的呼吸中得到验证。
楼老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抗现象,有对抗才产生动力。如果飞机、火车不与大气和轨道摩擦则无法运行,歌唱没有呼吸对抗便失去了动力。歌唱的呼吸状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奥妙只有歌者自知。他建议:歌唱时,尽量要用腹部两侧与后腰硬体(两侧腹肌、后腰肌——如水泥钢筋)的力量,腹部是整块的运动,前腹部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体现出音乐的表现力。在他歌唱中如果存在着Legato,那么奥妙就在于这种状态下的自由运动。横膈膜如同雨伞一样做打开收起运动,烟民只需用手指敲动脸部便有烟圈从打开的口中涌出,正演示了腹部调节器的作用状态。由于长期保持这种运动状态,优秀歌唱家到了晚年如果缺乏腹肌的再锻炼,腹肌松懈后体形变肥胖。帕瓦罗蒂、贝尔冈奇、楼乾贵等便是明证。中国京剧演员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横膈膜的这种作用,只是他们采用板带来强行维持和锻炼歌唱呼吸的方法欠妥,因为缺少腹部自由运动的阀门意识,演唱容易导致音色太硬而失去Legato。
在楼老印象中,1955年来中央歌剧院讲学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季明采娃、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善于此道。(《帕瓦罗蒂自传》记载通过与萨瑟兰同台演出观察到她的这种呼吸习惯后学会了这种方法,终身受益。)这些歌唱家在这种呼吸方法上做得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才会成为最伟大的歌唱家。
3.关于歌唱中的语言
楼老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和曲艺演员,尤其是话剧演员的歌唱语言一般都很清晰。但在美声唱法中部分演员存在咬字不清,并误导了大众以为美声唱法就应该含混不清。原因在于:既不认真研究中国字在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时间分配特点,也存在歌唱中“唇齿喉舌牙”运用能力不够。此外,当代中国传媒公用语言产生随意造词的现象也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对中国语言美的人为忽视。有些中国人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好,其崇洋媚外的现象已经到了忘掉祖宗、轻视祖国的可悲地步。中国语言本体的美产生了诗歌、吟诵、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家语言美应该得到传承与重视。学习美声唱法是为了借鉴而不是为了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特色去削足适履,人们不能丢掉传统去奢谈应用问题。
楼先生认为:中国字的发声规律就演唱时间分配而言,1%在字头,2%—3%在字尾,其余在字腹。在谈到字头的重要性时,楼老以“爸爸”和“妈妈”为例,指出人们能听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字头的不同;在谈到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关系时,他认为区别在于听觉效果对于距离的不同要求。歌唱语言需要表演者通过夸张性的语言让最远的听众分清语言的准确意义,因此歌唱演员必须加强说话器官的锻炼。针对笔者提出如果过分强调吐字咬字的清晰容易影响共鸣和声音位置的顾虑时,他引用了演唱“天”字予以说明,其实践结果表明,字头与字尾的清晰快速经过和字腹的足够时值保障了歌唱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简单的几个字,既说明了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笔者重视歌词教学的理念。
4.关于歌唱演员演唱风格的把握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尽管楼乾贵具有精通英语、熟知法语的语言优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老百姓的艺术要求。在对外交流时除了中国歌曲外他一律使用纯正的原文演唱,而面对当时刚刚接触外来文化的中国老百姓时,他往往采用中译文歌唱。他还对一些译文中存在不方便演唱的歌词进行修改,力图让演唱通俗易懂。这些使得他的歌唱很快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50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特别是在他创办和主持的“首都歌剧学校”工作期间,为了方便演员能更好地理解与表现歌剧内容,把六部歌剧翻译成中文让演员用中文歌唱。这种辛勤劳动,为我国年轻歌唱家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听着楼乾贵歌声一路走过来的人们,总习惯把一些歌曲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如《村庄、我的小村庄》、《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樱桃时节》、《日落西山》等。由此可见,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歌唱家也一定会被老百姓记在心间。就今天而言,他的语言优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我国声乐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上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年轻歌唱家们需要重视的。
当谈到年轻一代歌剧演员从成长到成熟再到发展的问题时,楼老显露出忧虑的神情。他认为无论歌唱家现在取得了多么令人自豪的成就,也始终要注意重视认真研究学问,而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固步自封。楼老认为无论是戏曲、原生态民歌演唱等其它非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歌唱能感人,楼老认为就存在艺术价值。任何人都只能从事其优势领域,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正确处理好领域与风格的人才会具备成功的条件。因此,在歌唱家在形成个人风格的探索过程中,进行必要而适时的调整同样重要。
5.楼乾贵歌唱特点与成因
苏联著名音乐家鲍·亚历山德洛夫,1954年12月25日撰文《真理报》评论楼老的歌唱特点:“楼乾贵是出色的抒情男高音,其声音轻快而纯净。在演唱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自然而富于表现力;在演唱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最难的连斯基的咏叹调时,以异乎寻常、深入角色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诗一般的真实形象。”④音乐家李凌也认为:“他的歌唱,音色清脆、明亮、优美,用气自然、音域宽广、富有弹性,声情并茂,音质优越且能着重于自然、流畅,让包含着饱满情感的纯真歌声去感人,不过事雕琢,以至斧凿斑斑,更不狠命高喊,以猛声吓人。”⑤
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如果用音色明亮柔和、咬字亲切而清晰、呼吸悠长而自如、歌声抒情而感人来形容楼乾贵的歌唱,是十分合适的。他的这种极具个性的演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可以从楼先生所受到的早期教会合唱、家庭教育以及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中找到答案。
楼老享年92岁的母亲出生书香门第,热爱歌唱。沈湘先生认为她说话时体现出明显的天然嗓音好、共鸣好、位置高等特点,非常适合歌唱。楼乾贵先生也赞同笔者认为他歌唱特点的形成与母亲的熏陶有必然联系的说法。
虽然他没有取得专业音乐学院毕业文凭,但楼乾贵从幼年到少年的教会合唱队生活、以及年少时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任虹创办的“口琴队”的呼吸锻炼、大学七年时间不间断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先后受到唱诗班严格训练及教堂音乐共性声音概念要求的熏陶,师从李斯奈、罗碧切克夫人等德国学派和劳景贤等名师的严谨的求学经历,都对楼老“求真、求美、求连”歌唱风格的形成颇具影响。
尽管从歌唱流派与当今美声唱法的要求看来,单就现存音响资料分析,楼乾贵歌唱中也许存在着敞着唱与稍显喉肌用力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楼老演唱的抒情、音色的柔和、气息的悠长、声音的高亢等优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也许这正是楼先生向笔者说到的下辈子一定要把这辈子没有做好的努力做好所在吧。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客观的学术态度以及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
四、结语
作为医学博士的楼乾贵,在特定历史时期走上了职业歌唱道路,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歌唱对他和他那个年代的歌唱家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其间苦乐滋味,唯有自知。即使是像楼乾贵这样一位曾经被国民党无辜判处死刑而又死而复生的人,面对21年的历史恩怨也难以平静。笔者无法忘却楼先生在触及到“右派”话题时流露出的深深叹息,尽管楼老在片刻沉默后以一句“哎,不说啦!”来回避本已开启的话题。但是,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笔者还是从先生的眼神和话语中觉察出他对舞台的留恋、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艺术的执著;也感受到了楼老的人性原貌;也更懂得了他希望下辈子还当男高音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位一段时期内家喻户晓的优秀歌唱家,34—55岁的辉煌年龄却被舞台和社会所冷落,能唱又不让唱、让唱又不敢唱,这种环境无疑是对歌唱家心灵的极度摧残。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给予当事人及其家庭和下一代等负面影响不论,单就歌唱家个人艺术追求的毅力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然而,张权挺住了、沈湘挺住了、楼乾贵也挺住了……很多老一辈歌唱家都挺住了。他们是不幸中的幸运者,毕竟还有属于他们的舞台。不懈的艺术追求是他们坚持到底的重要保障。硝烟过后,他们竟能如此超脱,并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仿佛是要把失去的美好时光加倍夺回来。研究楼乾贵先生的歌唱特点与艺术追求,笔者禁不住对那个时代像楼乾贵这样的歌唱家肃然起敬。
①邓立《医学博士楼乾贵的歌唱生涯》,《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第11—12期,第88页。
②儿童音乐《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羊城颁奖》,《儿童音乐》2004年第12期第6页。
③④⑤向延生主编,易明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592页。
张建国 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 张萌)
“少年教堂耶稣吟,青年学医兼美声,人到中年走专业,歌剧院里咏余生。”这是笔者经过采访楼乾贵先生后,对其人生经历的概括。
一、认识传奇人物楼乾贵
正是这位50年代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不仅拥有着多重身份——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医师兼教员、非科班出身的职业歌唱家、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与艺术指导等等;而且当时还曾引发了爱好文艺的贺龙和国家妇联的康克清的人才争夺。总理对楼乾贵的印象很深,认为歌唱家难得,最后表态落实他到中央歌剧院从事演唱。①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节“金钟奖”组委会宣布楼乾贵与巩志伟、宋扬、孟文涛、罗忠镕5位音乐家荣获终身荣誉奖。②楼乾贵的歌唱究竟有什么特殊魅力?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反复聆听了几乎所有楼乾贵的歌唱专辑,在被其美好歌唱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走访了部分亲自聆听过楼先生现场演唱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著名音乐理论家冯光钰等。他们认为楼老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将美声唱法用来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特别注重歌唱中的Legato(连贯)。
2007年5月2日,笔者再次来到楼老的居所进行采访。令人诧异的是:虽然楼先生因2004年摔伤腰而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很好,思维极其敏捷,声音洪亮且极富穿透力。在连续三小时不间断地采访期间,为了更好地解释他的歌唱理念,他不厌其烦地向笔者示范正确的呼吸状态,并即兴演唱了男高音著名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片断。笔者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楼先生不凡的歌唱功底与良好的艺术修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楼乾贵这样一位著名歌唱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却十分稀少,尤其是关于其歌唱特点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及声乐教学理念的研究更是空白。而这些方面对于歌唱家的研究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二、楼乾贵的艺术追求
以郎毓秀、应尚能、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郭淑珍、楼乾贵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利用自身外语优势与对外交流的机会,在把美声唱法的特点及曲目带回国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他们以自身高规格的艺术追求与教学实践,使中国美声唱法在短期内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作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开山鼻祖,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新一代美声歌唱家,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非科班出身的楼乾贵,在艺术追求道路上付出了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难能可贵。
1.早期艺术追求
早期的教会学校演唱的圣咏与爱国歌曲、中学时期参加的口琴队及音乐欣赏活动,使年轻的楼乾贵在高中毕业后便萌生了报考上海国立音专的打算。尽管遭到父亲的反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还是在7年的医学院生活中有连续6年声乐学习,他节衣缩食分别师从李斯奈、劳景贤、罗碧切克夫人学习声乐,并一度以歌唱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一年,其歌唱深受欢迎。但后因时局变化被学校劝退。③
2.从医师走向歌唱家
楼乾贵认为他从业余走向专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因为他的一生与歌唱紧密相连。他的妻子也中断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学习赴京从事教育事业。在协和医学院6年公共卫生教育工作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辅导工作。代表性的有1951年与郭淑珍、杨彼得、王连三等音乐家举办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音乐会上担任独唱,这是楼乾贵在解放后首次与专业音乐家同台演出;1953年应邀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获独唱银质奖;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6月,中国音协举办了楼乾贵、张权、周广仁、蒋风之独唱独奏音乐会,而后是“纪念世界十大名人德沃夏克音乐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捷、波、罗等东欧国家巡回演出。演唱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三、楼乾贵的歌唱特点及其成因
1.发表专业论文:从楼老发表在《人民音乐》和《人民日报》上的4篇论文中,可以管窥其歌唱理念。在195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的短文《中国歌和洋唱法》中,他认为从事西洋唱法的人应该努力向民族遗产学习,唱好中国歌,也评论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的不同争论。当晚在怀仁堂演出时,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拜读了你的大作,立论是公正的。”80年代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从事声乐艺术的一些体会》,分别从歌唱家对歌唱服务对象、歌唱中的节奏变化、歌唱中的感情把握与锻炼、歌唱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歌唱曲目选择中的扬长避短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一篇关于支持歌剧《蝴蝶夫人》80年代在中国排演时部分删节的文论也在《人民音乐》发表,并引发音乐学家刘经树撰文评论。这些资料,使我们能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楼先生的歌唱特点和艺术追求。
2.关于歌唱中的Legato及呼吸与对抗:本文主题一开始拟定为《Legato的诠释者——楼乾贵先生》,楼先生并不赞同。他认为这个题目太大,不客观也会引起误会。他在爽朗一笑后坦承:“音乐界出于爱护之心,对我歌唱中的Legato存有一定的肯定评价。例如蒋英曾经夸张地说过:‘在当代中国真正能做到Legato歌唱的还只有楼乾贵一人’。其实在演唱中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Legato,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歌唱习惯而已。”
楼老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歌唱的正确呼吸状态。在教学中,他认为与其向学生讲解解剖知识,不如让学生从弯腰找到支持感后再直腰歌唱。例如,常言“让人笑得肚子疼”,为何不说胸口疼呢?因为肚里只有肠胃,怎么笑会跟肚子有关系呢?原因在于横膈膜的作用。尽管人在生活中已有呼吸体验,但往往是一谈到唱歌人们就忘却了、复杂化了。从生理差别看来,男性用腹部而女性用胸部体会呼吸,这可从男女睡觉的呼吸中得到验证。
楼老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抗现象,有对抗才产生动力。如果飞机、火车不与大气和轨道摩擦则无法运行,歌唱没有呼吸对抗便失去了动力。歌唱的呼吸状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奥妙只有歌者自知。他建议:歌唱时,尽量要用腹部两侧与后腰硬体(两侧腹肌、后腰肌——如水泥钢筋)的力量,腹部是整块的运动,前腹部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体现出音乐的表现力。在他歌唱中如果存在着Legato,那么奥妙就在于这种状态下的自由运动。横膈膜如同雨伞一样做打开收起运动,烟民只需用手指敲动脸部便有烟圈从打开的口中涌出,正演示了腹部调节器的作用状态。由于长期保持这种运动状态,优秀歌唱家到了晚年如果缺乏腹肌的再锻炼,腹肌松懈后体形变肥胖。帕瓦罗蒂、贝尔冈奇、楼乾贵等便是明证。中国京剧演员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横膈膜的这种作用,只是他们采用板带来强行维持和锻炼歌唱呼吸的方法欠妥,因为缺少腹部自由运动的阀门意识,演唱容易导致音色太硬而失去Legato。
在楼老印象中,1955年来中央歌剧院讲学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季明采娃、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善于此道。(《帕瓦罗蒂自传》记载通过与萨瑟兰同台演出观察到她的这种呼吸习惯后学会了这种方法,终身受益。)这些歌唱家在这种呼吸方法上做得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才会成为最伟大的歌唱家。
3.关于歌唱中的语言
楼老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和曲艺演员,尤其是话剧演员的歌唱语言一般都很清晰。但在美声唱法中部分演员存在咬字不清,并误导了大众以为美声唱法就应该含混不清。原因在于:既不认真研究中国字在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时间分配特点,也存在歌唱中“唇齿喉舌牙”运用能力不够。此外,当代中国传媒公用语言产生随意造词的现象也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对中国语言美的人为忽视。有些中国人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好,其崇洋媚外的现象已经到了忘掉祖宗、轻视祖国的可悲地步。中国语言本体的美产生了诗歌、吟诵、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家语言美应该得到传承与重视。学习美声唱法是为了借鉴而不是为了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特色去削足适履,人们不能丢掉传统去奢谈应用问题。
楼先生认为:中国字的发声规律就演唱时间分配而言,1%在字头,2%—3%在字尾,其余在字腹。在谈到字头的重要性时,楼老以“爸爸”和“妈妈”为例,指出人们能听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字头的不同;在谈到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关系时,他认为区别在于听觉效果对于距离的不同要求。歌唱语言需要表演者通过夸张性的语言让最远的听众分清语言的准确意义,因此歌唱演员必须加强说话器官的锻炼。针对笔者提出如果过分强调吐字咬字的清晰容易影响共鸣和声音位置的顾虑时,他引用了演唱“天”字予以说明,其实践结果表明,字头与字尾的清晰快速经过和字腹的足够时值保障了歌唱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简单的几个字,既说明了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笔者重视歌词教学的理念。
4.关于歌唱演员演唱风格的把握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尽管楼乾贵具有精通英语、熟知法语的语言优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老百姓的艺术要求。在对外交流时除了中国歌曲外他一律使用纯正的原文演唱,而面对当时刚刚接触外来文化的中国老百姓时,他往往采用中译文歌唱。他还对一些译文中存在不方便演唱的歌词进行修改,力图让演唱通俗易懂。这些使得他的歌唱很快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50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特别是在他创办和主持的“首都歌剧学校”工作期间,为了方便演员能更好地理解与表现歌剧内容,把六部歌剧翻译成中文让演员用中文歌唱。这种辛勤劳动,为我国年轻歌唱家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听着楼乾贵歌声一路走过来的人们,总习惯把一些歌曲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如《村庄、我的小村庄》、《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樱桃时节》、《日落西山》等。由此可见,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歌唱家也一定会被老百姓记在心间。就今天而言,他的语言优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我国声乐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上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年轻歌唱家们需要重视的。
当谈到年轻一代歌剧演员从成长到成熟再到发展的问题时,楼老显露出忧虑的神情。他认为无论歌唱家现在取得了多么令人自豪的成就,也始终要注意重视认真研究学问,而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固步自封。楼老认为无论是戏曲、原生态民歌演唱等其它非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歌唱能感人,楼老认为就存在艺术价值。任何人都只能从事其优势领域,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正确处理好领域与风格的人才会具备成功的条件。因此,在歌唱家在形成个人风格的探索过程中,进行必要而适时的调整同样重要。
5.楼乾贵歌唱特点与成因
苏联著名音乐家鲍·亚历山德洛夫,1954年12月25日撰文《真理报》评论楼老的歌唱特点:“楼乾贵是出色的抒情男高音,其声音轻快而纯净。在演唱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自然而富于表现力;在演唱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最难的连斯基的咏叹调时,以异乎寻常、深入角色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诗一般的真实形象。”④音乐家李凌也认为:“他的歌唱,音色清脆、明亮、优美,用气自然、音域宽广、富有弹性,声情并茂,音质优越且能着重于自然、流畅,让包含着饱满情感的纯真歌声去感人,不过事雕琢,以至斧凿斑斑,更不狠命高喊,以猛声吓人。”⑤
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如果用音色明亮柔和、咬字亲切而清晰、呼吸悠长而自如、歌声抒情而感人来形容楼乾贵的歌唱,是十分合适的。他的这种极具个性的演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可以从楼先生所受到的早期教会合唱、家庭教育以及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中找到答案。
楼老享年92岁的母亲出生书香门第,热爱歌唱。沈湘先生认为她说话时体现出明显的天然嗓音好、共鸣好、位置高等特点,非常适合歌唱。楼乾贵先生也赞同笔者认为他歌唱特点的形成与母亲的熏陶有必然联系的说法。
虽然他没有取得专业音乐学院毕业文凭,但楼乾贵从幼年到少年的教会合唱队生活、以及年少时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任虹创办的“口琴队”的呼吸锻炼、大学七年时间不间断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先后受到唱诗班严格训练及教堂音乐共性声音概念要求的熏陶,师从李斯奈、罗碧切克夫人等德国学派和劳景贤等名师的严谨的求学经历,都对楼老“求真、求美、求连”歌唱风格的形成颇具影响。
尽管从歌唱流派与当今美声唱法的要求看来,单就现存音响资料分析,楼乾贵歌唱中也许存在着敞着唱与稍显喉肌用力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楼老演唱的抒情、音色的柔和、气息的悠长、声音的高亢等优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也许这正是楼先生向笔者说到的下辈子一定要把这辈子没有做好的努力做好所在吧。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客观的学术态度以及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
四、结语
作为医学博士的楼乾贵,在特定历史时期走上了职业歌唱道路,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歌唱对他和他那个年代的歌唱家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其间苦乐滋味,唯有自知。即使是像楼乾贵这样一位曾经被国民党无辜判处死刑而又死而复生的人,面对21年的历史恩怨也难以平静。笔者无法忘却楼先生在触及到“右派”话题时流露出的深深叹息,尽管楼老在片刻沉默后以一句“哎,不说啦!”来回避本已开启的话题。但是,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笔者还是从先生的眼神和话语中觉察出他对舞台的留恋、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艺术的执著;也感受到了楼老的人性原貌;也更懂得了他希望下辈子还当男高音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位一段时期内家喻户晓的优秀歌唱家,34—55岁的辉煌年龄却被舞台和社会所冷落,能唱又不让唱、让唱又不敢唱,这种环境无疑是对歌唱家心灵的极度摧残。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给予当事人及其家庭和下一代等负面影响不论,单就歌唱家个人艺术追求的毅力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然而,张权挺住了、沈湘挺住了、楼乾贵也挺住了……很多老一辈歌唱家都挺住了。他们是不幸中的幸运者,毕竟还有属于他们的舞台。不懈的艺术追求是他们坚持到底的重要保障。硝烟过后,他们竟能如此超脱,并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仿佛是要把失去的美好时光加倍夺回来。研究楼乾贵先生的歌唱特点与艺术追求,笔者禁不住对那个时代像楼乾贵这样的歌唱家肃然起敬。
①邓立《医学博士楼乾贵的歌唱生涯》,《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第11—12期,第88页。
②儿童音乐《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羊城颁奖》,《儿童音乐》2004年第12期第6页。
③④⑤向延生主编,易明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592页。
张建国 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