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邢台市著名作家杜梨先生(王廷春,笔名杜梨)的散文集《一路花香》,掩卷之际,我不禁肃然敬叹:好一部《一路花香》!98篇美文,星光璀璨;23万真言,洋洋洒洒。
杜梨先生的文字,没有温婉细腻的书卷气,更没有恹恹的脂粉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拖泥带水。胸中浩然气,笔下快哉风——这是我对《一路花香》的粗浅感受。散文集中的语言灵活多变,修辞富丽堂皇,普通一件事,一经先生妙笔点化,便有了无限生气。概括起来,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善用比喻
我认为,会不会用比喻,比喻新鲜活泼还是陈旧俗套,是作家语言艺术高超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一路花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
杜梨先生的比喻手法,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活色生香,绝不步人后尘。“她不敢褒贬切菜的女人,切菜的女人都是刀子嘴,说一句就回敬你十句。这时候要是谁家的男人有事来找自家的女人,他就成了大家的盘中菜,鸡一嘴,鸭一嘴,多刺耳的话你也得咽下去,脸皮多厚的男人也得抱头鼠窜。”“大家的盘中菜”“鸡一嘴,鸭一嘴”就是从最生动的乡村生活中来的,活泼诙谐,一群山村女人就这样被鲜活淋漓地推到我们面前,让人读了忍俊不禁。形容麻绳搓得粗细不均,他就说“搓出的麻绳就像是长虫吃蛤蟆,粗一下细一下的”;形容亚铃被打后内心的惊恐,作者就拈来“打了骡子马也惊”作比;形容小孩子穿鞋坏得快,他就说“新鞋穿俩月就前边露出‘五瓣蒜’,后边露出‘山药蛋’了”;形容老孟的故事的滋味,他用“像是北瓜红薯扁豆角熬的小米粥”;赞美唢呐王肚里曲目多又艺术手段高超多变,他就用“新曲目如滏阳河的流水,打着漩涡翻着浪花往外喷”作比。“鸡鸭”“长虫”“蛤蟆”“骡子马”,“大蒜”“北瓜”“豆角”“山药蛋”,“镢头刨地”“滏阳河的流水”……这些洋溢着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喻体,正是先生艺术化了的生活。
我认为,最精彩、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还是《桐花满地不见人》中的一段:“为了孩子,娘受过人家多少气啊,那气积攒起来就是一片云彩。10个孩子都是吃娘的奶长大,娘流出的奶也该是一条河了。娘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如果把她干过的活堆起来,那肯定就是一座山。”多么苦累的生活,多么有气势的比喻,多么美丽的语言!没有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怎能有如此深情的赞歌!没有对生活炽热的爱,怎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修辞!
二、多用排比
好的排比,如大河流水,滔滔而下,一泻千里,势不可当。杜梨先生善用排比,从而使得语句铿锵有力,文章气势非凡。
细分一下,《一路花香》中的排比,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用句首第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排比。例如,《两块乘车记》中“颠掉了四个靠背,颠散了三只座椅,颠傻了我们老两口”排比的是第一个字“颠”。再如,《姑姑》中写人的命运与环境的关系:“生在地里是棵苗,生在山间是棵草,生在穷家是累赘,生在富家是个宝”,排比的是句首的“生在”。二是用每句话中间的字来排比。比如,《除夕风正紧》中写乡亲们日子的富足:“大缸里满是粮食,肚子里全是板油,眉眼里都是高兴。”排比的是中间的“……里……是”。再如,《夏游大连多忘归》写大连的干净:“天是玻璃般的蓝,云是羊绒般的白,风是羽毛般的轻。”排比的是中间的“……是……般的……”。三是用叠音词手法来排比。比如,《酸黄菜》中的“甜丝丝,香喷喷,喧乎乎”“酸溜溜,香喷喷,辣乎乎”。再如,《云彩里的安子垴》中的“香喷喷的山韭花,酸溜溜的腌黄菜,甜滋滋的贴饼子,软绵绵的豆沫汤”。
三、活用俚语
民间俚语本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杜梨先生却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广泛运用到作品中,使得文章更逼近生活的原生态,更朴实亲切,更富有乡土气息。他写烧火女人被烟熏的狼狈相,用“乌猫花嘴”一词;他说女人话多嘴碎,用“贫嘴寡舌”;他写农民生活的清苦,用“瞪眼米汤”;他形容路难走,就用“跟头轱辘”或“跟头骨碌”,等等。这些语词,是早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方言土语,是群众语言的精华,杜梨先生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吸纳了群众口语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几乎是原班不动地搬进了文章。
四、引用繁复
这部散文集中的很多文章都旁征博引,如或引用,或化用,或仿用诗词文赋、经史典籍、俗语、熟语、民谣、顺口溜、歌词戏词等。我粗略统计,集中直接引用的古诗词达75首,引用的俗语、熟语达65条。
先生知识渊博,诗词文赋,仿用起来无不熨帖恰切。“我穿着姐姐给我做的方口鞋参加运动会,穿着姐姐做的千层底去带操,穿着姐姐做的白塑料底鞋去参加辩论赛。”(《桂平姐姐》)这一组意象鲜明的排比,多像艾青描写大堰河劳动的特写镜头:“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数万人都静下来了,买卖人撇下了买卖,敬神的忘记了烧香,剃头的举起了剃刀,挑担的放下了扁担。”(《唢呐王》)这段侧面描写唢呐王吹唢呐的艺术魅力的文字,从形式到内容不就是活脱脱的男版“秦罗敷”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专记市井民间的奇人妙事,塑造了刷子李、泥人张、苏七块、好嘴杨巴等一系列有一技之长的小人物。杜梨先生《一路花香》中的孙金梅、赵满囤、吴大旗们,也人人一手绝技,个个性格鲜明,不知是仿用还是暗合,窃以为可与冯先生的《俗世奇人》相媲美。
五、精练明快
精练明快,是《一路花香》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杜梨先生善用短句,文字有铿锵剑气,语句有金石之声。“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东西实惠,价钱也便宜,态度又和气,不把身上的铜板花完怎能回去?车拉,驴驮,肩扛,那货下得似流水。”(《还是邢台好南关》)这一段几乎纯用短句,罗列事物,排比动作,把昔日的邢台南关集市描绘得生机勃勃。“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撑不死,饿不着,有利减肥,不用防贼,挺好。”(《花鸟虫鱼说老王》)这句话一口气用七个短句,使老王那种闲适恬淡、随遇而安的心态呼之欲出。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长句中揉进短句,犹如静静的河水里时不时跳起朵朵浪花,灵动活泼,使得文章处处充满生气。
对举并用、骈散结合,是《一路花香》语言精练明快的另一鲜明内涵。例如,《兰竹相伴尹先生》一文中“酷暑不午休,驱上房顶,以泥浆为墨习字;严冬不烤火,赶去雪地,以树枝做笔写方。诊病抓药只少许收费,是为遗惠乡邻;救苦扶贫免费送医上门,善心普济百姓”一段,对仗合度,整饬有序,展现了民间名医尹美臣老先生学书勤勉、医德高尚的精神风貌。把这两句独立开来,简直就是两副妙联。类似这样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形式美的骈句,在散文集中到处都是,不胜枚举。
弥漫着乡土气息的美丽修辞,氤氲着泥土青草味儿的乡间俚语,与杜梨先生大半生苦难的乡村岁月密切相关;而旁征博引和珠圆玉润的骈文丽句,又和杜梨先生的博览群书、杂取诸家密不可分。我通过这部溢满芬芳的《一路花香》,欣赏了一段曲折多姿的历史风云,饱餐了一顿语言的盛宴,享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责编 张翼翔)
杜梨先生的文字,没有温婉细腻的书卷气,更没有恹恹的脂粉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拖泥带水。胸中浩然气,笔下快哉风——这是我对《一路花香》的粗浅感受。散文集中的语言灵活多变,修辞富丽堂皇,普通一件事,一经先生妙笔点化,便有了无限生气。概括起来,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善用比喻
我认为,会不会用比喻,比喻新鲜活泼还是陈旧俗套,是作家语言艺术高超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一路花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
杜梨先生的比喻手法,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活色生香,绝不步人后尘。“她不敢褒贬切菜的女人,切菜的女人都是刀子嘴,说一句就回敬你十句。这时候要是谁家的男人有事来找自家的女人,他就成了大家的盘中菜,鸡一嘴,鸭一嘴,多刺耳的话你也得咽下去,脸皮多厚的男人也得抱头鼠窜。”“大家的盘中菜”“鸡一嘴,鸭一嘴”就是从最生动的乡村生活中来的,活泼诙谐,一群山村女人就这样被鲜活淋漓地推到我们面前,让人读了忍俊不禁。形容麻绳搓得粗细不均,他就说“搓出的麻绳就像是长虫吃蛤蟆,粗一下细一下的”;形容亚铃被打后内心的惊恐,作者就拈来“打了骡子马也惊”作比;形容小孩子穿鞋坏得快,他就说“新鞋穿俩月就前边露出‘五瓣蒜’,后边露出‘山药蛋’了”;形容老孟的故事的滋味,他用“像是北瓜红薯扁豆角熬的小米粥”;赞美唢呐王肚里曲目多又艺术手段高超多变,他就用“新曲目如滏阳河的流水,打着漩涡翻着浪花往外喷”作比。“鸡鸭”“长虫”“蛤蟆”“骡子马”,“大蒜”“北瓜”“豆角”“山药蛋”,“镢头刨地”“滏阳河的流水”……这些洋溢着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喻体,正是先生艺术化了的生活。
我认为,最精彩、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还是《桐花满地不见人》中的一段:“为了孩子,娘受过人家多少气啊,那气积攒起来就是一片云彩。10个孩子都是吃娘的奶长大,娘流出的奶也该是一条河了。娘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如果把她干过的活堆起来,那肯定就是一座山。”多么苦累的生活,多么有气势的比喻,多么美丽的语言!没有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怎能有如此深情的赞歌!没有对生活炽热的爱,怎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修辞!
二、多用排比
好的排比,如大河流水,滔滔而下,一泻千里,势不可当。杜梨先生善用排比,从而使得语句铿锵有力,文章气势非凡。
细分一下,《一路花香》中的排比,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用句首第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排比。例如,《两块乘车记》中“颠掉了四个靠背,颠散了三只座椅,颠傻了我们老两口”排比的是第一个字“颠”。再如,《姑姑》中写人的命运与环境的关系:“生在地里是棵苗,生在山间是棵草,生在穷家是累赘,生在富家是个宝”,排比的是句首的“生在”。二是用每句话中间的字来排比。比如,《除夕风正紧》中写乡亲们日子的富足:“大缸里满是粮食,肚子里全是板油,眉眼里都是高兴。”排比的是中间的“……里……是”。再如,《夏游大连多忘归》写大连的干净:“天是玻璃般的蓝,云是羊绒般的白,风是羽毛般的轻。”排比的是中间的“……是……般的……”。三是用叠音词手法来排比。比如,《酸黄菜》中的“甜丝丝,香喷喷,喧乎乎”“酸溜溜,香喷喷,辣乎乎”。再如,《云彩里的安子垴》中的“香喷喷的山韭花,酸溜溜的腌黄菜,甜滋滋的贴饼子,软绵绵的豆沫汤”。
三、活用俚语
民间俚语本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杜梨先生却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广泛运用到作品中,使得文章更逼近生活的原生态,更朴实亲切,更富有乡土气息。他写烧火女人被烟熏的狼狈相,用“乌猫花嘴”一词;他说女人话多嘴碎,用“贫嘴寡舌”;他写农民生活的清苦,用“瞪眼米汤”;他形容路难走,就用“跟头轱辘”或“跟头骨碌”,等等。这些语词,是早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方言土语,是群众语言的精华,杜梨先生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吸纳了群众口语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几乎是原班不动地搬进了文章。
四、引用繁复
这部散文集中的很多文章都旁征博引,如或引用,或化用,或仿用诗词文赋、经史典籍、俗语、熟语、民谣、顺口溜、歌词戏词等。我粗略统计,集中直接引用的古诗词达75首,引用的俗语、熟语达65条。
先生知识渊博,诗词文赋,仿用起来无不熨帖恰切。“我穿着姐姐给我做的方口鞋参加运动会,穿着姐姐做的千层底去带操,穿着姐姐做的白塑料底鞋去参加辩论赛。”(《桂平姐姐》)这一组意象鲜明的排比,多像艾青描写大堰河劳动的特写镜头:“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数万人都静下来了,买卖人撇下了买卖,敬神的忘记了烧香,剃头的举起了剃刀,挑担的放下了扁担。”(《唢呐王》)这段侧面描写唢呐王吹唢呐的艺术魅力的文字,从形式到内容不就是活脱脱的男版“秦罗敷”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专记市井民间的奇人妙事,塑造了刷子李、泥人张、苏七块、好嘴杨巴等一系列有一技之长的小人物。杜梨先生《一路花香》中的孙金梅、赵满囤、吴大旗们,也人人一手绝技,个个性格鲜明,不知是仿用还是暗合,窃以为可与冯先生的《俗世奇人》相媲美。
五、精练明快
精练明快,是《一路花香》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杜梨先生善用短句,文字有铿锵剑气,语句有金石之声。“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东西实惠,价钱也便宜,态度又和气,不把身上的铜板花完怎能回去?车拉,驴驮,肩扛,那货下得似流水。”(《还是邢台好南关》)这一段几乎纯用短句,罗列事物,排比动作,把昔日的邢台南关集市描绘得生机勃勃。“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撑不死,饿不着,有利减肥,不用防贼,挺好。”(《花鸟虫鱼说老王》)这句话一口气用七个短句,使老王那种闲适恬淡、随遇而安的心态呼之欲出。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长句中揉进短句,犹如静静的河水里时不时跳起朵朵浪花,灵动活泼,使得文章处处充满生气。
对举并用、骈散结合,是《一路花香》语言精练明快的另一鲜明内涵。例如,《兰竹相伴尹先生》一文中“酷暑不午休,驱上房顶,以泥浆为墨习字;严冬不烤火,赶去雪地,以树枝做笔写方。诊病抓药只少许收费,是为遗惠乡邻;救苦扶贫免费送医上门,善心普济百姓”一段,对仗合度,整饬有序,展现了民间名医尹美臣老先生学书勤勉、医德高尚的精神风貌。把这两句独立开来,简直就是两副妙联。类似这样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形式美的骈句,在散文集中到处都是,不胜枚举。
弥漫着乡土气息的美丽修辞,氤氲着泥土青草味儿的乡间俚语,与杜梨先生大半生苦难的乡村岁月密切相关;而旁征博引和珠圆玉润的骈文丽句,又和杜梨先生的博览群书、杂取诸家密不可分。我通过这部溢满芬芳的《一路花香》,欣赏了一段曲折多姿的历史风云,饱餐了一顿语言的盛宴,享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