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意义及所取得的积极作用,论证了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对大学生及高校、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列举了继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对策,从而创新志愿服务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56-02
2011年,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曾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自此“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大幕正式拉开。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工作为例,探索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实际,积极构筑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意义
(一)能够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需要解决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光靠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的能力不足以完全应付,这个时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就会给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效的保障。具体而言,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受助者,对社会的长久持续稳定、和谐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青年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志愿活动中有许多都是需要团队开展的,这对队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具有一定的要求。
(三)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专业活动、志愿服务等内容。其中志愿服务,它是以受助者为主体,对志愿者要求奉献爱心、礼貌待人、热心公益等为内容的活动,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更在内涵层面提升了精神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同时对学生来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二、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形式
过去我们的意识中,志愿服务无非是“打扫卫生”“抹窗户”等“体能式”的服务,现在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已经向情感、技能、民生等方面多样化发展。如开展的“巧手周末”陪伴留守儿童、每日伴读等活动以解外来务工父母忧愁,“亲子对对碰”增进大人与孩子们的互动沟通。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服务迸发出新的生机,从而也吸引了更多志愿者与活动参与人员,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
(二)提升了志愿服務的内涵
每年3月份有很多的标语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等,这些口号都是以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今天“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有生机活力,更打动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方向,贴合被帮助人的内心需求。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从以往的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无营养活动逐渐提升为向儿童送知识、添技能,为外来务工家庭送温暖、增进亲情,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等大家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志愿服务内涵。
(三)转变了志愿服务机制
有媒体报道过很多次,每当“雷锋月”“重阳节”“老人节”等节日,敬老院往往人满为患,出现志愿者扎堆的现象,而平时这些老人却没有志愿者上门服务,针对这种具有“作秀”嫌疑的志愿服务情形,常态化建设展示出了优势,跳出雷锋特定时间,如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形成只要有需要,只要有困难,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常态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推进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加强了志愿服务队伍
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安排,由原来的学校老师安排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形成“我志愿、我行动、我快乐”的良好氛围。在我院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的开展下,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并且从一开始的体验参与转变为长期定向的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体系化管理,对于志愿者定期的培训工作,更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继续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制,用机制完善管理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包含制定纲目明确的工作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注册制度,做好资料搜集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会员管理制度,发动广大师生力量;制定完善培训、辅导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志愿者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尤其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制定,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或素养考核中,同时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进行宣传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的热情,能够为大学生志愿者从事长期的志愿服务提供长久的动力。通过构建完善的、全面的志愿服务体制,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觉悟,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本领,全面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
(二)依托各方平台,用阵地留住雷锋
1.以校园为服务平台,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首要服务地点从校园做起,通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如教室洗把脸、实验室志愿活动、图书馆义工活动等,同时还可以承担各类活动的后勤服务工作,真情切实服务广大师生。 2.以同社区共建为依托,开展服务社区活动。通过与高校周边社区开展共建,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各地社会资源,如社区的活动室,开展陪护老人生活,辅导儿童课业,关爱残障健康等活动;同时依照自身学科特色,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常规化的开展电脑维修,科普知识宣传等。我院在近两年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街道、社区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志愿星期六”社区行品牌活动;成立社区的志愿者协会分站,打造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
3.以公益组织活动为契机,开展回报社会活动。各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力量都在从事公益活动,近几年来,公益组织与高校志愿者联合开展活动成为趋势,通过与地区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宽高校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还能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解决活动经费等问题,从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
(三)培育品牌活动,以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
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的开展,注重打造品牌活动,全面、系统地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导更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我院按照规范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开展等方式,着力构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通过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开展了“梦想家园”成长伴读项目、“爱在同一片蓝天”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梦想方舟”公益在行動项目等品牌项目,培育出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优秀志愿者,积累了志愿服务开展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充满青春正能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常态化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公益新风尚,闪烁出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周炎,彭雪辉.论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学雷锋常态化中的积极作用[J].神州,2013(03):256.
[2]吴鹤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61-63.
[3]陈曦.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政教育研究,2009(08):11-13.
[4]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4).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56-02
2011年,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曾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自此“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大幕正式拉开。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工作为例,探索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实际,积极构筑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意义
(一)能够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需要解决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光靠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的能力不足以完全应付,这个时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就会给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效的保障。具体而言,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受助者,对社会的长久持续稳定、和谐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青年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志愿活动中有许多都是需要团队开展的,这对队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具有一定的要求。
(三)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专业活动、志愿服务等内容。其中志愿服务,它是以受助者为主体,对志愿者要求奉献爱心、礼貌待人、热心公益等为内容的活动,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更在内涵层面提升了精神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同时对学生来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二、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形式
过去我们的意识中,志愿服务无非是“打扫卫生”“抹窗户”等“体能式”的服务,现在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已经向情感、技能、民生等方面多样化发展。如开展的“巧手周末”陪伴留守儿童、每日伴读等活动以解外来务工父母忧愁,“亲子对对碰”增进大人与孩子们的互动沟通。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服务迸发出新的生机,从而也吸引了更多志愿者与活动参与人员,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
(二)提升了志愿服務的内涵
每年3月份有很多的标语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等,这些口号都是以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今天“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有生机活力,更打动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方向,贴合被帮助人的内心需求。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从以往的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无营养活动逐渐提升为向儿童送知识、添技能,为外来务工家庭送温暖、增进亲情,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等大家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志愿服务内涵。
(三)转变了志愿服务机制
有媒体报道过很多次,每当“雷锋月”“重阳节”“老人节”等节日,敬老院往往人满为患,出现志愿者扎堆的现象,而平时这些老人却没有志愿者上门服务,针对这种具有“作秀”嫌疑的志愿服务情形,常态化建设展示出了优势,跳出雷锋特定时间,如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形成只要有需要,只要有困难,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常态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推进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加强了志愿服务队伍
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安排,由原来的学校老师安排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形成“我志愿、我行动、我快乐”的良好氛围。在我院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的开展下,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并且从一开始的体验参与转变为长期定向的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者体系化管理,对于志愿者定期的培训工作,更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继续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制,用机制完善管理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包含制定纲目明确的工作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注册制度,做好资料搜集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会员管理制度,发动广大师生力量;制定完善培训、辅导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志愿者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尤其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制定,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或素养考核中,同时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进行宣传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的热情,能够为大学生志愿者从事长期的志愿服务提供长久的动力。通过构建完善的、全面的志愿服务体制,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觉悟,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本领,全面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
(二)依托各方平台,用阵地留住雷锋
1.以校园为服务平台,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的首要服务地点从校园做起,通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如教室洗把脸、实验室志愿活动、图书馆义工活动等,同时还可以承担各类活动的后勤服务工作,真情切实服务广大师生。 2.以同社区共建为依托,开展服务社区活动。通过与高校周边社区开展共建,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各地社会资源,如社区的活动室,开展陪护老人生活,辅导儿童课业,关爱残障健康等活动;同时依照自身学科特色,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常规化的开展电脑维修,科普知识宣传等。我院在近两年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街道、社区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志愿星期六”社区行品牌活动;成立社区的志愿者协会分站,打造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
3.以公益组织活动为契机,开展回报社会活动。各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力量都在从事公益活动,近几年来,公益组织与高校志愿者联合开展活动成为趋势,通过与地区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宽高校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还能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解决活动经费等问题,从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
(三)培育品牌活动,以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
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的开展,注重打造品牌活动,全面、系统地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导更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我院按照规范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开展等方式,着力构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通过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开展了“梦想家园”成长伴读项目、“爱在同一片蓝天”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梦想方舟”公益在行動项目等品牌项目,培育出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优秀志愿者,积累了志愿服务开展的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通过充满青春正能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常态化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公益新风尚,闪烁出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周炎,彭雪辉.论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学雷锋常态化中的积极作用[J].神州,2013(03):256.
[2]吴鹤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61-63.
[3]陈曦.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政教育研究,2009(08):11-13.
[4]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