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领航课程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贸然生长,但也带来了很多困扰:课程多了,学生负担也重了;师生都在追求兴趣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教育内容的重复或缺漏……此时,学校引领教师对学校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进行再思考,并结合育人目标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于是也就有了“素养领航课程”。
  ◆搭建新框架
  育人目标不是由领导说了算,应该引导全体教师共同提炼和确认。我们提倡教师阅读《大数据时代》《世界大趋势》《中国大趋势》等大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的书籍,参考世界各国和发达经济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和解读,从中提炼了几十个核心素养关键词,经过数轮商讨、论证,确定了“三心三力”(爱国心、责任心、同理心、生长力、学习力、理解力)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炼出“做受欢迎·有力量的人”的育人目标。围绕育人目标,设计出生长型课程图谱,将学校课程要达到的标准描述出来。
  接着,在语言与人文(语文、英语)、数学与科技(数学、科学、计算机)、艺术与审美(音乐、美术)、健康与品格(体育、心理、品社)四大课程领域,与核心素养(三心三力)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目标描述。以“爱国心”为例,各领域的目标分别是:
  语言与人文(语文、英语):
  亲近母語、诵读经典,规范书写,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字理,感受汉字魅力;
  结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
  结合单元主题,挖掘中西文化差异,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和博大;
  通过经典诵读、书法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红色文化主题教学中,让学生追忆历史,重温经典,感受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
  数学与科技(数学、科学、计算机):
  以教材情境为素材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生活背景改编成学科情景,激发家国情怀;
  重视数学阅读、科普读物及IT故事,感受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
  结合学科介绍科学家、我国之最、科学史料及古今对比,增强民族自信心;
  艺术与审美(音乐、美术):
  结合教材拓展传统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了解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等,知道重要的艺术家和著名的作品,激发民族自豪感;
  尝试了解或学习一种民族乐器或工艺;
  健康与品格(体育、心理、品社)
  在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体会民族精神;
  用感恩、向上的心态看待身边人与事;
  通过大量的品德与社会、生活的素材,认同并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比改革教学方式更重要。我们把生长型课程图表张贴在每个班级,帮助所有任课教师思考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围绕这六个核心要素,我今天的课堂与哪几个关键词有密切关联,应做哪些努力?以此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
  ◆课程再定位
  结合育人目标,我们对之前开设的课程进行反思,我们将所有的校本课程、年级课程一一罗列,与育人目标对应之后,发现我们在爱国心、生长力等几个方面开设的课程特别丰富,而培养同理心和理解力的课程则相对薄弱。于是,我们明确提出,爱国心和生长力方面的课程,各班级根据自己的实情选择性开展即可,而在同理心和理解力方面,要加强建设。
  因此,在校级大型活动的设计中(如运动会、庆六一),重点围绕“同理心、理解力”来开展活动。于是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理解不同行业的艰辛及贡献,体谅父母及他人的不易,发展同理心和理解力。
  ●案例:职业体验课程
  比如在“六一”庆祝活动中,学校上午聘请了20多位家长志愿者,分别在不同的教室开展职业生涯讲座,给孩子们详细介绍自己的职业,接受孩子们的咨询和提问。比如周盛然妈妈是建筑设计师,给同学讲述的内容是高楼的建造过程;杨润时妈妈是国家公务员,给同学们讲述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汪祠成爸爸是种子销售员,讲述种子的来源和销售渠道;蔡昌吉爸爸是茶厂厂长,讲述厂长的工作及茶叶的制作与用途。下午一二年级进入职业体验馆,体验30多种职业;三至六年级则五个孩子一组,跟随家长志愿者进入家长工作的实际场景,体验工作的不易和艰辛。
  ●案例:理解力课程
  为了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我们特别开设了“小脚丫走世界、大眼睛看中国”课程,每个年级每学年选择世界某个大洲或中国某个地区,相应的每个班级选择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民族,围绕当地的民情风俗和传统文化开展研究,通过开发布会、办宣传栏、演特色民俗等方式,发展理解力。
  ◆班级实践课程
  班级实践课程,充分体现每位老师都是课程开发者。开学初,每位老师根据育人图谱梳理出本学期的班级目标,根据目标及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自主安排课程的实施时间,为班级目标的达成服务,学校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
  [课程版块 课程内容 节日课程 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西方节日(感恩节、圣诞节……) 家长课程 职业介绍、亲子活动、故事妈妈、家长讲堂…… 班会课程 礼仪系列、责任系列…… 合作课程 课堂合作、生活合作、活动合作…… 采茶课程 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茶文化 …… …… ]
  ●案例:班级茶课程
  有一个三年级家长自家有茶场,与家长协商:如果方便,把全班孩子带到茶园参观采茶。听说去采茶,不仅该家长孩子所在班热烈响应,整个年级都申请要去。于是,由年级组和各班家委会策划,搞一次亲子采茶比赛。该家长也很慷慨,亲子采一斤茶再奖励一斤茶,现场炼制成茶叶成品,泡茶品尝并装袋分发给每个劳动者回家“享受”。
  作为一次亲子活动,孩子及家长的参与度非常高,圆满完成了活动目标:了解了茶知识和采茶技巧,体验了采茶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该年级语文老师也惊喜地发现,那次的周记《采茶》写得格外精彩。可能采茶事件成了促进一些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他们从中悟到了作文应该怎样写。
  尝到了甜头,该班将“茶文化”作为班级文化来建设,与班级育人目标融为一体,借助课程让班级的育人目标落地。比如四年级,全班孩子收集研究茶知识,开论坛,分小组汇报“研究”的成果:《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茶的作用》《茶的历史》《茶马古道》;五年级的主题是品茶艺,请来了茶艺师,讲解示范茶艺并现场品茶;六年级以“悟茶道”为主题,搜集并分享古今中外的茶故事。
  ●案例:班级水课程
  为了让育人目标能真正落地,学校通过课程的开发来进行培养。班上便开启了为期3年的《探寻水之奥秘》课程。该课程目前设计了5个模块,为自来水厂、水库、河、长江以及海。分别从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域面貌、水的循环、水域地理、水的作用、历史故事、水污染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每一模块的活动,老师都力图让学生在了解知识,培养素养的过程中,提升元认知能力。每一模块都有猜想假说→分析求证→自我校准→提升元认知的4个课时,即第一课为室内课程,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基本的猜想,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为室外课程,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员、分析推理等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自我校准。第四节课时为室内课程,学生在猜想与验证结果的不一致中,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正,提高元认知。该班两位老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相应的教学原理,力图让每一板块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经过3年的课程实施,该班的孩子思辨能力越来越强,班级氛围也越来越和谐。在学校的分享会上,他们的水课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纷纷点赞水课程一点也不“水”。
  责任编辑/周小益
其他文献
郴州市嘉禾县伴嫁哭嫁歌〔简称伴嫁歌〕,2006年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南岭民歌奇葩,自改革开放以来登上大雅之堂,得到政府相关机构的重视肯定:1993年嘉禾县被授牌湖南省“民歌之乡”,伴嫁歌为主要条件。它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从1995年至今,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几篇,对伴嫁歌的艺术特征、内容与形式均做了可贵的探索,对其音乐的特点看法基本一致,大同
引  笔者借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①之地,以一则“新见”并被“疏记”了的赵元任(1892—1982)创作歌曲《奶妈的婆婆之悲歌》(以下简称《悲歌》见谱例1)为切入点,对该歌时代背景、流布过程、产生的影响、创作手法,进行了音乐学分析。作者旨在对赵元任被遗漏、疏记的史料,做进一步补充研究;并对赵元任中国传统音乐、音韵学手法的应用及中西共融的实质与内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笔者对赵氏各种理念及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回家的感觉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如果这种归属需要永远不能实现,那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由得对三峡移民致以崇高的敬礼!对汶川灾区人民的那种生活勇气投以无比的敬佩!  “家”在人们的脑海里往往更容易表现为物象结构,如独特的地理环境、血缘关系等可以物化的物质具象。但人除了物象这个“家”外,还有一个“可移动的家”,那就
纵览2008年国内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约百余篇,讨论问题深入、学界思想活跃,所涉及到的学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专题、专项研究,从文化中探究音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仪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等。    专题、专项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从第1期开始推出“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的讨论。这个讨论专栏分别对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多为知名学者进行专访
表演艺术学科具有教学成果呈现具有滞后性、主观性,成果评价难以量化等特点,使得表演艺术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上海音乐学院的表演艺术学科是学院整体学科架构的基础组成部分,所以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推动教学、科研、人才积聚的重要举措。在推进表演艺术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做了多种尝试。    一、明确建设方针 进行科学规划    学科建设需要理性建构学科终
20世纪后半期,由于高科技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革命、资本的跨国跨地区联合以及世界上原来各种出于政治边缘的群体的兴起,西方世界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到后现代时期。“消除中心、复苏边缘;反对同一,追求多元”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题。近二十余年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异域音乐文化,且身体力行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2007年9月,笔者在南
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欧美诸国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国际手风琴比赛以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发展,它们中较著名的有德国的克林根塔尔、意大利的卡斯特费达多、西班牙的阿拉萨特和俄罗斯莫斯科等地的国际手风琴比赛。在国内,近年来所办比赛水平较高的当属中国·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  由天津音乐学院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于2008年10月2日至10月5日举行,除了中国以外,还有来自俄罗斯、德国、西班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于2009年4月26日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主题是:建国60周年以来的音乐评论,具体论域是:1.新中国音乐评论基础理论研究;2.新中国音乐评论历史研究;3.新中国音乐评论群体研究;4.新中国音乐评论家研究;5.新中国音乐评论热点问题研究等
面对21世纪国内外音乐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调整高师本科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未来的新型音乐教师,仅仅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音乐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应该在此基础上,拓展学术视野,增厚文化底蕴,掌握现当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才能适应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
引言  《阿塞调》(为二胡与钢琴而作)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宋名筑先生的新作。作品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以新颖和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用音乐勾勒出彝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给听众带来了传统作品的全新感受。作品荣获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穴载《音乐创作》2008年第1期?雪,并在2007年“蓝色链接”中美作曲家作品音乐会、2007年“云水之间”中新(西兰)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上演,获得一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