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就是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新课标的观点。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我们认为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放开手脚,大胆让儿童写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生活作文。作文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唤起对生活的感性认识,激起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和需要,这样写作就变成很有意义的事情,为学生构建作文生活。
一、让作文融入生活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习作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充实了,语言的表达才会有源头。提倡生活作文就是要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生活作文就是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想,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倾吐和交际。生活作文,应当是我们真实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投入生活,参加活动,才会有发现和感悟,才会写出真切感人的作文。
大雕塑家罗丹告诉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客观地说,不是学生没有七彩的生活,而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生活适合写到作文中去,哪些生活值得写到作文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走近生活时,经常积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语文课程标准》)生活内容,这样作文时学生才有可能把一些适合表达真情实感的生活素材写进作文,才有可能把有价值的材料写进作文,才会有话可写,才会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让生活走进作文
如果学生只是走近生活而没有走进生活,长期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那么面对同一生活内容,学生的表达很可能千篇一律,少有鲜活的倾吐;面对同一主题,学生选的写作材料也会千人一面。换言之,如果教师只强调观察和积累生活,忽视培养学生“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文章就可能空洞乏味无个性。
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我们有时还是会感到“没啥写”。我们要强化对所经历的生活认识与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我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喜欢画画的可以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可以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生活体验的内化,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使人产生“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受与形象。于永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生活言语交际,与联谊班级通信、上课忘了带教材、食堂里乱扔的馒头等都是他作文训练的素材。让我们来看于老师《劝戒烟》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世界戒烟日那一天,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小颖和她的“爷爷”上。分别由学生和于老师扮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全世界人都不能抽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着咱们中国?(笑声)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众笑)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二人下,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说话写作训练。)
于老师放手让学生表演,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素材,并要求记录体验,畅写感想。学生“身感之,心验之”,心随景牵,随情泛起,随思飞扬,情动而辞发,习作时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让生活走进作文,为我们提供了源头与仓库,各种生活资源源源不断,我们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受。
三、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提倡生活写真,引领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吃喝玩乐”、“花草鱼虫”、“喜怒哀乐”等都是作文的好材料。我们不强调习作选材的典型和结构独特严谨,不要求文句生动优美,但也不误导“虚构”,更不为胡编乱造开绿灯。倡导生活写真,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释放真实的情感。
在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上,海门实验学校吴勇老师执教的《藏在数字里的秘密》课前有这样一个互动环节,让我们感悟到生活作文多角度表达的本质。
师:【课件出示“8”象形图】上课前和大家做个很有意思的小游戏,看到8,你想到什么?
生:2008北京奥运。
生:2008年,神七上天。
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师:能不能从“8”数字本身联想?
生:8和6都是幸运数字。
师:你觉得幸运在哪里?
生:8的谐音就是“发”。
师:你从谐音的角度考虑,非常好!
生:像两个金鱼吐的泡泡。
师:你是从外形的角度,很好!还有其它吗?
生:我想到一个葫芦。
师:葫芦也是外形的角度,还有吗?
生:“8”倒过来看像一双眼睛,像唐老鸭的眼睛。
生:由于我比较贪吃,我想起了一串肉丸子。
师:看的人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思路,巧妙地将这样的一个信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强化给学生,学生感悟到的是生活的多元与多彩。
作文来自于生活,但作文并不等于生活。是写作需要生活,还是生活需要写作?“生活作文”固然是以“记录生活”为特征,但不是为记录生活而记录生活,否则生活作文又会陷入“生活现象的无意义的言说”的泥潭,从而失去作文的意义与言语训练的良机。生活作文,是记录并干预生活。我们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中爱上作文。如果我们抓住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就会写出贴近生活、充满真情的习作来。生活作文,凸显了学生的个性风格,也丰富了我们的作文生活。
一、让作文融入生活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习作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充实了,语言的表达才会有源头。提倡生活作文就是要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生活作文就是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想,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倾吐和交际。生活作文,应当是我们真实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投入生活,参加活动,才会有发现和感悟,才会写出真切感人的作文。
大雕塑家罗丹告诉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客观地说,不是学生没有七彩的生活,而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生活适合写到作文中去,哪些生活值得写到作文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走近生活时,经常积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语文课程标准》)生活内容,这样作文时学生才有可能把一些适合表达真情实感的生活素材写进作文,才有可能把有价值的材料写进作文,才会有话可写,才会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让生活走进作文
如果学生只是走近生活而没有走进生活,长期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那么面对同一生活内容,学生的表达很可能千篇一律,少有鲜活的倾吐;面对同一主题,学生选的写作材料也会千人一面。换言之,如果教师只强调观察和积累生活,忽视培养学生“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文章就可能空洞乏味无个性。
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我们有时还是会感到“没啥写”。我们要强化对所经历的生活认识与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我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喜欢画画的可以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可以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生活体验的内化,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使人产生“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多彩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受与形象。于永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生活言语交际,与联谊班级通信、上课忘了带教材、食堂里乱扔的馒头等都是他作文训练的素材。让我们来看于老师《劝戒烟》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世界戒烟日那一天,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小颖和她的“爷爷”上。分别由学生和于老师扮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全世界人都不能抽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着咱们中国?(笑声)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众笑)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二人下,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说话写作训练。)
于老师放手让学生表演,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素材,并要求记录体验,畅写感想。学生“身感之,心验之”,心随景牵,随情泛起,随思飞扬,情动而辞发,习作时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让生活走进作文,为我们提供了源头与仓库,各种生活资源源源不断,我们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受。
三、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提倡生活写真,引领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吃喝玩乐”、“花草鱼虫”、“喜怒哀乐”等都是作文的好材料。我们不强调习作选材的典型和结构独特严谨,不要求文句生动优美,但也不误导“虚构”,更不为胡编乱造开绿灯。倡导生活写真,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释放真实的情感。
在第四届凤凰语文论坛暨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上,海门实验学校吴勇老师执教的《藏在数字里的秘密》课前有这样一个互动环节,让我们感悟到生活作文多角度表达的本质。
师:【课件出示“8”象形图】上课前和大家做个很有意思的小游戏,看到8,你想到什么?
生:2008北京奥运。
生:2008年,神七上天。
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师:能不能从“8”数字本身联想?
生:8和6都是幸运数字。
师:你觉得幸运在哪里?
生:8的谐音就是“发”。
师:你从谐音的角度考虑,非常好!
生:像两个金鱼吐的泡泡。
师:你是从外形的角度,很好!还有其它吗?
生:我想到一个葫芦。
师:葫芦也是外形的角度,还有吗?
生:“8”倒过来看像一双眼睛,像唐老鸭的眼睛。
生:由于我比较贪吃,我想起了一串肉丸子。
师:看的人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同样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思路,巧妙地将这样的一个信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强化给学生,学生感悟到的是生活的多元与多彩。
作文来自于生活,但作文并不等于生活。是写作需要生活,还是生活需要写作?“生活作文”固然是以“记录生活”为特征,但不是为记录生活而记录生活,否则生活作文又会陷入“生活现象的无意义的言说”的泥潭,从而失去作文的意义与言语训练的良机。生活作文,是记录并干预生活。我们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中爱上作文。如果我们抓住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就会写出贴近生活、充满真情的习作来。生活作文,凸显了学生的个性风格,也丰富了我们的作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