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并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兴趣培养和学生主动参与及创造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发展,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以音乐的美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地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呢?
一、加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感受与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鉴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用审美的眼光关照文本,即在分析、聆听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让作品所展示鲜明、真实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再次浮现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这都会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补充和发展,引起审美再创造,自然也就发现美了。同时,要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它也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化音乐文化教育的内涵,寓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之中,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挖掘作品蕴藏的音乐美,使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自己的情趣朝正确的、健康的、高尚的方向发展,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身受益。
三、通过典范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编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审美教育完整地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音乐教材中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曲《c大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歌剧《白毛女》等作品,都表现出人间真情。如此,让学生在聆听的情感体验与鉴赏过程中,思想、灵魂、情趣得到净化与升华,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典范作品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可以说,关键是我们音乐教师是否能善于发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对象、过程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识别假恶丑和真善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音乐担负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重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都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如果没有审美能力,就无法表达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音乐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审美作用,它能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温柔体贴地潜入人的心灵,给心田以滋补、以营养,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塑造人的美好灵魂,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加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感受与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鉴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用审美的眼光关照文本,即在分析、聆听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让作品所展示鲜明、真实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再次浮现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这都会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补充和发展,引起审美再创造,自然也就发现美了。同时,要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它也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化音乐文化教育的内涵,寓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之中,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挖掘作品蕴藏的音乐美,使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自己的情趣朝正确的、健康的、高尚的方向发展,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身受益。
三、通过典范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编音乐教科书中,音乐审美教育完整地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音乐教材中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曲《c大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歌剧《白毛女》等作品,都表现出人间真情。如此,让学生在聆听的情感体验与鉴赏过程中,思想、灵魂、情趣得到净化与升华,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典范作品是挖掘美的矿藏,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可以说,关键是我们音乐教师是否能善于发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景、美行、美情中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对象、过程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识别假恶丑和真善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音乐担负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重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都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如果没有审美能力,就无法表达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音乐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审美作用,它能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温柔体贴地潜入人的心灵,给心田以滋补、以营养,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塑造人的美好灵魂,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