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小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成为当代教育事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学习中需要老师帮助,来促进自身身心的正常发育。因此,小学教师在心理课程教学当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解决,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233-02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小學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存在着很多因素阻止着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教材内容的科学合理性、教学评价的效果等等。因此,在小学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培养。接下来将从下面几个方向探讨小学心理课教学模式。
一、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内心
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共同组成教学这一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想能够将心理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就需要正确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也必须通过教学活动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因此,在教室组织心理教学课堂时,必须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情感表达出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师在组织心理教学课堂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旨在通过教学能够解除学生们内心的困惑。要想加强师生互动,除了课堂上的语言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书写的形式。孩子们往往不会将对老师的想法直接说出来,教师也难以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类似的主题,让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写作的形式传递给老师。这样一来,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有利于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有效性
教师作为心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必须要不断的提升个人能力,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行为,还是表情、姿态,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从多个角度评价自身的教学工作,强化教学水平,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升。
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提升之外,学校也应当在组织工作过程中,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教学队伍进行建设。通过开设讲座、学习交流会等各种教育活动,来不断的提高教师们的素质和心理教学能力。在顺应社会和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说常见的新媒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等。只有学校也不断的提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帮助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成长体系,多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活动,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下,孩子们就能够形成健康、明朗的心态,产生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和团队配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举例来说,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小学心理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像体育类的拔河比赛、篮球赛,音乐类的合唱比赛,语言类的辩论比赛等等。通过团结合作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会与他人相处,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指导下,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目的。当前心理教学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师不能够盲目教学,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积累科学的教学经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品行,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探究小学心理课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88.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233-02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小學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存在着很多因素阻止着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教材内容的科学合理性、教学评价的效果等等。因此,在小学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培养。接下来将从下面几个方向探讨小学心理课教学模式。
一、加强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内心
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共同组成教学这一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想能够将心理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就需要正确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也必须通过教学活动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因此,在教室组织心理教学课堂时,必须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情感表达出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师在组织心理教学课堂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旨在通过教学能够解除学生们内心的困惑。要想加强师生互动,除了课堂上的语言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书写的形式。孩子们往往不会将对老师的想法直接说出来,教师也难以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类似的主题,让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写作的形式传递给老师。这样一来,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有利于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有效性
教师作为心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必须要不断的提升个人能力,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行为,还是表情、姿态,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从多个角度评价自身的教学工作,强化教学水平,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升。
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提升之外,学校也应当在组织工作过程中,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教学队伍进行建设。通过开设讲座、学习交流会等各种教育活动,来不断的提高教师们的素质和心理教学能力。在顺应社会和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比如说常见的新媒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等。只有学校也不断的提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帮助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成长体系,多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分享活动,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下,孩子们就能够形成健康、明朗的心态,产生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和团队配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举例来说,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小学心理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像体育类的拔河比赛、篮球赛,音乐类的合唱比赛,语言类的辩论比赛等等。通过团结合作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会与他人相处,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指导下,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目的。当前心理教学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师不能够盲目教学,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积累科学的教学经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品行,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探究小学心理课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