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樋口一叶作品《十三夜》《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了明治时代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砖巷》是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小说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孟加拉少女纳兹奈恩跟随丈夫查努来到英国,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经历.阿里通过纳兹奈恩这一女性形象,将英国社会和母国孟加拉国串联起来,揭示了孟加拉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处境和真实心态,真实地再现了后殖民主义国家人民在第一世界的生存状态:或付出种种努力归于失败而逃离,或走向异化式报复,或寻找两种文化的一个平衡点而融入其中.在这过程之中,每个人物身上也体现着福柯关于权力与话语的冲突.而阿里通过描写孟加拉移民在英国伦敦的生活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寄予了一种后人道主义.
美国当代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时光倒流的女孩》通过对死亡浪漫化的想象叙事,展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探求人生的意义.文章认为,小说通过讲述已逝的人们离开人间后,在一个名叫“另界”的岛屿上重新展开一段“逆生长”人生的故事,表达了在作者持着直面死亡的理性态度同时也使死亡“去陌生化”,让读者透过表面触及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从死亡体认、亡灵归属、死亡情绪三个方面论述小说的死亡叙事中体现的人物成长及人生哲理,以期丰富该小说的研究成果.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能看出草蛇灰线法的运用痕迹.从古典小说评论和古代诗文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草蛇灰线”法在《儒林外史》中的主要指涉方式可分为结构线索、伏笔照应和隐喻象征三种,其中以结构线索和伏笔照应为主,象征
《潜鸟》(The Loons)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构思方法和对人物的细腻描述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具有深刻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皮格特身份认同的无根性及其边缘化的分析,深刻探讨了她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存在.
中日两国《故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既有又相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基于中日两国《故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做比较,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故乡》教学,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故乡》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冯内古特的小说《囚鸟》其人物塑造方式上的虚实结合、内容上的人性还原和技巧上的及边缘化视角以及人性化想象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冯内古特在创作中展示出人物绝望而荒诞的生存状态.
教师提问是中学语文课堂中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但教师提问常陷入教师未精心准备提问和难以发挥提问作用的误区当中.基于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出的提问四步法可以规避无效提问,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提问四步法包括提出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选取适当的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阐释、丰富、完善解答;教师及时有效地反馈四个步骤,它既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背影》一课中运用提问四步法组织课堂,可以为提问法四步的课堂实践提供借鉴.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在井上哲次郎这批留德学者于日本学术界重镇辐射的思潮下,蟹江义丸和松村正一比附西学展开的孔子研究,和王国维自撰文章中的思想之暗合,由此可以联系其孔子的理性直觉主义和动机观似康德,与功利主义全然相悖,以动机行为而非结果论善恶.赫勃尔之悲剧论析中印证王国维于康德和叔本华之重视“个人有机体”整体基调上的伦理观,同时也和同样反对启蒙主义的机械观和功利主义的新人文主义之有机观相合.文章揭示了王国维戏曲论中所引入之“悲剧”受到了动机论、直觉派、形式论等伦理思想影响的影响,而与朋萨姆、斯图亚特·密尔和穆勒之功利主义相悖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