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的基本理念对热动专业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进行设计并加以实施,以项目实训为主线,设计出“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并创新出过程考核与认知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任务驱动;热力设备检修;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黄蔚雯(1966-),女,江苏泰兴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教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科研项目“任务驱动下‘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项目批准编号:2009zdxm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89-02
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打破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计成项目或任务驱动下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的任务、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要特点。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深受研究型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过分“学问化”,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产生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把实践仅仅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2.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模块化两段教学模式,即“先知识,后能力”,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学内容岗位针对性不强。而基于工作任务的教育理念更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这种教育理念是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育观,承认知识和能力的成长是一个相伴生的过程,强调将知识学习寓于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基于工作任务的教育理念更适合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突出了工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3.尚待解决的问题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安徽省高职特色专业。近年,学校始终没有间断对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改革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大多数课程教学还是以多媒体讲授加实验室练习为主,无法平衡教学方法与应用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的教学内容、手段与社会应用过程脱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聆听为主,主动性差,成绩单主要体现的是理论课的成绩,没有真正体会在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任务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二、改革的思路
“热力设备检修”课程是热动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提出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企业的大量调研,根据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关键能力,进而确定课程体系,并选择项目实训作为载体落实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将“热力设备检修”课程以项目实训为主线,设计出“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同时编写以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材,安排“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教学场所,开展一体化教学,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岗位针对性更强。
1.学习领域设计
依据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从事热力设备检修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2.学习情境设计
考虑到热力设备检修工作的复杂性和现实问题,对各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细化,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的编排上,主要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与工作流程来安排。如表1所示。
三、特色与创新
任务驱动模式下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的设计与实施为省内首次实施。课程组对该门课程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课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从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技术性”教学特色,以一体化、任务驱动为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同堂进行。该课程教学模式在一些方面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与管理上有创新和突破,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确定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现实行的课程体系更符合我国国情,从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技术性”教学特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场所,转变理论和实践完全分离的教学观念,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潮流,以一体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同堂进行。
2.小班制教学获得预期效果
传统的大班上课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但小班教学会增加教学成本,且受设备条件限制,实现半天4节课作为最小的教学单元,将班级分为两组,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交错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实现小班制教学,获得预期效果。
3.合理选择双师型教师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要熟悉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该门课程寻找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办法,邀请合肥电厂检修公司专工担当授课教师,利用暑期安排授课教师去平圩检修公司培训阀门检修、转动设备找平衡、找中心、水泵的安装,提高实践技能,保证一体化教学能够正常实施。
4.改进了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迅速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设置考核方式时理论与实践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的过程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各考核方式分项分值见表2、表3。
四、项目的实施成果
2007年上半年开始邀请合肥电厂技术专工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利用外请兼职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实训优势,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将知识学习寓于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举行了5次教学研讨会,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讨论了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的工作任务,以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为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成果得以推广,作为院级科研项目进行了申报。学校非常重视,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拨款30万元扩建热力设备检修一体化教学基地,使该门课程的实施得以保证。2009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能源与环保”建设实训基地240万元专项建设基金,实训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具备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
1.提高了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模式下“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从事热力设备检修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在2008级热动4个班、2009级3个班中已成功开展。从学生座谈会的情况来看,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活学活用,取得了预期效果。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明确课程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工艺及实践设备情况,根据技能特点编写课程教案。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操作练习,学生的水泵检修社团也据此契机进行了纳新,学生报名踊跃。开放水泵检修基地、管阀检修基地,专业技能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水泵零件测绘、水泵拆装大赛、水泵及风机仿真机运行操作大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解决了高职课程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本土化问题
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为保证理论教学效果和实训课程实施,要求每次课都要有任务计划书,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考核标准。
五、结束语
课程组在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学实施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学院举行的课程标准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学院中起到模板作用;课程组的师资充分体现双师型,吸纳企业教师承担教学的主要授课教师;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内涵建设,力争将该课程打造成学院样板及示范精品课程,同时该门课程的建设成果获得学院肯定,2010年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体化教学基地的建设也通过了验收。
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学实施此三项配套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课程的教学达到令学院、就业单位、教师、学生四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1-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6-6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任务驱动;热力设备检修;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黄蔚雯(1966-),女,江苏泰兴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教授。(安徽 合肥 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科研项目“任务驱动下‘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项目批准编号:2009zdxm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89-02
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打破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计成项目或任务驱动下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的任务、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要特点。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深受研究型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过分“学问化”,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产生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把实践仅仅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2.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模块化两段教学模式,即“先知识,后能力”,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学内容岗位针对性不强。而基于工作任务的教育理念更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这种教育理念是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育观,承认知识和能力的成长是一个相伴生的过程,强调将知识学习寓于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基于工作任务的教育理念更适合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突出了工作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3.尚待解决的问题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安徽省高职特色专业。近年,学校始终没有间断对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改革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大多数课程教学还是以多媒体讲授加实验室练习为主,无法平衡教学方法与应用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的教学内容、手段与社会应用过程脱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聆听为主,主动性差,成绩单主要体现的是理论课的成绩,没有真正体会在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任务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二、改革的思路
“热力设备检修”课程是热动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提出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企业的大量调研,根据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关键能力,进而确定课程体系,并选择项目实训作为载体落实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将“热力设备检修”课程以项目实训为主线,设计出“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同时编写以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材,安排“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教学场所,开展一体化教学,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岗位针对性更强。
1.学习领域设计
依据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从事热力设备检修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2.学习情境设计
考虑到热力设备检修工作的复杂性和现实问题,对各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细化,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的编排上,主要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与工作流程来安排。如表1所示。
三、特色与创新
任务驱动模式下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的设计与实施为省内首次实施。课程组对该门课程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课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从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技术性”教学特色,以一体化、任务驱动为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同堂进行。该课程教学模式在一些方面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与管理上有创新和突破,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确定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热力设备检修”现实行的课程体系更符合我国国情,从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技术性”教学特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场所,转变理论和实践完全分离的教学观念,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潮流,以一体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同堂进行。
2.小班制教学获得预期效果
传统的大班上课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但小班教学会增加教学成本,且受设备条件限制,实现半天4节课作为最小的教学单元,将班级分为两组,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交错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实现小班制教学,获得预期效果。
3.合理选择双师型教师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要熟悉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该门课程寻找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办法,邀请合肥电厂检修公司专工担当授课教师,利用暑期安排授课教师去平圩检修公司培训阀门检修、转动设备找平衡、找中心、水泵的安装,提高实践技能,保证一体化教学能够正常实施。
4.改进了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迅速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设置考核方式时理论与实践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的过程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各考核方式分项分值见表2、表3。
四、项目的实施成果
2007年上半年开始邀请合肥电厂技术专工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利用外请兼职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实训优势,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将知识学习寓于能力培养过程之中。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举行了5次教学研讨会,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讨论了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的工作任务,以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为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成果得以推广,作为院级科研项目进行了申报。学校非常重视,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拨款30万元扩建热力设备检修一体化教学基地,使该门课程的实施得以保证。2009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能源与环保”建设实训基地240万元专项建设基金,实训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具备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
1.提高了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模式下“热力设备检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具备从事热力设备检修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在2008级热动4个班、2009级3个班中已成功开展。从学生座谈会的情况来看,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活学活用,取得了预期效果。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明确课程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工艺及实践设备情况,根据技能特点编写课程教案。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操作练习,学生的水泵检修社团也据此契机进行了纳新,学生报名踊跃。开放水泵检修基地、管阀检修基地,专业技能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水泵零件测绘、水泵拆装大赛、水泵及风机仿真机运行操作大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解决了高职课程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本土化问题
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研究了热力设备检修工作内容,以具体检修企业与具体动力设备检修业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为保证理论教学效果和实训课程实施,要求每次课都要有任务计划书,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考核标准。
五、结束语
课程组在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学实施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学院举行的课程标准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学院中起到模板作用;课程组的师资充分体现双师型,吸纳企业教师承担教学的主要授课教师;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内涵建设,力争将该课程打造成学院样板及示范精品课程,同时该门课程的建设成果获得学院肯定,2010年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体化教学基地的建设也通过了验收。
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学实施此三项配套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课程的教学达到令学院、就业单位、教师、学生四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1-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6-63.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