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备考,的确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要决胜2011年高考历史,就要潜心研究2010年的历史高考试题。道理很简单,因为高考试题隐藏最多的高考信息。
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教育界已进入“一纲多本”的时代。17个省市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而且有人教、人民、岳麓、大象等多种版本;15个省区使用旧课程大纲教材。在这种背景下的高考试卷,必然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国家考试中心,根据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命制或允许出台的涉及历史知识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高考试卷,共十八种之多。因此。研究高考,不能只看某地某张试卷。要把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当作一个整体。放眼全国、总揽各卷,才能准确把握高考历史的脉搏,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科学备考。
今年中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
1.创新出彩、亮点频频
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示例”。如上海卷选择题第12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这是对是知识概念的梳理。试题的另一出彩之处是试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开始转向“目标立意”。课标全国卷、江苏卷(如22题)、山东卷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中,对难以测量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有了新的突破。课标全国卷1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往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启示:实践证明:每年的创新之处,必将逐渐成为历史高考的方向之一。
2,用Solo分类法命题,继承新的评价观念
用这种方法命制的就是开放型试题,去年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出现。2010年课标全国卷1第40题第(3)小题、山东卷第27题第(1)小题,都是这种试题。启示:加强方法指导——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记忆并运用知识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等等。用循序渐进的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层次,从前结构、单一结构到多元结构、关联结构上升到拓展结构。
3.考查学科素养、促进素质教育
以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的试题在卷面中占有一定比例。四川卷第22题,考查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应“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浙江卷第15题重视历史逻辑,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采”的实证科学特点。上海卷非选择题第33题“曹基之争”就是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景下运用所学的“二重证据法”分析问题,并对现在学术界存在的造假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体现史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上的运用。启示:注意培养学科素养。
4.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多视角审视历史
今年的试题突出了对文明史的考查,如福建卷、大纲全国2卷,尤其以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影响为考核主基调,以文明史观统筹全局,同时兼顾整体史现与现代化史观。弱化了政治史与革命史的内容,而突出了经济、科技、思想、民族融合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非选择题更是淡化了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综合程度越来越高。大纲全国1卷,第37题(3)小题“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世界意识、国际合作意识等情感意识的培养。启示: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多种史观整合教材,如社会形态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5.拓展课外知识,引导自主学习
大纲全国卷1、2均考查了阴阳五行与“五德始终学说”,用中国古代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07年——2009年,大纲全国卷分剐考了帝王谥号,阴阳方位,司马、司徒、王、侯、公孙等姓氏的来源,还有成语。大纲全国卷考查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已成定制。启示: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加深文化积淀。
6.热点信息与学科本位巧妙结合
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把热点问题隐性化和细节化,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更加注意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如四川卷如第39题第(3)、(4)小题为历史题,考察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显然是切合国内热点问题上海世博会。但并来直接考察而是从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点进行切入。启示:自觉沟通历史与现实。找准时政热点与本学科的切入点。
7.强化材料使用、突出能力立意
试题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最大限度地考量学生能力。材料类型多样,有地图、表格、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现象、文献资料、漫画图片图示、古画像石等。有的还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力求改变以往历史试题死板、严肃的面孔,以达到图文并茂和丰富多样。有的还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提高了材料的有效性。如北京卷第37题,以“茶叶”作为切入点,非常典型。启示: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训练各种能力。
8.立足基础、强调主干知识
所谓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所以,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2010年历史高考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百家争鸣、古代货币演变、科举制……等等。启示:把握主干知识、务实基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教育界已进入“一纲多本”的时代。17个省市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而且有人教、人民、岳麓、大象等多种版本;15个省区使用旧课程大纲教材。在这种背景下的高考试卷,必然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国家考试中心,根据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命制或允许出台的涉及历史知识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高考试卷,共十八种之多。因此。研究高考,不能只看某地某张试卷。要把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当作一个整体。放眼全国、总揽各卷,才能准确把握高考历史的脉搏,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科学备考。
今年中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
1.创新出彩、亮点频频
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示例”。如上海卷选择题第12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这是对是知识概念的梳理。试题的另一出彩之处是试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开始转向“目标立意”。课标全国卷、江苏卷(如22题)、山东卷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中,对难以测量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有了新的突破。课标全国卷1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往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启示:实践证明:每年的创新之处,必将逐渐成为历史高考的方向之一。
2,用Solo分类法命题,继承新的评价观念
用这种方法命制的就是开放型试题,去年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出现。2010年课标全国卷1第40题第(3)小题、山东卷第27题第(1)小题,都是这种试题。启示:加强方法指导——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记忆并运用知识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等等。用循序渐进的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层次,从前结构、单一结构到多元结构、关联结构上升到拓展结构。
3.考查学科素养、促进素质教育
以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的试题在卷面中占有一定比例。四川卷第22题,考查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应“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浙江卷第15题重视历史逻辑,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采”的实证科学特点。上海卷非选择题第33题“曹基之争”就是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景下运用所学的“二重证据法”分析问题,并对现在学术界存在的造假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体现史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上的运用。启示:注意培养学科素养。
4.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多视角审视历史
今年的试题突出了对文明史的考查,如福建卷、大纲全国2卷,尤其以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影响为考核主基调,以文明史观统筹全局,同时兼顾整体史现与现代化史观。弱化了政治史与革命史的内容,而突出了经济、科技、思想、民族融合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非选择题更是淡化了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综合程度越来越高。大纲全国1卷,第37题(3)小题“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世界意识、国际合作意识等情感意识的培养。启示: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多种史观整合教材,如社会形态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5.拓展课外知识,引导自主学习
大纲全国卷1、2均考查了阴阳五行与“五德始终学说”,用中国古代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07年——2009年,大纲全国卷分剐考了帝王谥号,阴阳方位,司马、司徒、王、侯、公孙等姓氏的来源,还有成语。大纲全国卷考查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已成定制。启示: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加深文化积淀。
6.热点信息与学科本位巧妙结合
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把热点问题隐性化和细节化,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更加注意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如四川卷如第39题第(3)、(4)小题为历史题,考察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显然是切合国内热点问题上海世博会。但并来直接考察而是从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点进行切入。启示:自觉沟通历史与现实。找准时政热点与本学科的切入点。
7.强化材料使用、突出能力立意
试题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最大限度地考量学生能力。材料类型多样,有地图、表格、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现象、文献资料、漫画图片图示、古画像石等。有的还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力求改变以往历史试题死板、严肃的面孔,以达到图文并茂和丰富多样。有的还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提高了材料的有效性。如北京卷第37题,以“茶叶”作为切入点,非常典型。启示: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训练各种能力。
8.立足基础、强调主干知识
所谓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所以,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2010年历史高考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百家争鸣、古代货币演变、科举制……等等。启示:把握主干知识、务实基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