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师生关系主要以情感关系作为维系,影响小学师生情感关系的因素复杂多样,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中山市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的老师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外来人”,这些“外来的教师”来自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各个地区的十几个省份,地域文化差异巨大,这对师生情感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蓝波湾学校教师地域文化结构以及师生情感关系现状,笔者设计了四类调查问卷并進行了大量的调查及访谈。
教师来自全国六个区域15个省,地域文化多元。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海南,从最东部的山东,到最西部的陕西,跨度大,地域文化差异大。教师人数较多的几个区域中广东49名教师,占总数的53.85%;其次是华中地区20名教师,占总数的22%;然后是东北地区15名教师,占总数的16.5%。
学校整体师生关系良好。但部分教师还没有对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人际关系有所关注(约12%);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24%)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没有足够重视;有少数教师(5%)对地域文化差异所引发矛盾的程度显然估计不足,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虽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而困扰,但仍有教师表示受影响很大并且不愿意接受,这就是容易在师生交往中产生矛盾冲突的潜在因素。
总体来说,同事交往、家校关系、师生关系都与地域差异相关联。访谈发现,当前学校中确实有部分教师正在受到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困境中。更有甚者,已经是趋于很尖锐的对立关系,应尽快进行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困境。
二、归类与分析
“地同文同”类教师。是指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文化认同也以中山本土文化为主的一类教师。一般来讲,“地同文同”类教师因其文化因素与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较为接近,易于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经常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愫,能较为真实地理解学生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关切,相对而言师生情感关系都非常好,相应的教学效果也优于其他。
“地同文异”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但文化认同方面却倾向于本土以外的文化。有的比较认同北方文化,也有的是认同港澳或欧美国家文化。“地同文异”类教师因其“本土身份”毕竟根深蒂固,其“文异”表现也多处于对外部文化的认同和欣赏,但本身并不对以本土文化背景为主的师生产生剧烈的对立与矛盾,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同理心”的。只不过,有时可能在言语上稍显尖锐,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各方造成情感伤害,也就是说,大家只是认为其“说说而已”,并不会产生敌视情绪。这一类人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危害,与本土学生家长关系并没有出现“异常”。因其“自己人”的特有身份,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家长增强对非本土文化背景的师生产生理解认同。他们是不同地域文化沟通交流的“说客”。
“地异文同”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以外的区域,虽然有着自身比较稳固的地域文化属性,但是对现在生活地域的文化产生理解,这类教师从其内心来说已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形式、价值理念、观点方式、行为举止、处事交往习惯。甚至对其文化优势方面产生推崇心态。因此,一般能够较快融入现有生活圈。
“地异文同”类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学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对所处的文化情境进行客观地审视,主动地加以认识理解,迅速地悦纳和接受,对持本土文化观点和背景的师生能够给予足够的尊重,这类教师一般综合素养较好。他们的适应期一般很短,对师生关系及家校沟通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并且随着了解加深会很快弥合不信任感。更可贵的是,他们往往眼界开阔,把非本土地区文化的优势部分“传输”给本土背景的师生,在地域文化差异的“鸿沟”上架起了沟通顺畅的桥梁,让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关联与融合,促进了本土人士对外部文化的认识了解并逐步包容认同。这是很难得的,他们秉持的文化观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文化观念。
“地异文异”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以外的区域,有着自身比较稳固的地域文化属性,对现在生活地域的文化不认同,很难融入现有生活圈。这类教师在其出生地或主要生活地域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形式、价值理念、观点方式、行为举止、处事交往习惯。他们对自身的文化类型比较认可,从主观上非常排斥现处文化群体的文化,对现有生活地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与同事或学生缺乏沟通,甚至本身就没有沟通的愿望。
三、策略及实效
蓝波湾学校在构建不同文化碰撞交融下的师生关系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策略一:揭开“盖子”、正视差异。开展关于地域文化差异的访谈,面向全体教师做地域文化差异情况调查报告。让被访谈者“一吐苦水”,把自己在文化差异方面的遭遇或者困惑很轻松地和他人交流,这也是对其自身以往面对文化差异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策略二:增强互信、增进了解。“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了师生间要相互了解并建立朋友式关系。在正视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会自然生出了解的渴望。学校适时开展丰富多彩充满情怀的教工活动。努力使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工们能够团结向上、凝心聚气、和谐幸福。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觉得亲切并且有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教师对儿童的信任会使师生间情感关系更为和谐。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要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随着彼此的了解加深,教师们越来越认可学校倡议的“成为儿童的大个子朋友”的师生交往理念。许多老师与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的确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策略三:加强师生交往能力提升的培训。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是在师生沟通中建立的。而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光有一颗“向善”的心还不够,必须要掌握实实在在的“必杀技”才行,要学习那些名优教师的“高招、妙招、绝招”。当前有很多人际关系技巧理论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课堂组织技巧和方法。这些人际关系技巧的宗旨就是在工作环境中将人际关系中积极的方面最大化。交往沟通是一种能力,必然需要学习掌握一些技巧。一些教师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凡是和学生处不好的教师,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而所有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能够和学生很好地交往。
策略四:努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可以说,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水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的职业技能,二是自身人格魅力。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协调他与学生间的关系,直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为了把握学生的活动,需要锻炼“观察之眼”、“倾听之耳”、“讲述之口”。而这些能力的取得最佳方式就是“传帮带”。学校教导处会同各科组选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师傅”,结合教学风格、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师徒结对,并配套相应的活动经费及制度保障,确保师徒结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五:加强教师师德素养提升。任何教育方法、任何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都要基于一条,那就是教师必须是爱学生的。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对儿童的尊重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师德素养高低。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的教师不会在师生关系上出现问题,因为他(她)们懂得并践行这样的理念: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并摩擦出情感火花;要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为强化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学校实施“新风工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形象,形成新风气,成为一支“自信、上进、敬业”的“风清气正”的一流的教师团队。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了解蓝波湾学校教师地域文化结构以及师生情感关系现状,笔者设计了四类调查问卷并進行了大量的调查及访谈。
教师来自全国六个区域15个省,地域文化多元。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海南,从最东部的山东,到最西部的陕西,跨度大,地域文化差异大。教师人数较多的几个区域中广东49名教师,占总数的53.85%;其次是华中地区20名教师,占总数的22%;然后是东北地区15名教师,占总数的16.5%。
学校整体师生关系良好。但部分教师还没有对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人际关系有所关注(约12%);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24%)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没有足够重视;有少数教师(5%)对地域文化差异所引发矛盾的程度显然估计不足,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虽然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而困扰,但仍有教师表示受影响很大并且不愿意接受,这就是容易在师生交往中产生矛盾冲突的潜在因素。
总体来说,同事交往、家校关系、师生关系都与地域差异相关联。访谈发现,当前学校中确实有部分教师正在受到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困境中。更有甚者,已经是趋于很尖锐的对立关系,应尽快进行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困境。
二、归类与分析
“地同文同”类教师。是指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文化认同也以中山本土文化为主的一类教师。一般来讲,“地同文同”类教师因其文化因素与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较为接近,易于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经常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愫,能较为真实地理解学生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关切,相对而言师生情感关系都非常好,相应的教学效果也优于其他。
“地同文异”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但文化认同方面却倾向于本土以外的文化。有的比较认同北方文化,也有的是认同港澳或欧美国家文化。“地同文异”类教师因其“本土身份”毕竟根深蒂固,其“文异”表现也多处于对外部文化的认同和欣赏,但本身并不对以本土文化背景为主的师生产生剧烈的对立与矛盾,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同理心”的。只不过,有时可能在言语上稍显尖锐,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各方造成情感伤害,也就是说,大家只是认为其“说说而已”,并不会产生敌视情绪。这一类人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危害,与本土学生家长关系并没有出现“异常”。因其“自己人”的特有身份,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家长增强对非本土文化背景的师生产生理解认同。他们是不同地域文化沟通交流的“说客”。
“地异文同”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以外的区域,虽然有着自身比较稳固的地域文化属性,但是对现在生活地域的文化产生理解,这类教师从其内心来说已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形式、价值理念、观点方式、行为举止、处事交往习惯。甚至对其文化优势方面产生推崇心态。因此,一般能够较快融入现有生活圈。
“地异文同”类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学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对所处的文化情境进行客观地审视,主动地加以认识理解,迅速地悦纳和接受,对持本土文化观点和背景的师生能够给予足够的尊重,这类教师一般综合素养较好。他们的适应期一般很短,对师生关系及家校沟通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并且随着了解加深会很快弥合不信任感。更可贵的是,他们往往眼界开阔,把非本土地区文化的优势部分“传输”给本土背景的师生,在地域文化差异的“鸿沟”上架起了沟通顺畅的桥梁,让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关联与融合,促进了本土人士对外部文化的认识了解并逐步包容认同。这是很难得的,他们秉持的文化观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文化观念。
“地异文异”类教师。指从幼年及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主要地域为中山本地或珠三角地域以外的区域,有着自身比较稳固的地域文化属性,对现在生活地域的文化不认同,很难融入现有生活圈。这类教师在其出生地或主要生活地域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形式、价值理念、观点方式、行为举止、处事交往习惯。他们对自身的文化类型比较认可,从主观上非常排斥现处文化群体的文化,对现有生活地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与同事或学生缺乏沟通,甚至本身就没有沟通的愿望。
三、策略及实效
蓝波湾学校在构建不同文化碰撞交融下的师生关系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策略一:揭开“盖子”、正视差异。开展关于地域文化差异的访谈,面向全体教师做地域文化差异情况调查报告。让被访谈者“一吐苦水”,把自己在文化差异方面的遭遇或者困惑很轻松地和他人交流,这也是对其自身以往面对文化差异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策略二:增强互信、增进了解。“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了师生间要相互了解并建立朋友式关系。在正视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会自然生出了解的渴望。学校适时开展丰富多彩充满情怀的教工活动。努力使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工们能够团结向上、凝心聚气、和谐幸福。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觉得亲切并且有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教师对儿童的信任会使师生间情感关系更为和谐。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要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随着彼此的了解加深,教师们越来越认可学校倡议的“成为儿童的大个子朋友”的师生交往理念。许多老师与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的确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策略三:加强师生交往能力提升的培训。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是在师生沟通中建立的。而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光有一颗“向善”的心还不够,必须要掌握实实在在的“必杀技”才行,要学习那些名优教师的“高招、妙招、绝招”。当前有很多人际关系技巧理论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课堂组织技巧和方法。这些人际关系技巧的宗旨就是在工作环境中将人际关系中积极的方面最大化。交往沟通是一种能力,必然需要学习掌握一些技巧。一些教师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凡是和学生处不好的教师,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而所有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能够和学生很好地交往。
策略四:努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可以说,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水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的职业技能,二是自身人格魅力。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协调他与学生间的关系,直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为了把握学生的活动,需要锻炼“观察之眼”、“倾听之耳”、“讲述之口”。而这些能力的取得最佳方式就是“传帮带”。学校教导处会同各科组选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师傅”,结合教学风格、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师徒结对,并配套相应的活动经费及制度保障,确保师徒结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五:加强教师师德素养提升。任何教育方法、任何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都要基于一条,那就是教师必须是爱学生的。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对儿童的尊重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师德素养高低。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的教师不会在师生关系上出现问题,因为他(她)们懂得并践行这样的理念: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并摩擦出情感火花;要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为强化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学校实施“新风工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形象,形成新风气,成为一支“自信、上进、敬业”的“风清气正”的一流的教师团队。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