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学业和生活问题,近年来不断加大资助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但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产生了影响,高校学生中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感等思想混乱问题。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教育相平衡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的资助政策激励与育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资助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举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然而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面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因而,在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资助与教育的平衡,也就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新的资助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通过《意见》的发布与实施,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具有覆盖面广、奖励资助力度大的特点,这是自我国1989年开始实施高校收费制度以来的所有资助手段所不能相比的:2009年,各级财政共下达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经费112.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9.5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2.76亿元),受助学生占到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自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获得贷款学生人数累计已达到538.2万人,累计贷款合同金额494.3亿元,通过助学贷款获得资助的学生占到在校生人数的13%以上。
然而,我们在为国家拿出如此之多的资金和如此之大的决心进行困学生资助而欢欣鼓舞之时,也看到了新的资助体系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1.1 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造成的影响
(1)由于资助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如困难认定缺乏科学标准、救助范围界定困难以及高校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体不一致,从而导致很多资助政策流于形式,且资助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机制,因而很多贫困学生并未得到有效资助;
(2)目前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过分依赖物质资助,片面的认为只要通过资金和物质的帮助,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就能解决高校困难学生问题,而忽视了对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
(3)高校为了保证评定过程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往往采取“阳光措施”,将贫困学生的相关家庭信息和隐私公开,这就更加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
1.2 高校学生思想出现不良苗头
(1)诚信缺失。新的资助体系中学生受助资金更大、资助范围更宽、审核条件和程序也较为简单,因而出现了学生争抢受助名额,甚至出现了为获得资助而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得情况:同时,我国公民征信体系仍不完善,社会整体诚信环境与监督体制还没有形成,因而也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大量违约的情况。
(2)奢侈浪费,生活上贪图享乐。新的资助体系下各种资助手段金额高、受助面大,这就使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到资助,加之很多资助手段都是通过现金一次性发放,因而出现了学生拿到资助资金后购买奢侈品、互相吃请、肆意挥霍、铺张浪费的情况。
(3)价值观念趋于实惠,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家庭贫困,获得国家资助理所当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对于学校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也不参加,甚至提出金钱要求,社会责任感淡薄。
(4)畸形的“公平”思想。很多学生甚至是由学生干部牵头,在班里通过平分国家奖助学金的方式达到一个“公平”的效果,使多数学生能够得到好处,却对获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
以上的那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那么带着这种思想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学生不仅会对自己,也将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归其根本是两个方面:一是资助体系中的认定程序存在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资助体系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教育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2、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心理资助,帮助他们客服贫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因贫困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心理健康,正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焦点之一。
(1)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应当在重视物质资助的基础之上加大对贫困学生心理援助,利用高校心理教学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防御机制建设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相关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贫困学生积极成熟的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其自信心、自尊水平和自我价值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部门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预警系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主动、积极地采取干预手段。
(2)重视人文校园建设。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则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重视学生心理资助的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加强人文校园的建设,通过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校园气氛,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人格平等,尊重贫困学生的自尊。
(3)改进贫困生资助方式,更加重视科学化、人性化。高校进行贫困生资助时想要做到评定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也必须考虑到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应当更加注重贫困学生自立自强事迹的宣传,树立学生自强不息的典型,采取更加人性化的资助方式,使贫困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尊重。
2.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目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高校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转变德育教育单纯的政治功能观念,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学生的成才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意识层面上的教育,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思维模式的培养,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利用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未来就业问题,通过合理安排勤工助学(模拟就业)、校外企业领导授课等形式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对于存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工作中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协作能力不强、劳动观念淡薄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必将遭受挫折。
(2)改进高校资助体系中的评价机制。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中的评价机制往往考虑的仅仅是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的考虑,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获得资助理所当然的思想,也使资助体系的公平性遭到质疑,因此高校必须改进资助体系的评价机制,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作为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班级、年级评价机制,让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对于一些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敢于说不,确立高校资助体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法制教育的结合。法制具有强制和普遍的约束力,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知法守法教育结合,使学生养成诚信、守法的习惯。
总之,新的资助体系的建立成功与否并不能仅仅依靠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必须建立一套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建[J],法制与社会,2010(6)
[2]粟竹英,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的探析与干预,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许丽芬,人文关怀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关键词: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资助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举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然而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面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因而,在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资助与教育的平衡,也就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新的资助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通过《意见》的发布与实施,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具有覆盖面广、奖励资助力度大的特点,这是自我国1989年开始实施高校收费制度以来的所有资助手段所不能相比的:2009年,各级财政共下达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经费112.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9.5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2.76亿元),受助学生占到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自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获得贷款学生人数累计已达到538.2万人,累计贷款合同金额494.3亿元,通过助学贷款获得资助的学生占到在校生人数的13%以上。
然而,我们在为国家拿出如此之多的资金和如此之大的决心进行困学生资助而欢欣鼓舞之时,也看到了新的资助体系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1.1 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造成的影响
(1)由于资助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如困难认定缺乏科学标准、救助范围界定困难以及高校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体不一致,从而导致很多资助政策流于形式,且资助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机制,因而很多贫困学生并未得到有效资助;
(2)目前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过分依赖物质资助,片面的认为只要通过资金和物质的帮助,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就能解决高校困难学生问题,而忽视了对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
(3)高校为了保证评定过程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往往采取“阳光措施”,将贫困学生的相关家庭信息和隐私公开,这就更加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
1.2 高校学生思想出现不良苗头
(1)诚信缺失。新的资助体系中学生受助资金更大、资助范围更宽、审核条件和程序也较为简单,因而出现了学生争抢受助名额,甚至出现了为获得资助而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得情况:同时,我国公民征信体系仍不完善,社会整体诚信环境与监督体制还没有形成,因而也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大量违约的情况。
(2)奢侈浪费,生活上贪图享乐。新的资助体系下各种资助手段金额高、受助面大,这就使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到资助,加之很多资助手段都是通过现金一次性发放,因而出现了学生拿到资助资金后购买奢侈品、互相吃请、肆意挥霍、铺张浪费的情况。
(3)价值观念趋于实惠,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家庭贫困,获得国家资助理所当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对于学校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也不参加,甚至提出金钱要求,社会责任感淡薄。
(4)畸形的“公平”思想。很多学生甚至是由学生干部牵头,在班里通过平分国家奖助学金的方式达到一个“公平”的效果,使多数学生能够得到好处,却对获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
以上的那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那么带着这种思想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学生不仅会对自己,也将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归其根本是两个方面:一是资助体系中的认定程序存在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资助体系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教育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2、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心理资助,帮助他们客服贫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因贫困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心理健康,正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焦点之一。
(1)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应当在重视物质资助的基础之上加大对贫困学生心理援助,利用高校心理教学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防御机制建设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相关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导贫困学生积极成熟的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其自信心、自尊水平和自我价值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部门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预警系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主动、积极地采取干预手段。
(2)重视人文校园建设。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则通过内因起作用,在重视学生心理资助的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加强人文校园的建设,通过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校园气氛,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人格平等,尊重贫困学生的自尊。
(3)改进贫困生资助方式,更加重视科学化、人性化。高校进行贫困生资助时想要做到评定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也必须考虑到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应当更加注重贫困学生自立自强事迹的宣传,树立学生自强不息的典型,采取更加人性化的资助方式,使贫困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尊重。
2.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目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高校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转变德育教育单纯的政治功能观念,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学生的成才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等意识层面上的教育,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思维模式的培养,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利用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未来就业问题,通过合理安排勤工助学(模拟就业)、校外企业领导授课等形式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对于存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工作中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协作能力不强、劳动观念淡薄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必将遭受挫折。
(2)改进高校资助体系中的评价机制。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中的评价机制往往考虑的仅仅是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的考虑,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获得资助理所当然的思想,也使资助体系的公平性遭到质疑,因此高校必须改进资助体系的评价机制,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作为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班级、年级评价机制,让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对于一些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敢于说不,确立高校资助体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法制教育的结合。法制具有强制和普遍的约束力,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知法守法教育结合,使学生养成诚信、守法的习惯。
总之,新的资助体系的建立成功与否并不能仅仅依靠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必须建立一套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建[J],法制与社会,2010(6)
[2]粟竹英,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的探析与干预,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许丽芬,人文关怀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