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状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高校学生的就业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为构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含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即将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自身需求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大学生的就业观作如下分析:
(一)就业自主意识增强。自从高校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以来,在校大学生开始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这种积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就业时间的提前上。大学生不仅在最后一年甚至在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年级越高,关注的程度越强烈。他们不仅想了解就业政策、规定,而且很关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专业的需求形势、各职业的基本情况等具体内容。
(二)就业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去竞聘一个岗位,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要求改变现状、勇于竞争的勇气和决心。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正确的人士分析当前的社会状况就业形势,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竞争中去。
(三)就业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具有衡量价值的标准,造成了对价值的判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前形势下,更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有些大学生更多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价值,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否有很好的前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考虑职业地位的高低和尊卑,而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等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傾向。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日趨严峻,大学生就业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困惑,与积极方面相比,大学生就业观也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
(一)就业心理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气质、性格和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过于自信,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一些大学生把不利于就业的因素考虑过多,对就业产生悲观畏难的情绪,又过于自卑。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存在从众心理,随着媒体和舆论对社会精英的宣传和美化,盲目跟风,亦步亦趋。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时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不是依靠自身的思考和决断,而是过分看重父母、老师的意见,很多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家长的社会背景,梦想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
(二)追求稳定工作、创业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有追求稳定的倾向,缺乏开拓精神。很多大学生追求一次就业定终身,梦想找到一个“收入稳定、待遇高、有身份”的“铁饭碗”。一些大学生恋家观念较重,缺乏开拓精神,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存在排外思想,欠缺适应能力。在创业意识方面,许多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毕业后的创业存在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决心和勇气,也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更不愿意承受创业过程的艰辛。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不应当只是被动的求职者,有条件的,也可以成为主动的创业者,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仍有待增强。
(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当前不少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常常不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人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超越个人能力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趋向于高收入、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向往沿海的大中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发展前景较好,机会多。一部分学生认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前往西部和落后地区。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功利思想有所增强,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标准,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为国家长远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弱化。大学生在进行人生和就业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对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考虑减少。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时也反映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需求而非国家的需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求满足正当的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仅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抛弃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完全忽视社会效益和整体利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只追求个人的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等长期利益。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样是激烈竞争的市场。大学生就业应敢于正视现实,主动适应社会现实,适应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形势,客观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好充分的竞争准备;要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毁约、不讲信用等问题严重,凸显出道德品质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大学生明白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缺失诚信的状况下获得事业的成功。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敬业意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敬业现状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向学生灌输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品质,这是社会对从业者最起码的要求;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是敬业最大的内驱力,从业者有了这种精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它要求从业者不能够墨守成规,要以创新创业精神从事自己的职业,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崭新职业。更进一步的,应当教育学生把职业作为生命信仰,把事业化为生命的内在要求,为人民工作、为大众谋幸福。敬业价值观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它把一个人的信仰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从业者有了价值追求,并且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感。
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在学习进步上不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知足的观念,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人才开发,2006.
[4]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2.
[5]秦自强、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商玲,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现代商业,200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含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即将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自身需求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大学生的就业观作如下分析:
(一)就业自主意识增强。自从高校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以来,在校大学生开始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这种积极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就业时间的提前上。大学生不仅在最后一年甚至在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年级越高,关注的程度越强烈。他们不仅想了解就业政策、规定,而且很关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专业的需求形势、各职业的基本情况等具体内容。
(二)就业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去竞聘一个岗位,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要求改变现状、勇于竞争的勇气和决心。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正确的人士分析当前的社会状况就业形势,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竞争中去。
(三)就业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具有衡量价值的标准,造成了对价值的判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前形势下,更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有些大学生更多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价值,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否有很好的前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考虑职业地位的高低和尊卑,而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等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傾向。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日趨严峻,大学生就业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困惑,与积极方面相比,大学生就业观也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
(一)就业心理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气质、性格和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过于自信,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一些大学生把不利于就业的因素考虑过多,对就业产生悲观畏难的情绪,又过于自卑。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存在从众心理,随着媒体和舆论对社会精英的宣传和美化,盲目跟风,亦步亦趋。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时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不是依靠自身的思考和决断,而是过分看重父母、老师的意见,很多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家长的社会背景,梦想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
(二)追求稳定工作、创业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有追求稳定的倾向,缺乏开拓精神。很多大学生追求一次就业定终身,梦想找到一个“收入稳定、待遇高、有身份”的“铁饭碗”。一些大学生恋家观念较重,缺乏开拓精神,不愿意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异地就业。甚至个别大学生存在排外思想,欠缺适应能力。在创业意识方面,许多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毕业后的创业存在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决心和勇气,也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更不愿意承受创业过程的艰辛。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不应当只是被动的求职者,有条件的,也可以成为主动的创业者,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仍有待增强。
(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当前不少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常常不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人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超越个人能力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趋向于高收入、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多数大学生向往沿海的大中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发展前景较好,机会多。一部分学生认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前往西部和落后地区。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功利思想有所增强,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标准,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为国家长远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弱化。大学生在进行人生和就业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对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考虑减少。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时也反映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需求而非国家的需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求满足正当的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仅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抛弃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完全忽视社会效益和整体利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只追求个人的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等长期利益。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样是激烈竞争的市场。大学生就业应敢于正视现实,主动适应社会现实,适应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形势,客观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好充分的竞争准备;要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毁约、不讲信用等问题严重,凸显出道德品质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大学生明白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缺失诚信的状况下获得事业的成功。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敬业意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敬业现状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向学生灌输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品质,这是社会对从业者最起码的要求;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是敬业最大的内驱力,从业者有了这种精神,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使命感和责任心。要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它要求从业者不能够墨守成规,要以创新创业精神从事自己的职业,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崭新职业。更进一步的,应当教育学生把职业作为生命信仰,把事业化为生命的内在要求,为人民工作、为大众谋幸福。敬业价值观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它把一个人的信仰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从业者有了价值追求,并且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感。
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高校课程,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在学习进步上不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知足的观念,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人才开发,2006.
[4]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2.
[5]秦自强、王刚,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商玲,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现代商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