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来势汹汹,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领域。中职院校古诗词作为一项基础课程也是一部分重要的课堂内容,由于区别于普通高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职院校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而详细表述了如何从“畅游、浸润、传承”三个角度出发教授中职语文古诗词。
【关键词】中职院校;教育;语文;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院校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与现状
中职院校指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教育更多的方向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定向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职院校的重点教授内容:古诗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对于传统名家作品需要进行读写或者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爱国情怀。因此古诗文学习不仅是基础文化需要,也是中职院校激发爱国热情的必需品。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部分相对欠缺,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就是缺少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从原理上来讲,由于古诗文的创作时代离我们有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难免会出现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同的情况。况且具体到词句甚至是每一个字的意思都不尽相同,更别说会出现作者生平、创作意图或者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本身就不喜欢学习古诗词,再加上老师对于古诗文的教授方式有所欠缺,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古诗文的教学单纯是熟读背诵加默写,失去了古诗文原有的韵味和魅力。再加上中职院校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从而不重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总体上讲,中职院校的教授古诗文在某种角度看来面临着危机。针对此种情况,作为老师来说,教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因此以“畅游、浸润、传承”三驾马车共同提升教学水平的思路应运而生。
二、“畅游、浸润、传承”三驾马车共育古诗词
(一)畅游在古代知识的海洋
人生最好的老師就是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永远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对于中职院校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想方设法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是关键所在。学生能够体味到学习古诗文带来的乐趣,才能自发地去主动学习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无限的魅力。也就是要激活学习兴趣,促进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情趣教学无疑是一大行之有效的。 通过研究授课内容以及主旨,整合相应资源,快速搭建一个和当时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这种方法相对来说可操纵性比较强,紧扣教授主题,揣摩学生心思所在,进而激活学习热情。在创造情境时注意情境的整体结构,给人以带入感,缩短人们和古诗词的距离,从而攻破学习难点,最直观地体会古诗文中深层次的含义,以达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紧抓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和古诗文产生共鸣,达到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音乐渲染对于情境教学的作用。情境方式通常是以多感官感受入手给人们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音乐手段从听觉切入给学生最直接的情境教学。老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设置一系列活动,例如配乐朗诵,甚至是举办有关于古诗词的演唱大会。当代流行音乐存在着部分富有古代诗文韵味的金曲,这些歌曲有的是读古诗文有感而发,有些则是为了向经典古诗文致敬。例如《诗经·国风·秦风》中的经典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国天后级歌唱家邓丽君就有同名作品《在水一方》。在歌曲中无论是歌词还是创造的意境,都与《诗经》中的曲目十分契合。由唯美婉转的歌声将学生带入古诗文的意境当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有飞跃式的提高。
(二)浸润在优美的文言韵味里
浩瀚的古诗文中,它的构成大多是古人运用的字词,和现代人们所用的字词在意思上会有所出入。不过正因为这些带有文言的字词,才让古诗文显得别具韵味,简约而不失精准,情趣而不失优美。古诗文的特点,从内容上讲,就是文字精练而富有内涵;从结构上讲,严丝合缝、协调押韵,充满节奏感;从深层次来讲,短短的几行字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寄托。当你稍加用心,你就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反复诵读,便能浸润在这优美的字词当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品味、细细品读,才能进一步挖掘深处的东西。初唐四杰王勃著有《滕王阁序》,此篇为临时创作,文章一出技惊四座,自此王勃声名远播,传诵至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十四字竟然活生生描绘出立体画卷一般,只有细细反复品读,这优美的景象便从脑海中浮现。试问不管是谁读了此篇,哪个不啧啧称奇,深深被其所折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古代文豪撰写更加甚有韵味。
虽然古代的古诗文确实古今异义,甚至有些字词完全是和现代的意思相差万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途径。老师在教授学生古诗文的同时要着重于“字—词—句”的整体思维模式,多点成线、多线成面的整体教学思想。把握好每一个字的意思,尤其是找出关键字的意思,整体的文章方向便可浮出水面,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中华文明古诗词的传承
在众多古诗文中,对节日的描写是一大类别。例如唐代名家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采用作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人和习俗的情感。众所周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重阳节有不同的习俗。在王维家乡有着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登高寓意人生迈向更高的台阶,插茱萸则是寓意健康美好的向往。王维通过对家乡的两大习俗的描写,朴素自然地表达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延伸到重阳节的习俗上来,积极和学生沟通,可以让学生说一下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或者学生家庭里重阳节是怎么过的。这不仅是一种延伸阅读,潜移默化也加深了重阳节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从而达到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继承。此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上元佳节也就是元宵节,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中秋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当中,还有一部分是讲明一些人生态度或者客观道理的诗句。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已经不具有初级阶段学龄的幼稚,但“三观”同样正是在塑造的时期。当学生马上面临着步入社会的压力,中职院校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起到的是整合定型的作用,这一阶段尤为关键。古诗文有很多都是蕴含深刻道理,能让人进步的佳句。例如先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劝学》中提到“学不可以已”,意思就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和我们现代所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于学习的态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详尽地教授学生这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使学生能对学习有个正确的人生态度,为以后的路做铺垫。
三、总结
当代中职院校教学多重视技能方面的教授,从而不重视最基本课程语文古诗词的教授。从“畅游、浸润、传承”三个角度出发教授语文古诗词,对于当代中职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提升学生积极性,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完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质量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梁锦超.弘扬古诗文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3(25).
[2]潘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颖婷.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课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陈洁,女,1987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教育;语文;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院校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与现状
中职院校指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教育更多的方向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定向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职院校的重点教授内容:古诗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对于传统名家作品需要进行读写或者背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爱国情怀。因此古诗文学习不仅是基础文化需要,也是中职院校激发爱国热情的必需品。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部分相对欠缺,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就是缺少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从原理上来讲,由于古诗文的创作时代离我们有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难免会出现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同的情况。况且具体到词句甚至是每一个字的意思都不尽相同,更别说会出现作者生平、创作意图或者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本身就不喜欢学习古诗词,再加上老师对于古诗文的教授方式有所欠缺,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古诗文的教学单纯是熟读背诵加默写,失去了古诗文原有的韵味和魅力。再加上中职院校更多的是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从而不重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情况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总体上讲,中职院校的教授古诗文在某种角度看来面临着危机。针对此种情况,作为老师来说,教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因此以“畅游、浸润、传承”三驾马车共同提升教学水平的思路应运而生。
二、“畅游、浸润、传承”三驾马车共育古诗词
(一)畅游在古代知识的海洋
人生最好的老師就是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永远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对于中职院校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想方设法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是关键所在。学生能够体味到学习古诗文带来的乐趣,才能自发地去主动学习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无限的魅力。也就是要激活学习兴趣,促进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情趣教学无疑是一大行之有效的。 通过研究授课内容以及主旨,整合相应资源,快速搭建一个和当时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这种方法相对来说可操纵性比较强,紧扣教授主题,揣摩学生心思所在,进而激活学习热情。在创造情境时注意情境的整体结构,给人以带入感,缩短人们和古诗词的距离,从而攻破学习难点,最直观地体会古诗文中深层次的含义,以达到更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紧抓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和古诗文产生共鸣,达到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音乐渲染对于情境教学的作用。情境方式通常是以多感官感受入手给人们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音乐手段从听觉切入给学生最直接的情境教学。老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设置一系列活动,例如配乐朗诵,甚至是举办有关于古诗词的演唱大会。当代流行音乐存在着部分富有古代诗文韵味的金曲,这些歌曲有的是读古诗文有感而发,有些则是为了向经典古诗文致敬。例如《诗经·国风·秦风》中的经典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国天后级歌唱家邓丽君就有同名作品《在水一方》。在歌曲中无论是歌词还是创造的意境,都与《诗经》中的曲目十分契合。由唯美婉转的歌声将学生带入古诗文的意境当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有飞跃式的提高。
(二)浸润在优美的文言韵味里
浩瀚的古诗文中,它的构成大多是古人运用的字词,和现代人们所用的字词在意思上会有所出入。不过正因为这些带有文言的字词,才让古诗文显得别具韵味,简约而不失精准,情趣而不失优美。古诗文的特点,从内容上讲,就是文字精练而富有内涵;从结构上讲,严丝合缝、协调押韵,充满节奏感;从深层次来讲,短短的几行字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寄托。当你稍加用心,你就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反复诵读,便能浸润在这优美的字词当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品味、细细品读,才能进一步挖掘深处的东西。初唐四杰王勃著有《滕王阁序》,此篇为临时创作,文章一出技惊四座,自此王勃声名远播,传诵至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十四字竟然活生生描绘出立体画卷一般,只有细细反复品读,这优美的景象便从脑海中浮现。试问不管是谁读了此篇,哪个不啧啧称奇,深深被其所折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古代文豪撰写更加甚有韵味。
虽然古代的古诗文确实古今异义,甚至有些字词完全是和现代的意思相差万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途径。老师在教授学生古诗文的同时要着重于“字—词—句”的整体思维模式,多点成线、多线成面的整体教学思想。把握好每一个字的意思,尤其是找出关键字的意思,整体的文章方向便可浮出水面,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中华文明古诗词的传承
在众多古诗文中,对节日的描写是一大类别。例如唐代名家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采用作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游子在外,思念家乡的人和习俗的情感。众所周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重阳节有不同的习俗。在王维家乡有着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登高寓意人生迈向更高的台阶,插茱萸则是寓意健康美好的向往。王维通过对家乡的两大习俗的描写,朴素自然地表达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延伸到重阳节的习俗上来,积极和学生沟通,可以让学生说一下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或者学生家庭里重阳节是怎么过的。这不仅是一种延伸阅读,潜移默化也加深了重阳节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从而达到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继承。此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上元佳节也就是元宵节,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中秋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当中,还有一部分是讲明一些人生态度或者客观道理的诗句。中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已经不具有初级阶段学龄的幼稚,但“三观”同样正是在塑造的时期。当学生马上面临着步入社会的压力,中职院校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起到的是整合定型的作用,这一阶段尤为关键。古诗文有很多都是蕴含深刻道理,能让人进步的佳句。例如先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劝学》中提到“学不可以已”,意思就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和我们现代所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于学习的态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详尽地教授学生这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使学生能对学习有个正确的人生态度,为以后的路做铺垫。
三、总结
当代中职院校教学多重视技能方面的教授,从而不重视最基本课程语文古诗词的教授。从“畅游、浸润、传承”三个角度出发教授语文古诗词,对于当代中职教育来说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提升学生积极性,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完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质量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梁锦超.弘扬古诗文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3(25).
[2]潘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颖婷.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课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陈洁,女,1987年生,江苏省徐州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