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埋头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等繁重的事务中,很少有教师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尽管几乎所有学校都有规定的校内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时间,但传统教研活动常常是以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其参与人员比较固定,同事之间往往碍于感情、面子等而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同时,随着高中段教育的普及、学校规模的扩大、同年级班级的增多和班容量的加大,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变得困难起来。
因此,如何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引导教师通过反思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重建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我校教研组以博客这一全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网络工具为平台,开展教学叙事反思式校本研修活动,收效明显。现撰文,结合初步的实践,对如何开展以博客为平台、以教学叙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什么是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就是讲述发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故事,也可以是用各种方式搜集到的他人的教学故事和相关的材料,实际上它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或现象的个案研究。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它又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是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以网络日志为表达方式,把个人所想的东西即兴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
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研究,就是把教学叙事研究架构在博客平台上,在博客上进行教学叙事研究。博客作为一种开放的交流平台,将传统的以印刷品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增强了教学叙事研究的生命力,实现了教学叙事研究的新发展。一个是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深度交流的平台,一个是研究者(教师)的所思所想,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的研究者(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教研模式的建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01年,我校建立了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每位教师配备电脑一台,并为教师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2005年,学校制作“柴桥中学校园博客”网络平台,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自主的网络交流教育叙事报告的数字平台。学校网络中心根据要求设计了教师博客系统,建立了教师个人博客、备课组博客和教研组博客。同时,学校教科室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举办了网志使用培训班,为教师开展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教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发布在自己教研组的博客上,与教师同伴交流共享。这样,一种以校本教研生活化、知识管理网络化、专业成长最大化为特征的新型网络教研模式形成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包括“教学实践—叙事反思一分析和评价一重建(行为跟进)”等4个环节在内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这几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用图1来表示。
1、教学实践
作为教师叙事反思的对象,教学实践可以是教师所上的某一堂具体课的教学,也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学期乃至整个教学生涯的教学活动。
2、叙事反思
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再现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或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3、分析与评价
教师同伴或教学专家对叙事反思进行分析,作出评论和建议,对教学实践中有“问题”的部分作出评价,并尝试将成功的经验通过某种方式重建,确定作为未来教学实践的原则性知识(或称为教师的个人理论)。
4、重建(行为跟进)
行为跟进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建构性反思的成果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校本研修的后续阶段,也是反思的归宿。重建既包括深层的教师教学理念的重建,也包括技术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重建。原则性知识一旦形成,既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又可以用做分析与评价环节的指导。
三、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的操作方式
1、课前叙事,引发教学反思
为配合学校推行的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各备课组尝试以教学叙事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在新教材的备课活动中,我们每单元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备人,主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其中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处理、资料使用、课外辅导安排等。为了让备课组所有教师提前介入整个研讨活动,主备教师先将教学设计初稿发布于教研组博客平台的“备课空间”栏里,以便教师同伴浏览讨论,在集体备课时间(一般固定在周一晚上)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以叙事的形式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然后同备课组的教师讨论、交流自己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看法,并提出更优化的教学策略,主备教师重审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并重新修订。经过“教学设计-教学叙事-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重新修改单元教学设计”这样一个过程,主备教师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并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同伴也在主备教师的教学叙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案例1 教研博客的形式让我耳目一新,很喜欢到这里来呼吸新鲜的“空气”。过两天我们就要进入Unit 2的教学了,作为这个单元的主备教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好。现在我把它上传在这里,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不知道妥当否?也祝福我们这个教研博客能够更上一层楼!
2、课后叙事,重建教师思维
“研讨课制度”是学校教研的基本形式。传统的“研讨课制度”活动中,通常是课后执教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很少有上课教师本人对该堂课的反思。为深化“研讨课制度”,我们将传统的“听、说、评课”活动改成“教学设计-执教-教学叙事-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撰写叙事文本-修订教学策略”的形式。执教者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上公开课,课后在教研组博客上陈述自己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事件,对有意义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勾画,并作出教学反思。然后,由参与听课的教师在该教师的教学反思下跟帖评课,共同研究讨论这堂课的 整体情况,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互动、任务型活动设计等。最后由执教者再根据教师们的评课撰写反思性的叙事文本。教研组博客为“研讨课”的深层次发展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师评议集中在一个博客日志里,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它以文本的形式详实地记录了教师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他们留下的思考可以激发同伴进一步思考,从而把研讨的问题引向深入。这种作用是现场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执教者来说,这是一个重新回味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执教者的教学思维得到重建,真正“学会了教学”。
案例2 ……在整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Freetalk中发言踊跃,而在听力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焦虑和烦躁,课堂气氛沉闷。课后我找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说听力材料太难,里面有许多生词,几乎听不懂,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现在想起来,我在备课的时候确实没有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学情和教材有机结合。今后在进行备课时,我想不妨先进行一番“换位思考”,体会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在让学生听之前先向他们呈现生词和关键词句,以降低听力的难度。这样有利于我们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呵呵,但愿warm-hearted的教师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先谢谢各位了!
3、主题叙事,促成教学创新
“教研沙龙”是我校教科室和教务处主办的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教研形式。基于博客的沙龙式教研可以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开放的研究氛围,并建立起一种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帮助教师做好行动记录和相互研讨,学校信息中心在各教研组博客上增加了一项群组功能。群组像一个小型的论坛,每个教师都有权利申请一个群组,自己做主持人,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为实现教研沙龙中的同伴合作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还邀请了教研室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来参加我们的教研沙龙。由组织者(博主)在教研组博客上预先发布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或话题,让参加教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话题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困惑,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以‘主题式’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等。其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执教-跟帖叙事-专家讨论与点评-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正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教师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教学事件时,其思路更加明确,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反思。可以说,同伴互助探讨的过程既相互欣赏又相互质疑,是一个教师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专家的指点可以给叙事教师以很大的启发,而同伴间的思想碰撞也能引发教学的创新。
案例3 谢谢前面各位老师的评论。很喜欢以沙龙的形式倾听同行的建议,也很感谢两位老师抛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即时性评价?任务型教学到底如何有效的实施?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为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任务应当尽可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研活动崇尚的就是在评议讨论中得到一些共鸣的东西,所以,也为了充分体现研讨的后续性,希望能有教师在本日志后跟帖,将各自的智慧与我们共分享……
四、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实践表明,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特别适合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事件构成的,对教学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通过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并进行分析和调整,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培训学习。
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跨越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当看客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基于博客的网上教研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一些尴尬情景和流于形式的做法。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较少考虑对方此时的情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学术争论;也可以点对点地进行私人交流、探讨而不被其他人知道。
博客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通过博客,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回复而得到教学启发,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博客上找到更加有效、简便、科学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一是教师缺乏对教学叙事的认识。教师往往把教学叙事和说课、教学实录等同起来,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往往面面俱到,而不是选取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的鲜活片段,并且缺乏自己对教学改进和教学重建的考虑。二是教师在使用博客参与教研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熟练,会觉得使用博客是一件额外的负担。事实上,博客只是一个工具,要实现教育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关键是要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另外,由于教研员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不能经常性地参加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教师缺乏专业引导,受既有经验的限制,单凭个人的力量对教学重建还有困难。
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校本教研呼唤教研的重心下移,呼唤教研真正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学校教研活动吸纳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最基本组织形式,也许教学叙事与博客的完美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教研视角。
因此,如何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引导教师通过反思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重建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我校教研组以博客这一全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网络工具为平台,开展教学叙事反思式校本研修活动,收效明显。现撰文,结合初步的实践,对如何开展以博客为平台、以教学叙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什么是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就是讲述发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故事,也可以是用各种方式搜集到的他人的教学故事和相关的材料,实际上它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或现象的个案研究。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它又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是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以网络日志为表达方式,把个人所想的东西即兴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
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研究,就是把教学叙事研究架构在博客平台上,在博客上进行教学叙事研究。博客作为一种开放的交流平台,将传统的以印刷品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增强了教学叙事研究的生命力,实现了教学叙事研究的新发展。一个是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深度交流的平台,一个是研究者(教师)的所思所想,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的研究者(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教研模式的建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01年,我校建立了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每位教师配备电脑一台,并为教师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2005年,学校制作“柴桥中学校园博客”网络平台,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自主的网络交流教育叙事报告的数字平台。学校网络中心根据要求设计了教师博客系统,建立了教师个人博客、备课组博客和教研组博客。同时,学校教科室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举办了网志使用培训班,为教师开展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教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发布在自己教研组的博客上,与教师同伴交流共享。这样,一种以校本教研生活化、知识管理网络化、专业成长最大化为特征的新型网络教研模式形成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包括“教学实践—叙事反思一分析和评价一重建(行为跟进)”等4个环节在内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这几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用图1来表示。
1、教学实践
作为教师叙事反思的对象,教学实践可以是教师所上的某一堂具体课的教学,也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学期乃至整个教学生涯的教学活动。
2、叙事反思
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再现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或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3、分析与评价
教师同伴或教学专家对叙事反思进行分析,作出评论和建议,对教学实践中有“问题”的部分作出评价,并尝试将成功的经验通过某种方式重建,确定作为未来教学实践的原则性知识(或称为教师的个人理论)。
4、重建(行为跟进)
行为跟进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建构性反思的成果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校本研修的后续阶段,也是反思的归宿。重建既包括深层的教师教学理念的重建,也包括技术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重建。原则性知识一旦形成,既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又可以用做分析与评价环节的指导。
三、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的操作方式
1、课前叙事,引发教学反思
为配合学校推行的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各备课组尝试以教学叙事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在新教材的备课活动中,我们每单元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备人,主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其中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处理、资料使用、课外辅导安排等。为了让备课组所有教师提前介入整个研讨活动,主备教师先将教学设计初稿发布于教研组博客平台的“备课空间”栏里,以便教师同伴浏览讨论,在集体备课时间(一般固定在周一晚上)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以叙事的形式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然后同备课组的教师讨论、交流自己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看法,并提出更优化的教学策略,主备教师重审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并重新修订。经过“教学设计-教学叙事-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重新修改单元教学设计”这样一个过程,主备教师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并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同伴也在主备教师的教学叙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案例1 教研博客的形式让我耳目一新,很喜欢到这里来呼吸新鲜的“空气”。过两天我们就要进入Unit 2的教学了,作为这个单元的主备教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好。现在我把它上传在这里,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不知道妥当否?也祝福我们这个教研博客能够更上一层楼!
2、课后叙事,重建教师思维
“研讨课制度”是学校教研的基本形式。传统的“研讨课制度”活动中,通常是课后执教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评课,很少有上课教师本人对该堂课的反思。为深化“研讨课制度”,我们将传统的“听、说、评课”活动改成“教学设计-执教-教学叙事-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撰写叙事文本-修订教学策略”的形式。执教者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上公开课,课后在教研组博客上陈述自己课堂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事件,对有意义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勾画,并作出教学反思。然后,由参与听课的教师在该教师的教学反思下跟帖评课,共同研究讨论这堂课的 整体情况,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互动、任务型活动设计等。最后由执教者再根据教师们的评课撰写反思性的叙事文本。教研组博客为“研讨课”的深层次发展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把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师评议集中在一个博客日志里,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它以文本的形式详实地记录了教师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他们留下的思考可以激发同伴进一步思考,从而把研讨的问题引向深入。这种作用是现场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执教者来说,这是一个重新回味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执教者的教学思维得到重建,真正“学会了教学”。
案例2 ……在整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Freetalk中发言踊跃,而在听力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焦虑和烦躁,课堂气氛沉闷。课后我找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说听力材料太难,里面有许多生词,几乎听不懂,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现在想起来,我在备课的时候确实没有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学情和教材有机结合。今后在进行备课时,我想不妨先进行一番“换位思考”,体会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在让学生听之前先向他们呈现生词和关键词句,以降低听力的难度。这样有利于我们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呵呵,但愿warm-hearted的教师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先谢谢各位了!
3、主题叙事,促成教学创新
“教研沙龙”是我校教科室和教务处主办的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教研形式。基于博客的沙龙式教研可以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开放的研究氛围,并建立起一种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帮助教师做好行动记录和相互研讨,学校信息中心在各教研组博客上增加了一项群组功能。群组像一个小型的论坛,每个教师都有权利申请一个群组,自己做主持人,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为实现教研沙龙中的同伴合作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还邀请了教研室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来参加我们的教研沙龙。由组织者(博主)在教研组博客上预先发布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或话题,让参加教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话题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或存在的困惑,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以‘主题式’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等。其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执教-跟帖叙事-专家讨论与点评-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正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教师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教学事件时,其思路更加明确,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反思。可以说,同伴互助探讨的过程既相互欣赏又相互质疑,是一个教师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专家的指点可以给叙事教师以很大的启发,而同伴间的思想碰撞也能引发教学的创新。
案例3 谢谢前面各位老师的评论。很喜欢以沙龙的形式倾听同行的建议,也很感谢两位老师抛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即时性评价?任务型教学到底如何有效的实施?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为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任务应当尽可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研活动崇尚的就是在评议讨论中得到一些共鸣的东西,所以,也为了充分体现研讨的后续性,希望能有教师在本日志后跟帖,将各自的智慧与我们共分享……
四、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实践表明,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特别适合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事件构成的,对教学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通过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并进行分析和调整,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培训学习。
基于博客的教学叙事校本教研跨越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当看客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基于博客的网上教研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一些尴尬情景和流于形式的做法。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较少考虑对方此时的情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学术争论;也可以点对点地进行私人交流、探讨而不被其他人知道。
博客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通过博客,优秀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回复而得到教学启发,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博客上找到更加有效、简便、科学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一是教师缺乏对教学叙事的认识。教师往往把教学叙事和说课、教学实录等同起来,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往往面面俱到,而不是选取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的鲜活片段,并且缺乏自己对教学改进和教学重建的考虑。二是教师在使用博客参与教研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熟练,会觉得使用博客是一件额外的负担。事实上,博客只是一个工具,要实现教育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关键是要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另外,由于教研员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不能经常性地参加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教师缺乏专业引导,受既有经验的限制,单凭个人的力量对教学重建还有困难。
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校本教研呼唤教研的重心下移,呼唤教研真正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学校教研活动吸纳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最基本组织形式,也许教学叙事与博客的完美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教研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