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的完美爱情法则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iaoqianq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
  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观;木棉形象;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革”十年,无数人理想破灭,人格崩溃,苟且度日,“爱情”更是为众多知识分子避之不及的话题。“文革”结束,现代文明被唤醒,人们从令人窒息的岁月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一批具有饱满进步热情的现代诗人开始为解放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而奋斗,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特殊感受到的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杨匡汉《中国新诗学》)。舒婷也正是其中一员,她以女性独特的细腻情感,怀揣对自由人格的向往,创作出《致橡树》,如今已然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致橡树》主要塑造了两种形象符号,舒婷以女性视角切入表达一种现代完美的爱情法则。题目中的“致”告白式地入题,木棉是表白者,橡树是倾听者,通过一系列话语成分批判传统婚姻观念,宣扬了一种新的爱情观和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一、四“不”原则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进行切入,诗人借木棉之口表达一种完美的爱情法则。全诗一开头就突破了传统的桎梏,“我如果爱你”体现出女性的爱情话语权与选择权。接下来诗人引用一系列意象代表四种不同的爱情方式,并用“不像”“不学”“不止”“不够”等词语进行否定,表达出坚决抛弃世俗的爱情原则。
  一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凌霄花属攀援藤本植物,借攀附他物才能向上生长。因而,凌霄花对橡树的爱是高攀、依附的爱。尽管其有着娇艳可人的外表,却没有自我独立意识和自我生存能力,以美貌与青春换取依附和轻松。这种功利的爱情在一开头就被诗人所否定。二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鸟儿对橡树的爱是单调且盲目的爱,为一丁点无意的施舍,终年重复相同的歌曲。这种既缺乏独立个性,又盲目讨好对方的“无尊严式”爱情同样被否定。三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泉源倾其所能,无怨无悔,为橡树常年送去清凉的慰藉,却未曾得到半点回应;险峰为了增加橡树的威仪,甘愿低到泥土里只做陪衬,然而橡树却未低头看过他一眼。这种失去自我,一味付出的单相思爱情也不被诗人所认可。四“日光、春雨都还不够”。日光滋养、春雨滋润,历来为各种诗人所赞叹,但在这里,仍然是不够的。诗人特意用了“春雨”而不是“雨水”,意在强调该意象的特殊性。日光一天只出现几个小时,春雨一年才遇一次,他们与橡树的相遇都只是暂时的,不能永恒地相爱。这种瞬息变化的爱情依旧不被舒婷完全认同。
  这里所引用的四组意象,都是经常为历代诗人、作家所引用,美好爱情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爱情观念。尽管舒婷并没有完全否定“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的愛情观念,但对于他们所共同代表的我国传统婚姻观念持坚决抛弃的态度,这也正好契合该诗的创作背景。按舒婷的说法,《致橡树》是受1977年3月与蔡其矫先生散步时的谈话启发所作。蔡其矫对舒婷这样说道:他认识的女性如此之多,竟没有一个能使其完全崇拜。要么空有好看的皮囊,要么徒有有趣的灵魂,两者兼备的纵然于茫茫人海中找到,必定如王熙凤般泼辣霸气,却不可爱。连蔡其矫这样一个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现代诗人都对女性有着苛刻的审美要求,天下男性就更不必说了。因此舒婷写作《致橡树》表达对传统的婚恋观的挑战与批判以争取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与平等。
  二、橡树气质
  《致橡树》里诗人运用了大量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人称代词,并用以抒发其独特的爱情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是木棉,也仿佛是诗人的自喻;“你”是橡树,也是“我”心中理想的他,“你”和“我”都是独立的个体,处于平等的关系,这是“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礼记》中的“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世俗眼光里,女性通常都是依赖、从属于男性,这是中国传统观念对女性自主权利的漠视与限制。诗人所塑造的“木棉”形象与“橡树”彼此独立、相互尊重、共同支撑,她与男性一样,在爱情上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不同于攀附在橡树身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怀里的鸟儿,木棉选择在橡树的“近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虽然一定的距离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那么亲密,但孤离的外表下是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这是诗人独立意识的显露,她所想的完美爱情是要有地位上的平等和精神上的自由,如同木棉“站”在橡树近旁,并肩而立,不给他施加压力,也不丢弃自我。
  在外形上木棉和橡树也有着相似之处,“红硕花朵”和“铜枝铁杆”同样值得仰慕与喜爱。他们的树形都一样挺拔,具有阳刚之美,因而他们可以“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而这恰恰是前面那些意象所不能做到的。这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批判,也是对木棉所代表的拥有独立能力的女性形象的认可。除了外表相似,他们在气质上也是相通的。“根紧握在地下”表达彼此相爱的坚定决心,无论哪种疾风骤雨都无法将他们分开;“叶相触在云里”昭示心意相通的深情,不管任何巧语花言也无法将这种情谊传达。他们活在共同的世界里,微风轻拂,他们彼此致意,就算“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也毫无关系。这就是心心相印的真情,这就是彼此尊重的爱情。木棉的身上有着橡树的气质,不仅外形相似,心意相通,而且都独立而坚强。
  三、刚柔并济
  《致橡树》因其文质兼美,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高中必修一的课本里。不少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理解诗人对橡树男性阳刚之气与木棉女性柔韧之气的塑造与赞美”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而我认为在这首诗中,诗人所刻画的木棉并不只有女性的柔韧之气,而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女性气质。   诚然,在两性关系中,诗人也默认了木棉应当具有传统女性的优雅、温柔与体贴。前文中诗人虽然对凌霄花“依附的爱情”与鸟儿“盲目的爱情”进行坚决的否定,但对“送来清凉的慰藉”“衬托你的高度”“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诗人都没有进行完全否定,而是用了“不止”“不够”这样包容性的词语,这就说明了诗人对女性柔韧气质的认可。
  全诗除了描写木棉“不要”“要”等话语声音以外,还有一处也有写了木棉的声音,那就是“沉重的叹息”。这里不禁引起疑问,全诗木棉都在表达对橡树情真意切的爱意,情绪激动语调高亢,却为何在这里突然将自己美丽的花朵比喻成“沉重的叹息”,不仅在逻辑上稍显不通,还使全诗的感情基调瞬间转入低沉。这其实是诗人为突出木棉独特形象的特意安排。“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塑造出女性理想中的勇猛刚强的英雄男性形象,按照诗歌的结构,“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也应是对木棉女性形象的塑造。红色是中国最传统的女性代表色,象征吉祥、喜气,古代女子在成婚时要穿大红色嫁衣。“硕”指大,古代以大为美,《诗经》将貌美的齐女庄姜称为硕人。红硕的花朵挂满枝头,随风摆动,犹如风姿绰约的成熟女子,这一句是形容木棉形象的美丽。“沉重的叹息”则是指木棉“柔”的性格一面,爱情来临时心事重重,既有紧张也有惶恐,不免叹息,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迷离与柔弱,惹人怜爱。然而如果仅有“柔”的一面,那就如同凌霄花,并不足以打动橡树。因此“英勇的火炬”就体现木棉“刚”的一面。自信挺拔、刚强坚毅,在生命的旅途中,她与橡树分甘同苦,共同承担寒潮、风雷、霹雳,一起分享雾霭、流岚和虹霓。
  刚柔并济是木棉的形象,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她与橡树各自保持独立的性格,不以消弭自我个性而迎合对方。只有共同经历过痛苦与挫折、分享过成功与喜悦的爱情才能经得住磨难的考验,在岁月里弥新,才是伟大完美的爱情。
  四、永恒的坚贞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相较于前四组意象或依靠伟岸的橡树使自己获利,或盲目依恋橡树而迷失自我等流于声色、浮于表层的爱不同,木棉与橡树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们在看不见的地方牵手,心心相印从不在乎外界的言语,木棉对橡树的爱更显真实,他们的爱情既彼此独立,又终身相依。与牛郎织女般“动如参与商”不同,木棉与橡树的“分离”是表面的,“相依”是本质的,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处于动态的平衡。诗人故意用了“仿佛”二字进行遮蔽,目的在于表现男女双方各自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既不干预彼此,又能互相信任,从而获得一种自尊、平等的爱情。他们是灵魂的契合,不仅爱你的身躯,也爱你的思想、你的坚守。两者在心照不宣中同甘共苦,在风风雨雨中相濡以沫,这才是“终身相依”的爱情内涵。
  舒婷借木棉傾诉爱情理想之口,塑造了独立而坚定、自尊而不自傲的现代新女性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念:真正的爱情必须以人格独立为前提,以地位平等为基础,互相尊重,心意相通。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但这同时也是一场为女性地位的正言与呐喊。诗人借木棉之口,对传统的人格文化进行批判,大胆宣扬了女性独立和人格自尊,新时代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陪衬与附庸,也不再生活在男性的价值体系里,而应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高贵的尊严和优秀的能力。这是诗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对男尊女卑社会传统体系的批判,表达出了诗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徐若楠.《致橡树》的另一种解读[J].文学教育,2012(1).
  [2]温锁林.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J].名作欣赏,2009(13).
  [3]何方丽,赵乔翔.橡树屹立 木棉花开——谈《致橡树》中二元对立的寻找与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8).
  [4] 杨剑龙.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J].名作欣赏,2005(9).
  作者简介:徐婷,女,1994年生,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社会城乡发展差距的逐渐拉大,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日趋重视,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诸多政策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例如农村免费师范生计划,为农村输送了大批的年轻教师资源。尽管如此,由于地域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依然滞后于城市教育。因此,农村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整合农村独特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农村语文教育资源的可开发点出发,探究农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时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四年多的构建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东至中国东南沿海、西至中北非东岸与西欧主体的路线。由“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东盟、印度三个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连接起来了。  中国、印度、东盟三大经济体虽然在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上大体相似,但三者在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成熟度上存在梯度,因而存在紧密的合作空
日本舆论认为,不接待国外观众,有助于缓解防疫压力,但这是一个无奈之举,日本经济将蒙受巨大损失。距离开幕还有4个月,对各方来说,要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依然面临重重困难。纯属无奈之举  鉴于新冠病毒出现变异毒株,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日本国民的不安情绪不断增强,各方就放弃接待外国观众达成了一致。因新冠疫情而延期的奥运会将以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举办。  今后,东京奥组委将对在国外居住的人士退票。东京奥组委秘书长
2010年加入世界经济论坛后,施力伟曾负责“科技先锋社区”——论坛构架中诸多旨在把行业相关者组织到一起进行沟通的项目之一。一年后,他被派往中国,负责“新领军者年会”,也就是“夏季达沃斯”的运营。在2012年的夏季达沃斯在天津召开前,施力伟接受了本刊采访。  达沃斯在中国  《新民周刊》:李鹏和温家宝分别于1992年、2009年代表中国政府赴达沃斯参加过世界经济论坛(下称“达沃斯论坛”),而朱镕基以
【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前的精心设计;多媒体演示;特殊的肢体语言;课后习题的延伸。  【关键词】情感;设计;多媒体;肢体语言;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十几年的从教生涯,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让我对语文教学成效感慨颇多。我也认为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台上教师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却兴味索然。课堂情景形成一种较大的反差
加里·里奇韦,谋杀了48人的绿河惨案的连环杀手。  这桩案件处理时间长达近二十载,侦破过程中留下的憾笔,笔笔致命,导致太平洋沿岸最繁华的西雅图市一度怨灵四起,那里的绿河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  时至今日,每每提及“绿河杀手”,美国老警员们都会背脊发凉,仿佛牵动了牢牢扎进椎骨的那根刺,痛并悲伤着。染血的脱衣舞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旧99号公路是这个城市最微妙的侧面,频繁的车辆
互聯网健身是大势所趋。形式受热捧  互联网健身的热潮反映了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和健身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在体育产业中的份额不断扩大,近5年增长率约为7%。  有研究认为,与传统的在健身房以及自己制定计划健身的方式相比,新的健身模式在网络普及下应运而生,具有明显的移动、便捷、智能属性。使用者呈现出低龄化、收入水平中上、学历高等特点,这些人喜欢在社交应用上分享锻炼成果和健身心得,健身
【摘要】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时期小说的盛行。这些作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其中的古诗词更是文化的一种高度浓缩和凝练。我国对古诗词的教育重视程度可以从小学阶段看出,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还不具备理解古诗词的能力,但一定量的必背古诗词已归属于教学大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生已具备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而且学生已经基本可以体会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事情来就会事半功倍。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变得很积极主动。当然,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教师后天培养和激发的。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
【摘要】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点,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名言警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在写作中名言警句的引用反映出一个人阅读量的多寡。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点,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说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