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转向“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话语权转向学生——表达的精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的课堂(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当老师抛出问题后,底下的学生却是默不作声、低眉不语。有些高年级语文老师常常暗自思忖:是学生大了,不愿表现自己了,还是……我想,如果我们老师能试着把课堂上的单口相声,变成“双簧”或对口或群口相声,甚至是“百姓大舞台”,我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是群英荟萃、热闹非凡。
  教学苏教版五下《大江保卫战》一课,师生共同学习了第2自然段,老师做了以下设计:刚才,我们见证了官兵日夜兼程驰援保大堤的惊心动魄场面。下面,我们把镜头拉近些,看看连长黄晓文的本色。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要求:(1) 选一位组员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其他组员认真倾听,用铅笔圈出关键的词语,看看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点体会。(2) “来不及了!”从这简洁的四个字,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来不及了?他究竟急的是什么?(3) 平时,你被什么东西刺伤过,疼吗?而黄晓文呢?哪个词看出来的?你被刺伤后是怎么做的?而黄晓文呢?这么一对比,你读出了什么?先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长做记录,再全班汇报学习成果。课件点红:“咬、拔、扯、捆、扛、爬”。老师总结:正是这一连串精炼简洁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在这里,老师两次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一是通过小组讨论,把话语权交给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学生代表汇报,把话语权交给个别学生。能通过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抓住一連串的动词表达是一个层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与自己进行比较,从而深切体会黄晓文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并予以表达,是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语文课堂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和情绪记忆,训练其语感,才能让学生“真”表达、精彩地表达。
  二、 热闹转向深入——形式的精彩
  有一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整堂课如行云流水,热热闹闹,学生参与面很广,好像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但经常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再一问,换一个学生再一答,好像这两个学生会答了,所有学生都懂了。其实,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没有谁可以替代的,少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当教学第4—8自然段,理解萨沙为什么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去掉写蔷薇的句子行不行”时,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去掉描写蔷薇的句子显然不行。(“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里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写蔷薇花的弱小,就是为了衬托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你们知道什么是衬托的修辞手法吗?然后,请了一两个学生叙述了一下。如此,老师就以为所有学生都理解并学会了衬托的修辞手法。其实此时,我相信,对于衬托手法的含义和用法,很多学生还是懵懵懂懂的,更谈不上运用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力能得到提升吗?显然不能。
  对于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到言语的实践中来,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读写一体化。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微课”,请“修辞博士”讲解衬托的修辞手法,再通过“小试牛刀”,让学生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个片段。如可以描写人物:同学成绩好,守纪律,爱读书;老师和蔼、严厉、负责;妈妈胖,勤劳,厨艺好;妹妹好学,文静,可爱……也可以写小动物:小狗调皮,小猫懒惰,小猪贪吃,小兔讲卫生,乌龟爬行慢……还可以写植物:松树高,牡丹美,柳树容易生长,竹子生命力强……还可以写状物类:粉笔无私,路灯尽职,小闹钟负责,乒乓球小巧玲珑……只有当学习的主体由“个体”转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三、 重教转向重学——过程的精彩
  1. 先学,自己学习中练就自学能力。“先学”,不是简单的预习,它要求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指导性地给出前置性的建议,依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先学单”,并考虑适度的留白,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比如:在学习六下《石灰吟》和《墨梅》前,教师为学生拟定的“先学单”:(1) 朗读这两首诗,不少于五遍,做到读正确、读流畅;(2) 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于谦和王冕;(3)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读通两首诗的意思,如有不懂之处请在书上做记号;(4) 提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简单写写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歌德说:“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读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要把书读活了,提升自己的读书能力。先学,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素材,为自主探究搭建起飞的平台。
  2. 问学,质疑解惑中养成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推动我们深入学习一篇文章的动力。我们要针对“先学”,坚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他们一起归纳筛选出核心问题。这样的“问学”课堂就真正从学生出发,在不断质疑中解疑提升。比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学生先后提出以下问题:(1) 这篇课文明明是写人的,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2) 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表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3) 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细节的?在学生自主学习完以上问题后,再让他们思考:作者在描写谈腿疾、描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例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生成性资源,着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提升自学的品质。
  3. 延学,合作学习中提升探究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在质疑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比如:在《水》一文教学后,我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节约用水,这是世界永恒的主题,我们现在所做的还仅仅是个开始!课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调查一下你们社区周边水资源的情况,设计一份水资源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建议,再把成果上传至班级QQ群,并利用QQ平台,在同学间交流阅读和学习体会,互相点评完善。这种课外的任务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合作学习中能力提升了,学问增长了,团队意识也增强了,QQ平台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有新意、有创意,学生倍感激动和自豪。
  从学的角度来诠释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是: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学习中”。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其他文献
低年级学生虽然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面对着意在言外、言简义丰的古诗,却常常不解字义,因此,教师常尽力解释字词. 笔者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解字解词,而在于诵读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
期刊
德育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但又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
一、 遵循学段目标,从课文中发掘教学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各学段提出了详细的目标要求。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把这些目标要求牢记于心、联结成网。比如,在面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时,就能立刻反射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期刊
四色学习单是我校阅读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一个载体,它以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区分阅读主体、阅读任务和阅读评价等,有助于学生阅读的自主、灵动和交互,更好地体现儿童差异化学习。  一、 立足差异,利用四色学习单依“差”定标  四色学习单这种特有的教学方式,可以从学生差异出发,实施分层目标,让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各自的阅读目标。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下《永远的白衣战
期刊
新的科学教材以建构主义等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站新的理念。突出表现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上。从提问开始,从假设
“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理念之下的习作课程,其主要思想是让习作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实践、建构——  一、 教材习作内容课程化  苏教版教材对习作内容是重视的,创造性地将每单元的习作内容以一篇例文呈现出来。使用教材时,我们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每一次的习作内容进行前后延伸,使其更加饱满、丰富,以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教材习作内容在我们的课堂
期刊
后进生一直是让教育工作者头疼的一些群体,但是也是需要教师们付出更多爱心的群体,特别对于班主任来讲,更是要思考如何才能付出更多的爱心,转化后进生群体呢?本文就是我和其
近年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认真研究、积极践行了“支点式学习”。“支点”,指学习过程中支撑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点和中心点。“支点式学习”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发现并运用关键点支撑,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活动。由于古诗词与小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支点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的关键点和中心点,采取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逐步发现学习的路径。这个过程中,学
期刊
一、 修炼内功与阅读积累  武林高手内功深厚,出手以“内劲”伤人。练气、练内功是他们的必修课。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往往会写到武林高手打通任督二脉,运气自如,为了提升功力,还要“闭关修炼”。我想,习作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就好比是修炼内功。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内功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