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启蒙途径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智力、发育水平有所不同,不同成长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不同学习阶段,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有特定的方法。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所以,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状和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当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初步的启蒙。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论点,中国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直处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尤其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高压式”的教育环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需要教師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了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开展的教学活动要符合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并且通过理性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熟记历史知识点,也要通过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要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课本和自身教学,加强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观要求学生和教师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师生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思想决定行动,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升课堂的开放程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对学生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应该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问题出发,用知识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理论。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宽容以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敢于在课堂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
  当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盲目地反对和非理性的否定。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的批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事实去重新审视问题,去验证观点是否符合逻辑,观点是否言之有理。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是努力健全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教师绝不能让学生为了批判而批判。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所以,这就需要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进行适度引导。从一定层面上来说,批判的本质就是审视问题、综合分析和结论评估。
  三、改变历史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从教法入手。在历史教学中将大量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选择、论证,进一步得出结论,这就蕴含着批判性思维的启蒙。有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无法满足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就导致中学历史课堂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知识点,学生看似没有任何问题或质疑,并且鲜有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不想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低,造成了“现成的结论多,自己的结论却很少”的现状。学生没有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无法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历史教学是对历史事件的澄清和还原。 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分析、辨别,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能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历史知识点要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能针对教学重点或者关键节点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历史材料中的证据并且加以论证,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启蒙。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教材中的材料将现有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显然是最为便捷的教学方法。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符合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种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料实证教学,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运用此种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伟大的思维模式,更是一种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批判性思维的启蒙不仅为学生进入高校打好基础,也是公民需要培养的最基本的一项能力。
  注:本文系江汉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批判性思维与高中历史教学”,项目编号:Jhdxyjs17jy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的一系列后续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延续等活动,有助于完成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成果转化,通过纪念设施、纪念物品、志愿服务机构与资金和志愿服务队伍的进一步完善,培育志愿者高昂的志愿服务热情和浓厚的志愿文化,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大型活动; 志愿服务; 成果转化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
初中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建构完善的核心素养体系,保证核心素养在课程实践当中的贯彻落实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提高指向性和针对性,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素与实际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把握地理教学的核心。  一、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原则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建构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得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形成各种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其自我发展具在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为广大教师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应地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对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加深对教材的创新挖掘;教师要重视师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变式,一题多解进行教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构建有趣而高效的地理课堂,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开展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立足时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  一、时事的重要性   1.引入时事的意义。   首先,引入时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通过不同事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理解时事。  其次,在道德与法治教
在高中阶段,历史知识庞杂,内容相对枯燥,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将生活实际和历史教学内容
期刊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感知世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与审美情趣。地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丰富地理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悟自然美、人文美的平台,让学生获得亲历的体验,通过收集素材、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美育资源具有多样性,既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也有地图、教具等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育资源具有直观性,
摘 要:传统初中教育管理中常采用“非我即他”的“硬划分”思想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带来决策风险。三支聚类是解决不确定性对象分类问题的有效工具,对于类组间“重叠”对象的处理具有先天优势。本文基于三支聚类理论,对中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就初中教育方法、互联网使用、教育模式创新以及“校-家-社”全方位教育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探寻更为科学的中学教育策略与管理模式。关键词:三支
微课这一概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效果较为明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微课为主要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部分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是枯燥的、乏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微课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摘 要:DLC薄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分析DLC薄膜的结构和总结归纳DLC薄膜制备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DLC薄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关键词:DLC薄膜; 结构; 制备方法; 金属掺杂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71-002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是一种物理化学性质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