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胡春洞先生主编的《英语教学法》(1990)一书中提出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四个原则与方法,即“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精确表达训练与模糊表达训练结合、模仿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有准备的说与无准备的说结合”,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不过,语言学习复杂、多变,语言教学研究亦须与时俱进,显然,仅奉这四条为圭臬未免失之简单。因之,本文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教学心得,试图就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略呈管见。
2.原则与方法
2.1组织教学与心理引导结合
英语难“听”(听力)更难“说”(口语),这是学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听不懂而不能及时反应;二是因为所掌握的词汇、句型等不足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三是因为怕讲错难为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强,羞于当众说英语,怕说错用错丢面子,由此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较之于小学生,心理引导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阳疯狂英语。李阳疯狂英语把独特的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引导方面独树一帜。李阳对“疯狂”的解释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等等。“疯狂”的状态就是要学生打破束缚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大声地“喊”出来。
2.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课堂依然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场所。但是,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而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学),对于羞于开口的学生机会更少。加大课后实践量,开辟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的活动活泼多变,寓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础不一、兴趣不一的学生各有所获,对开发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提供了优良的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语教师的具体角色从广义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学生的总监督员(general overseer);2)课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语音的指导者(language instructor);4)练习的观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动的顾问(consultant);6)交际的参与者(communicator)。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这样才能避免第二课堂的随意性、盲目性等弱点。
2.3听、读、写与说结合
输入、交际和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口语课上,将听和读作为输入,使之成为说的先导,是许多老师经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此不赘述。不过,“写”是否和“听”、“读”一样对于“说”也有积极作用呢?袁洪婵和翟莉(2001)经试验研究指出:写作有利于将输入转为理解、由理解转化为口语输出,有利于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连贯性。对于这个问题,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是,没人怀疑成功的语言输出(说)有赖于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听、读)。
此外,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接触是外语语感获得的重要方式。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读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英语语感,也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口语交际与口头表达结合
课文读得好,演讲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语就好?这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口头表达(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头语言“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现代汉语词典》),而口语交际(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就是“交谈”,在这里,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语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前者一般受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影响较小,通常更注重说话者单方面的行为,后者则反之。口语表达能力是基础,而口语交际能力才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往往被混为一谈,这种误解积久日深,其结果是中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事实上,以交际性原则指导英语口语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2.5技能学习与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学界和教学界的热门话题。围绕外语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育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交际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以前的课程安排及教科书都很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但对交际文化则放在次要或辅助地位。如今情况有所好转,无论是旧版的SEFC还是2003年秋季试行的新教材,都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教师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适时进行文化意识的教学。如,称呼、打招呼、告别、询问、感谢与道谢、恭维与赞扬、打电话用语等方面的规定;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中西方民族思维特征的差异;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不同观念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在其教学原则中提出:“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掌握上述交际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这样,语言才能得体,否则,尽管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快。
3.结语
有关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原则的论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强调上述数条,盖因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被忽视,成为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薛英,田耀.浅谈对交际法教学思想的认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
[3]袁洪婵,翟莉.英语口语教学中“写”对于“说”的作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1,(11).
[4]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胡春洞先生主编的《英语教学法》(1990)一书中提出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四个原则与方法,即“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精确表达训练与模糊表达训练结合、模仿性的说与创造性的说、有准备的说与无准备的说结合”,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不过,语言学习复杂、多变,语言教学研究亦须与时俱进,显然,仅奉这四条为圭臬未免失之简单。因之,本文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教学心得,试图就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略呈管见。
2.原则与方法
2.1组织教学与心理引导结合
英语难“听”(听力)更难“说”(口语),这是学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听不懂而不能及时反应;二是因为所掌握的词汇、句型等不足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三是因为怕讲错难为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强,羞于当众说英语,怕说错用错丢面子,由此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较之于小学生,心理引导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阳疯狂英语。李阳疯狂英语把独特的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引导方面独树一帜。李阳对“疯狂”的解释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等等。“疯狂”的状态就是要学生打破束缚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大声地“喊”出来。
2.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课堂依然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场所。但是,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而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学),对于羞于开口的学生机会更少。加大课后实践量,开辟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的活动活泼多变,寓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础不一、兴趣不一的学生各有所获,对开发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提供了优良的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语教师的具体角色从广义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学生的总监督员(general overseer);2)课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语音的指导者(language instructor);4)练习的观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动的顾问(consultant);6)交际的参与者(communicator)。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这样才能避免第二课堂的随意性、盲目性等弱点。
2.3听、读、写与说结合
输入、交际和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口语课上,将听和读作为输入,使之成为说的先导,是许多老师经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此不赘述。不过,“写”是否和“听”、“读”一样对于“说”也有积极作用呢?袁洪婵和翟莉(2001)经试验研究指出:写作有利于将输入转为理解、由理解转化为口语输出,有利于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连贯性。对于这个问题,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是,没人怀疑成功的语言输出(说)有赖于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听、读)。
此外,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接触是外语语感获得的重要方式。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读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英语语感,也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口语交际与口头表达结合
课文读得好,演讲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语就好?这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口头表达(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头语言“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现代汉语词典》),而口语交际(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就是“交谈”,在这里,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语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前者一般受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影响较小,通常更注重说话者单方面的行为,后者则反之。口语表达能力是基础,而口语交际能力才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往往被混为一谈,这种误解积久日深,其结果是中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事实上,以交际性原则指导英语口语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2.5技能学习与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学界和教学界的热门话题。围绕外语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育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交际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以前的课程安排及教科书都很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但对交际文化则放在次要或辅助地位。如今情况有所好转,无论是旧版的SEFC还是2003年秋季试行的新教材,都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教师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适时进行文化意识的教学。如,称呼、打招呼、告别、询问、感谢与道谢、恭维与赞扬、打电话用语等方面的规定;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中西方民族思维特征的差异;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不同观念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在其教学原则中提出:“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掌握上述交际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这样,语言才能得体,否则,尽管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快。
3.结语
有关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原则的论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强调上述数条,盖因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被忽视,成为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薛英,田耀.浅谈对交际法教学思想的认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
[3]袁洪婵,翟莉.英语口语教学中“写”对于“说”的作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1,(11).
[4]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