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开阔阅读视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现实的学校境况却是许多教师只侧重自己研究教学教法,对于学生的阅读策略实施束手无策,阅读教学效率极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上教师不能深情并茂地范读,教学语言枯燥无味
语文应是有声语言,字、词、句、段都需要我们去认读,读多了才能识记,记多了才能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课堂阅读应当在于“读”,在读中理解、领会。不仅是老师的范读、领读,也应该是学生的“跟读”、“自读”。可是许多老师仍旧沿袭固有模式,教学语言死板,引导词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哪里提得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说让他们自觉看课文,读课文了。相信大家都看过由赵忠祥老师讲解的《动物世界》,曹灿叔叔的朗诵,他们字正腔圆,声音起伏有致,把观众深深引入到一片诗情画意当中,富有磁性的音质,令人百听不厌,百看不舍。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要是我们的老师也能在朗读上下些功夫,相信教学效果会与众不同。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往往很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他们的课堂则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课堂少了交流,师生缺乏互动
许多老师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求把知识点讲完,在课堂上也不知道学生懂与不懂,课堂上只听到老师的“一边倒”、“满堂言”,以注入式的教学理念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作业做不出,分析不全面,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只能在下一节课才能处理。一般的老师,如果不是上示范课、公开课,大都是这种做法,优质课则很刻意调动学生来回答,一个问得“勤”,一个答得“欢”,再配合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看上去似乎热热闹闹,师生互相唱和,其实明白的人都知道这是在上表演课。我们的一些睿智的评委和领导曾不止一次地批评那些刻意追求效果,哗众取宠的做法,说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非得要用课件来上,一些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宁可不问。
三、教学媒介落后,教育观念守旧
不少老师,或许是因为年纪偏大,或许是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不会运用现代多媒体,不会下载影像资料,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口耳相传,板书设计,普通话不标准,粉笔字不规范。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才高八斗,碰到那些难以用言语来表现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如坠迷雾,比如,老师在讲述胚胎的形成及发育过程的知识,运用下载好的视频会更直观的展示,更会让学生容易理解。
困难是暂时的,现象却极其普遍,由于老师教学模式单一,日积月累,学生会形成被动学习,“听”的多,“说”的少,“读”的就更少了,又如何能“写”呢?考试自然会得不到高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尝试,或许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有不少的借鉴。
1.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
古人提出阅读要达到“一目十行”,如行云流水,可走马观花,尽量减少眼珠停留的时间和次数,也就是说眼睛要少回读,默读比朗读更有效,读书时不能用手尖指着字,像小学生一字一点按地“认读”,而应该眼脑并用,眼睛快速扫描文章句段,头脑开启思维,接收分析眼睛传入的信息。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少到多的训练,让学生对比看谁最先最全面了解材料内容,文章主旨。也可比记数字的排列顺序,比谁最先找到图画中的异同点。
2.尊重学生个性阅读,拟定阅读计划和书籍。
“人生百变,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是不相同的。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上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学龄,男生和女生选择上也有差别,小男孩会关注奥特曼和飞机汽车类运动器械,小女孩则关心白雪公主和衣物首饰类文章,男生喜欢打斗侦缉类小说,女生则倾向言情梦幻类美文。老师要因人而异。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制定个人阅读计划,书读多了,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灵活安排教学教法,妙趣横生。
阅读可分为初读和精读,朗读和默读,集体读和个人读,品读和诵读。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文章体裁,课堂教学设计来灵活巧妙地安排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叙事清晰,语言平实、或佶屈聱牙的作品,我们可选择粗读,甚至不读,比如《铁骑兵》,《差半车麦秸》。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礼赞》礼提到:“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时代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4.加强课堂阅读后的延伸,巧妙课外阅读迁移。
中学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的阶段,课本教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需要为他们将来的人格信仰做好引航,而课外的阅读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力途径。它们不仅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题裁更广阔,而且更容易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领会精妙的艺术境界,带给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愉悦,这些都是课内阅读无法企及的。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师都说是世界名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如何励志感人,可至今,初中的语文课本上都没有一篇选文让学生来学习。都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有多心地善良,楚楚动人,可是我们的初中课本也没有一个选段,这些都是缺憾,如何弥补呢?那就只能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了。
“诗圣”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她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的鲜活的语言材料,才能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课外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不仅更加容易理解课内文本,产生共鸣,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极为重视引导学生的阅读,让他们敢读,想读,愿读。
一、课堂上教师不能深情并茂地范读,教学语言枯燥无味
语文应是有声语言,字、词、句、段都需要我们去认读,读多了才能识记,记多了才能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课堂阅读应当在于“读”,在读中理解、领会。不仅是老师的范读、领读,也应该是学生的“跟读”、“自读”。可是许多老师仍旧沿袭固有模式,教学语言死板,引导词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哪里提得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说让他们自觉看课文,读课文了。相信大家都看过由赵忠祥老师讲解的《动物世界》,曹灿叔叔的朗诵,他们字正腔圆,声音起伏有致,把观众深深引入到一片诗情画意当中,富有磁性的音质,令人百听不厌,百看不舍。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要是我们的老师也能在朗读上下些功夫,相信教学效果会与众不同。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往往很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他们的课堂则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课堂少了交流,师生缺乏互动
许多老师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求把知识点讲完,在课堂上也不知道学生懂与不懂,课堂上只听到老师的“一边倒”、“满堂言”,以注入式的教学理念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作业做不出,分析不全面,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只能在下一节课才能处理。一般的老师,如果不是上示范课、公开课,大都是这种做法,优质课则很刻意调动学生来回答,一个问得“勤”,一个答得“欢”,再配合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看上去似乎热热闹闹,师生互相唱和,其实明白的人都知道这是在上表演课。我们的一些睿智的评委和领导曾不止一次地批评那些刻意追求效果,哗众取宠的做法,说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非得要用课件来上,一些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宁可不问。
三、教学媒介落后,教育观念守旧
不少老师,或许是因为年纪偏大,或许是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不会运用现代多媒体,不会下载影像资料,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口耳相传,板书设计,普通话不标准,粉笔字不规范。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才高八斗,碰到那些难以用言语来表现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如坠迷雾,比如,老师在讲述胚胎的形成及发育过程的知识,运用下载好的视频会更直观的展示,更会让学生容易理解。
困难是暂时的,现象却极其普遍,由于老师教学模式单一,日积月累,学生会形成被动学习,“听”的多,“说”的少,“读”的就更少了,又如何能“写”呢?考试自然会得不到高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尝试,或许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有不少的借鉴。
1.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
古人提出阅读要达到“一目十行”,如行云流水,可走马观花,尽量减少眼珠停留的时间和次数,也就是说眼睛要少回读,默读比朗读更有效,读书时不能用手尖指着字,像小学生一字一点按地“认读”,而应该眼脑并用,眼睛快速扫描文章句段,头脑开启思维,接收分析眼睛传入的信息。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少到多的训练,让学生对比看谁最先最全面了解材料内容,文章主旨。也可比记数字的排列顺序,比谁最先找到图画中的异同点。
2.尊重学生个性阅读,拟定阅读计划和书籍。
“人生百变,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是不相同的。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上也会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学龄,男生和女生选择上也有差别,小男孩会关注奥特曼和飞机汽车类运动器械,小女孩则关心白雪公主和衣物首饰类文章,男生喜欢打斗侦缉类小说,女生则倾向言情梦幻类美文。老师要因人而异。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制定个人阅读计划,书读多了,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灵活安排教学教法,妙趣横生。
阅读可分为初读和精读,朗读和默读,集体读和个人读,品读和诵读。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文章体裁,课堂教学设计来灵活巧妙地安排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叙事清晰,语言平实、或佶屈聱牙的作品,我们可选择粗读,甚至不读,比如《铁骑兵》,《差半车麦秸》。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礼赞》礼提到:“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时代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4.加强课堂阅读后的延伸,巧妙课外阅读迁移。
中学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的阶段,课本教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需要为他们将来的人格信仰做好引航,而课外的阅读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力途径。它们不仅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题裁更广阔,而且更容易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领会精妙的艺术境界,带给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愉悦,这些都是课内阅读无法企及的。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师都说是世界名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如何励志感人,可至今,初中的语文课本上都没有一篇选文让学生来学习。都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有多心地善良,楚楚动人,可是我们的初中课本也没有一个选段,这些都是缺憾,如何弥补呢?那就只能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了。
“诗圣”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她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的鲜活的语言材料,才能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课外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不仅更加容易理解课内文本,产生共鸣,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极为重视引导学生的阅读,让他们敢读,想读,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