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里的琵琶曲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因情感而流传千古,又因琵琶曲的描写而动人。琵琶曲是这首叙事诗的故事缘起,也是诗人描写的一个重心。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琵琶曲,写出了琵琶曲的多种美感,同时诗人写出了琵琶曲音乐的变化,琵琶曲里寄寓着琵琶女命运的变化。
其他文献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时期在毛泽东、朱德的亲自倡导和培育下,以八路军第359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其核心和本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南泥湾精神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和对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被人看作精准描摹音乐情状的巅峰作品之一。但细读之后,我们可以轻易发现:描摹琵琶之声只不过是媒介与手段,好似顺手而为的泼墨,谱写胸中丹青才是目的。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特定抒情——迁谪境遇下的自伤自感。无意之间还向我们昭示了诗人生命中的小情趣:极度嗜乐,如痴,如醉,如狂。
期刊
<正>作为一首叙事诗,《琵琶行》以“我”的视角生动描述了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正如现实主义诗歌对底层社会的关注,白居易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揭露了统治者的冷酷,并以“小人物”的悲欢,从“他者”关照“自我”,进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其中,多元化的对比“线索”增添了该诗的艺术表现张力。基于此角度的文本分析,对读者了解现实主义风格叙事诗或许是不错的新路径。关于《琵琶行》的叙事解读,对人物形象、思想主旨、意
期刊
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建立完善涵盖数据资源梳理、数据采集清洗、数据库设计和存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使用等五个步骤全流程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统一规范”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各系统数据存在的不标准、不完整、不一致、重复、错误等数据质量问题。通过对政府数据的研究,建立数据结构模型,探讨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方向,分析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开展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研究。
阐述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包含通信能力平台、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多路传真、数字录音等模块,探讨融合通信平台软件结构,硬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冗余性设计,地区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实践。
边境虚空化是边境地区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期渐进产生的人口虚空、土地荒芜及认同偏移的一种现象,其所带来的潜在隐患关乎边境安全与稳定。从边境虚空化问题出发,提出边民是抵边居住的重要主体,抵边居住的策略不仅需要引导原有边民抵边生产生活,还需要吸引“新边民”沿边或抵边生产生活。应该进一步提高边境经济发展水平,凝聚边境政策合力,加强边境国防教育,优化边境发展体系,以此防范和治理边境虚空化。
<正>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变,语言精炼,深得后人的喜爱。《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诗人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貌美才高的琵琶女的形象,对琵琶女精湛的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对琵琶女生平遭际的同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
期刊
任何个人在时代面前都是渺小的,但个人可以是时代的创造者,也可以是时代的推动者,或者是时代的改革者。每一个人都希望生在最好的时代,如果不能,那亲自就改变时代。白居易正是这样的人,其生也晚矣——他不幸出生在了唐代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后期,当他来到都城长安的时候,那个伟大的盛世已经衰落了,他满目所见的是:民生困苦,官吏盘剥,权利分裂,统治黑暗,但统治阶级生活奢靡,为了保持既得利益,不惜阴谋、暗杀、诬陷、打击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提出了“尝试写作文学短评”的要求,写文学短评作为一种手段,可以促进古诗词的深度阅读,但在教学实际中却是学生的“痛点”。结合《琵琶行(并序)》教学实践,通过对文学短评写作的指导与升格,促进古诗词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