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补释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论语》十则,皆是经典语录,对于学生感知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注释要言不烦,平允精当。但对有些语句没有注释,或者注释过于简略,这给教师和学生理解原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就教材中的注释予以补充,撰成此文,以供参考。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教材注释为“先生,指孔子”,这样注释显得太过简略,容易引起误会。我们知道文献中单称“子”并不都是指孔子,如《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郑玄笺:“子者,男子之通称。”“子”字古代用法很多,一般而言是对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尊之称。”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1] 所以“子”最好注释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单说‘子’即指孔子。”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忠”,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解释,我们知道“忠”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将孔子之道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此处的“忠”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忠心、忠诚,前贤对《论语》中的“忠”有很好的解释: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忠者,内尽于心”; [2] 宋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 [3]所以现代学者一般都把“忠”解释为“尽心竭力”,更通俗的讲就是尽最大努力的意思。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教材没有注释,这里很容易把“一言”误解成一句话,教师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翻译的。孔子只以一“恕”字回答子贡所问,此处“一言”显然不是指一句话。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一言’谓一字……古人称所著书若数万言,数十万言,及诗体四言、五言、七言,并以一字为一言也。” [4] 《汉语大字典》“言”字其中一义项为:“语言或文章中字。”此义项所举例句之一就是此句。现代学者也多把“一言”注释为“一字”,可以参考孙钦善、钱逊等学者的注解[5]。
  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这句话教材没有加任何注释,此句看似语义晓畅明晰,实则疑惑很多。这句话容易产生疑惑之处在于两个“其”字的指代对象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也经常产生疑惑。我们首先看朱熹的《论语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6]。朱子把“三人”理解为“我、一善者和一恶者”,所以第一个“其”指善者,第二个“其”指恶者,以朱子的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只能翻译为“选择善的人而学习他”;那么“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只能翻译为“选择恶的人而改正他”,按着这样理解,“改”成了改正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显然违背孔子的原意。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显然是选择他人不善的地方引以为戒并改掉自己类似的缺点,即所谓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朱子的理解问题出在这里的两个“其”字,它们并不是指泾渭分明的善者和恶者,而是指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两个“其”的指代对象是同一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四书辨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谓择其一人全善者从之,一人全恶者改之也。但就各人行事中择其事之善处从之,其不善处改之,不求备于一人也。全德之人世不常有,若直须择定事事全善之人然后从之,于普天之下终身求之未必可得,三人中岂能必有也?”[7]所以“其善者”当译为“他们的优点”,“其不善者”当译为“他们的缺点”。另外,该句“三人行”也不能机械理解成三人同行,正如邢昺《论语注疏》所言“此章言学无常师也” [8],即子贡所言“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罕》)此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隐含了“即使只有三人同行,也必有老师存在其中”之意,即皇侃《论语义疏》所言“虽三人同行,必推胜而引劣,故必有师也……夫三人之行,犹或有师,况四海之内,何求而不应哉?”总之,此章可译为:即使只有三人同行,也必有老师存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而加以改正。
  注释:
  [1]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5]孙钦善《论语本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8]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作者单位:泗水县龙城中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 债务融资; 制造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3-0070-07  一、引言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石,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而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是制造业。2015年,我国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的首个十年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该纲
十六岁那年,我感觉到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在胸膛里鼓动。我的母亲穿着朴实的素色帆布衣裳和沾满泥巴的黑胶鞋,远远地沿校园的小道上走来。  我从教室的窗台看到了她的身影,但是我并没有去迎接她,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了校园的绿丛中。我不想让人知道,这个不修边幅、五大三粗的中年妇女是我的母亲。我跟她说过无数次,来学校之前一定要好好梳洗打扮一番,可看她这副模样,一定是刚从田地里回来。  我躲在一片葱郁的枝叶背后,
缘起:不妨换个角度想问题  目前,高效语文教学成为语文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讨论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等方面。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如何把握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提倡,却往往被忽视。正如胡家曙老师在“高效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内主体”一文中指出,“学生为主体,在行动层面并没有真正实现”。  单纯从教师层面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实际上是以教师自身
冻结肩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以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疼痛及活动度受限。   冻结肩分期   炎症期 疼痛剧烈,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有广泛压痛,伴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受限。   冻结期 疼痛症状减轻,出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软组织广泛粘连、挛缩,呈“冻结”状态。各方向活动度明显缩小。   解冻期 疼痛症状逐渐消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肩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挛缩、粘
每天,这趟城乡之间的公交车便成了钱先生笔下的“沙丁鱼罐头”,从校门口上车的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后排抢到一个座位,于是,免遭摇晃之苦,还能观察车内百态,真是天助我也!  你看,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正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过道里站着两个时髦的青年,一个戴着耳机随着节奏晃动,另一个则神情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还不时向周围扫描。过道前面立着几位打工返乡的男子,一上车就彼此问
摘要: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理想家园  《归园田居》一共5首,它包括五个部分: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洁身自好的代表作,其笔下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围题发问、读文探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文章的策略和方法,还能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围题发问;读文探里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好好深思的问题。在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高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功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关联;深挖题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馈:“我们是现代人,为何要学文言文?”于是乎,在这种颇有抵触性的情绪主导之下,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个老生常谈且永远让人用怀疑目光看待的话题——如何写作。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写作是用笔说话,因而大可不必与“心”较劲。心之所欲,说出来,写下来,就是文章。  “随笔”本自“随口”、“随心”。  站到阳光下,影子告诉你:所有事物都有既是他的又不似他的另一面。  你说影子是假的吗?否!  那你能抓住影子,让影子和你握握手问问好吗?不能!  写作也是如此:写实是写“身”,虚构是绘“影”。写实写
摘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文本、教师及学生等方面探索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情感和意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文本内容;主体阅读;自由人性;美好心灵  天地之间,声音众多,有各种天籁之音,有各种以人为核心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构成生活的重要元素,自然不可漠视。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追寻内蕴其中的各种心灵的声音。  本文拟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