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语言活动,是很基本的活动,而提问是语言活动的核心。语言活动中合理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与创造性思维。但现实情况是幼儿教师对于语言活动中提问,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提问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然后巧妙的设计提问要点。教育学家研究指出: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
关键词:幼儿;有效提问;个体差异;开放性
一、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提问层次偏低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往往运用封闭式的提问,幼儿的答案只能是肯定和否定的答案,缺少幼儿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绘本教学也是语言活动的一个内容。例如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提问: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你们想不想学?这种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对、是”等来回答。
大多数的绘本教学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或者看图说话。比如绘本《礼物》在教学中,教师惯用的提问就是“图上是谁?他拿着什么?他在干什么?”。对于这样的提问孩子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了教师所说的那几个点,孩子的答案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固定的答案“猴子”“礼物”“送礼物”。如果教师问“你在图中都看见了什么?”那孩子的回答会各种各样,其实绘本上的一张图能传达出很多的信息,每个孩子所观察的点都不一样,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鼓励幼儿自由观察,大胆表达,而不是局限他们的思维。
(二) 在提问上教师不能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聪明会说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用这一部分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对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长久如此,这部分内向的幼儿丧失了信心,对教师的提问也失去了兴趣,最终置身于活动之外。
(三) 教师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
语言活动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比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幼儿站在那不能很快地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老师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这样幼儿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对幼儿进行提问后,应该等待5~10秒,让孩子有个思考的时间,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应给予肯定的眼神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
二、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一切活动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趣味性的提问,年龄大的孩子可以用连续性的提问。
对于幼儿来说,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桃子”。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教师应充分了解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效的组织提问和回答。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方式简单直观,教师在组织提问时应尽量简单直观。中班幼儿有了连续性的思维,并能够记住多个问题并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采取连续式的提问,层层推进。大班幼儿社会交往意识较强,教师可提问后让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提供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 教师的提问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内容,细致地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做到问题要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教师在中班语言活动“礼物”中设计了两个关键性的提问:“猜一猜老虎会收到什么礼物呢?老虎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礼物?”这样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幼儿发现礼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语言活动“快乐”,可以按幼儿能力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来设计提问。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小朋友在干什么?”只要是注意观察的幼儿,这个问题一般都可以回答出来,所以就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小朋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你来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我则请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
在语言活动中如果将故事中的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如:语言活动《要下雨啦》,老师先请幼儿看图,说一说下雨的前兆有哪些。之后再问问幼儿除了书中的,你知道的下雨的前兆还有哪些?这时的答案就更多了。我提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并不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象的答案,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 教师应多进行互动式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加強师幼间的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变得和谐,很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总之,在语言活动中,提问贯穿始终,问题虽小却蕴涵了大学问,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究和挖掘有效提问,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在有效的提问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
顾慧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第五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有效提问;个体差异;开放性
一、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提问层次偏低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往往运用封闭式的提问,幼儿的答案只能是肯定和否定的答案,缺少幼儿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绘本教学也是语言活动的一个内容。例如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提问: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你们想不想学?这种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对、是”等来回答。
大多数的绘本教学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或者看图说话。比如绘本《礼物》在教学中,教师惯用的提问就是“图上是谁?他拿着什么?他在干什么?”。对于这样的提问孩子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了教师所说的那几个点,孩子的答案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固定的答案“猴子”“礼物”“送礼物”。如果教师问“你在图中都看见了什么?”那孩子的回答会各种各样,其实绘本上的一张图能传达出很多的信息,每个孩子所观察的点都不一样,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鼓励幼儿自由观察,大胆表达,而不是局限他们的思维。
(二) 在提问上教师不能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聪明会说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用这一部分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对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长久如此,这部分内向的幼儿丧失了信心,对教师的提问也失去了兴趣,最终置身于活动之外。
(三) 教师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
语言活动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比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幼儿站在那不能很快地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老师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这样幼儿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对幼儿进行提问后,应该等待5~10秒,让孩子有个思考的时间,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应给予肯定的眼神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
二、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一切活动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趣味性的提问,年龄大的孩子可以用连续性的提问。
对于幼儿来说,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桃子”。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教师应充分了解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效的组织提问和回答。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方式简单直观,教师在组织提问时应尽量简单直观。中班幼儿有了连续性的思维,并能够记住多个问题并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采取连续式的提问,层层推进。大班幼儿社会交往意识较强,教师可提问后让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提供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 教师的提问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内容,细致地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做到问题要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教师在中班语言活动“礼物”中设计了两个关键性的提问:“猜一猜老虎会收到什么礼物呢?老虎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礼物?”这样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幼儿发现礼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二) 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语言活动“快乐”,可以按幼儿能力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来设计提问。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小朋友在干什么?”只要是注意观察的幼儿,这个问题一般都可以回答出来,所以就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小朋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你来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我则请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
在语言活动中如果将故事中的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如:语言活动《要下雨啦》,老师先请幼儿看图,说一说下雨的前兆有哪些。之后再问问幼儿除了书中的,你知道的下雨的前兆还有哪些?这时的答案就更多了。我提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并不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象的答案,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 教师应多进行互动式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加強师幼间的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变得和谐,很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总之,在语言活动中,提问贯穿始终,问题虽小却蕴涵了大学问,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究和挖掘有效提问,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在有效的提问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
顾慧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第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