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作为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的一员,日本福冈幼稚园的教师林身江子来到我们幼儿园。林身江子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南坪实验幼儿园工作的两年时间中,我们一直称她为林林老师。林林老师主要承担大班幼儿的美术和手工教学活动。尽管她在我们幼儿园仅仅工作了两年,可因为她的谦恭与智慧,使她成为了我们终身难忘的益师与挚友。感谢她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教育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与教育更深处的风景……
我们的博客地址:
http://192.168.18.128(幼儿园局域网)
推荐理由:
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开放的眼光和胸襟去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观念,并在不断的碰撞与整合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管理者则需要为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提供条件,而这样的条件不仅仅是走出去,还有请进来。在重庆南坪实验幼儿园,我们就看到了一位不多见的被请进来的日本教师,这位教师深入到中国教育的一线,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中日合璧的教育,孩子们和教师们最终也都爱上了这位教师。而两年后,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更惊喜地发现了自己不一样的成长……
本期我们推出重庆南坪实验幼儿园教师们的博客,展现这位日本教师“不一样”的观念和做法。
这位日本教师的到来和一项日本政府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遣志愿人员的计划——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有关。为此,编辑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读者参考:
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的工作是日本国政府所实施的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无偿派遣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年轻志愿人员的事业,目的是与接受国人民融为一体,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青年海外协力队的座右铭是“三同主义”——同生活、同思考、同工作。
青年海外协力队员在中国期间,接受单位将对其工作进行安排。接受协力队员的地区和单位需要提供下列方便:协力队员在工作期间的单人住房(附设淋浴和卫生间)及桌椅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工作中需要的仪器、设备、消耗品、资料等;因接受单位工作需要出差时的差旅费等。它的管理则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及有关部委、各级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厅)、接受单位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中国事务所共同负责。
青年海外协力队每年要受理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申请,针对这些申请,定期在日本国内各地公开招募各行各业中具有一技之长,志愿到海外艰苦、贫困地区从事无偿技术援助工作的青年(年龄在20岁~39岁之间),经过两次严格的考核(第一次为笔试,第二次为面试),从中选拔出优秀人员,作为协力队员派遣到各国家和地区。由于提出申请后要经过日本国内的招募、选拔考试及培训,所以从申请到派遣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得改变
李爽2007.11.19
中午,有幸参加了日本老师的培训会,我认真地聆听了林林老师所介绍的内容,看了她为我们制作的幻灯片,有好奇,有疑惑,有赞同,有感动,更有思考。
日本老师工作非常细致,可她们并不感到累,问其原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都是被家长认同和配合的。例如:“在淋水的活动中,我们在活动前就已经告诉家长会有这种活动,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生病,可以不参加活动。”
日本幼儿老师每天都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方式是用一个小本子,老师每天会把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表现等记录下来告诉家长,家长会在家中配合,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得到同样的要求(这对家长的要求很高)。同时,家长也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情况写在本子上,让老师了解,便于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或者是方式,从而形成全面的“家园共育”。也许,我们的老师会想,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会不会加重老师的负担?其实,当真正形成这样的家园合作教育文化,孩子的很多“问题”将不再存在,可能在工作的初期,会很艰难,不过一旦家园教育之间的抵牾弱化或消失,家园共育形成一种有效的规律,对老师、家长和孩子来说都将是一种真正而彻底的解放,解的是教育的结,放的是教育的心。
看来,我们得改变,正如林林老师给我们的寄语中所说的:为了孩子和所有人的未来!
林林老师的“集体生日会”
周珊 曹映娟2007.11.21
中一班的家长开放日有了林林老师的加盟,大家都期待着从活动中看到些日本味儿。果不其然。
整个“过生日”活动有趣、简单、轻松。幽默的开场情景表演“蛋糕店的一天”,直接将大家带入了愉快的气氛中中。而整个过程,亲子互动,其乐融融。
最让我难忘的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当幼儿开始制作蛋糕时,有一名孩子家长没有来参加活动,他独自坐在一边发愁。林林老师发现后,搂过孩子,拍拍他的头。然后,带孩子找到座位坐下,准备做蛋糕。可是,孩子仍然表现出很不高兴、不愿意做的样子。林林老师转身离开了一会儿,回来时,她拿着照相机对他示意拍张照片,并不时地和他拥抱。看到其他的幼儿都有家长帮助,孩子便提出要林林老师帮忙。林林老师伸出大拇指,不停地点头,并说:“你很棒!很好!”孩子终于开始动手了。
虽然,这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当看到林林老师的种种行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样的活动设计,也给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许多启发。我们时常会把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设计得很复杂,而林林老师选择“过生日”这个活动,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要,还能把复杂的教育变得简单化了。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关注孩子眼中的一切,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多想想林林老师在光碟中写到的话:
“你班上的孩子在看什么?”
“孩子会看大人不会注意的东西。”
“孩子们希望……”
重复演示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到底对不对?
付娟2008.3.2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一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从我进入幼儿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观念,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也经常提醒我们:老师不能将小朋友的错误言行在全班重复,以免产生负面强化,加深幼儿的印象,甚至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模仿和学习,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可在与林林老师合作执教的过程中。我的这一观念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林林老师组织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边重复示范小朋友的错误行为或者预见性地演示一些孩子可能出现的不正确行为,还边问小朋友:“这样可不可以?”“这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这与我之前接受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好几次我都想上前提醒制止。可是出于对日本老师的尊重,我都忍住了。到底林林老师有没有考虑到重复孩子的不正确行为会产生负面强化效应?她的用意何在呢?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我还是和林林老师一起谈论起了这个话题。
从林林老师那里得知,日本的老师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小朋友不要做一些危 险的动作,或是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而小朋友都会明白老师的意图,在活动中引起注意,不会模仿(小班也是如此)。林林老师还告诉我她在北京学习时观看过一个教育实验短片,内容是一个资深教师为了转变当时学生们存在的种族歧视观念,采用了一种以非对非、“大胆”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被歧视者的难过滋味,从中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
我想,不管是林林老师还是这位实验教师,他们不回避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敢于大胆将其放大以提醒学生引以为戒,甚至采用以非对非的方式进行教育,目的是力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转变他们的不正确观念和行为。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会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太过于保守和小心翼翼了?过多的呵护照顾会使他们失去独立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过分的尊重儿童会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替他人着想的意识;过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他们不能经受挫折和失败:过急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使他们缺乏等待、不懂得珍惜;过分的隐晦回避孩子的错误会使他们不能明辨是非、明确判断……
后来,我一直在关注林林老师的教育行为,关注在她的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反应;在她的这种教育观念下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应。我发现,正面教育也好,反面教育也好,不能一概而论之好与坏、错与对,它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具体的事件情况和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教育孩子的工作责任重大,它不仅需要老师有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任何细节都是培养习惯
朱燕妮2008.9.12
一日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
“小朋友们要遵守规则,要排队哟……”
“小朋友们要有礼貌,要给帮助你的人说声谢谢哟……”
讲完故事后,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提问: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社会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
“××做得不对,因为他……我们应该……”
然而我们这样的一系列教育,真正的效果是什么呢?
我们培养出了一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际生活中,孩子们依然表现出不讲秩序、不愿等待、不会合作等行为。我们希望传达的这些规则并没有在孩子们身上内化。
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总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而林林老师设计的活动却总能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她的秘诀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她的于工活动吧。
在手工活动的环节设计上,以往我们通常会采取活动前半段老师示范讲解,后半段幼儿操作的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根据幼儿专注力时间的分布和长短安排的,同时也显示了活动的整体性。
林林的手工活动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所谓的整体性。教师讲解一步,幼儿操作一步,教师每次讲解时,都要求孩子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因为这样孩子们能更清楚地学习制作的方法,并且在这一步一步的学习中,孩子们安静、专注倾听和耐心、坚持完成任务的意识和习惯得到了训练。同时,操作时,先完成任务的幼儿要安静等待没完成的同伴,等待别人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和实际的练习。
在手工材料的准备与发放上,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活动前将纸张等用品一应俱全地直接放在幼儿座位前。我们自认为这是减少消极等待和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并保证每个孩子拥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而她的做法则颠覆了我们所谓的“消极等待原则”。因为她不是提前放好材料用品。而是抓住发放材料的契机,故意设计一些“刁难”的小问题。
比如,请幼儿依次到前台领取,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排队,培养耐心等待,养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感。
比如,将材料用品放在某个幼儿面前,请他(她)依次传递给同组的伙伴。让孩子们在传递中学习关注同伴,感受与同伴分享、合作的乐趣。
比如,将材料用品放在某个幼儿面前,请他(她)自己考虑并完成分配材料的任务。分配时,要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注意兼顾每个同伴的不同需要,而这个过程正是关注同伴,与同伴合作意识与行为的训练过程。
再比如,一组小朋友各持制作所需的一种材料,由小朋友自己分成四份后发给本组同伴。孩子们在为自己和同伴共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在感受着与同伴分享与合作的需要与乐趣。
林林老师的美术课
张格娜2008.9.22
这学期很荣幸能与林林老师共事。之前,我早就听说一些关于林林老师教学中的好方法、好经验,但从来都是听的多见的少。现在。能与她搭班,真是一件期待已久,令人欣喜的事情。
果不其然,林林老师的第一堂美术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卷筒纸芯做出一只硕大的水彩笔,目的就是要教给孩子们使用水彩笔的好习惯。活动开始,她边操作,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们演示着,这一个环节差不多用了近10分钟。由于教具夸张,语言生动,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在制作手工《气球》的活动中,因为要教孩子们使用剪刀,林林老师同样为孩子们制作了一把大大的剪刀教具,为孩子们编了一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大家来帮忙》:“我有一双小巧手,大拇指是爸爸,他最大,需要站在最上面;二拇指是妈妈,妈妈力气不够大,需要孩子们来帮助她。于是,爸爸和妈妈钻进剪刀洞,孩子们一起用力来帮忙!”让孩子们轻松掌握了剪刀的使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她还绘制了许多形象的图画,如:不能将剪刀对着别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手,怎样收捡,等等,让小朋友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了解剪刀的使用,难怪孩子们记得那么牢。她的用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体验“心情的能力”
李爽2010.3.18
“心情的能力”这个名词来自于林林老师,我是第一次听到。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能体谅别人的心情”: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来思考——“能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虽然林林老师也常常谈到“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给别人带去帮助,而不是增添麻烦。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且从中自己可以获得自信和快乐!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日本“心情的能力”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
星期二,为了欢迎英国客人,我班的孩子制作了“老师饼干”。除送给客人外,还剩下三十个,我们就请孩子们将“老师饼干”送给幼儿园的老师们,当然也送给了林林老师。
傍晚,我到办公室收拾东西。刚走进办公室,就发现在桌子上摆放着一张显眼的卡纸。再走近一些,我看到了卡纸上一只浸染的蝴蝶。触角特地用毛绒线卷曲起来,显得很精致;旁边还有用彩色蜡笔写的文字。我仔细看了起来:“中一班的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的‘老师饼干’!很好吃!林林老师。”
原来是林林老师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特地赶制了一张“感谢卡”,并放在了我的桌上,委托我交给班上的小朋友。虽然只是一张小卡片,却传递出了我们希望传递给孩子却还没有做到的东西——一种美好的“心情的能力”。
我们的博客地址:
http://192.168.18.128(幼儿园局域网)
推荐理由:
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开放的眼光和胸襟去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观念,并在不断的碰撞与整合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管理者则需要为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提供条件,而这样的条件不仅仅是走出去,还有请进来。在重庆南坪实验幼儿园,我们就看到了一位不多见的被请进来的日本教师,这位教师深入到中国教育的一线,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中日合璧的教育,孩子们和教师们最终也都爱上了这位教师。而两年后,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更惊喜地发现了自己不一样的成长……
本期我们推出重庆南坪实验幼儿园教师们的博客,展现这位日本教师“不一样”的观念和做法。
这位日本教师的到来和一项日本政府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遣志愿人员的计划——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有关。为此,编辑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读者参考:
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的工作是日本国政府所实施的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无偿派遣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年轻志愿人员的事业,目的是与接受国人民融为一体,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青年海外协力队的座右铭是“三同主义”——同生活、同思考、同工作。
青年海外协力队员在中国期间,接受单位将对其工作进行安排。接受协力队员的地区和单位需要提供下列方便:协力队员在工作期间的单人住房(附设淋浴和卫生间)及桌椅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工作中需要的仪器、设备、消耗品、资料等;因接受单位工作需要出差时的差旅费等。它的管理则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及有关部委、各级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厅)、接受单位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中国事务所共同负责。
青年海外协力队每年要受理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申请,针对这些申请,定期在日本国内各地公开招募各行各业中具有一技之长,志愿到海外艰苦、贫困地区从事无偿技术援助工作的青年(年龄在20岁~39岁之间),经过两次严格的考核(第一次为笔试,第二次为面试),从中选拔出优秀人员,作为协力队员派遣到各国家和地区。由于提出申请后要经过日本国内的招募、选拔考试及培训,所以从申请到派遣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得改变
李爽2007.11.19
中午,有幸参加了日本老师的培训会,我认真地聆听了林林老师所介绍的内容,看了她为我们制作的幻灯片,有好奇,有疑惑,有赞同,有感动,更有思考。
日本老师工作非常细致,可她们并不感到累,问其原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对孩子的要求都是被家长认同和配合的。例如:“在淋水的活动中,我们在活动前就已经告诉家长会有这种活动,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生病,可以不参加活动。”
日本幼儿老师每天都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方式是用一个小本子,老师每天会把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表现等记录下来告诉家长,家长会在家中配合,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得到同样的要求(这对家长的要求很高)。同时,家长也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情况写在本子上,让老师了解,便于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或者是方式,从而形成全面的“家园共育”。也许,我们的老师会想,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会不会加重老师的负担?其实,当真正形成这样的家园合作教育文化,孩子的很多“问题”将不再存在,可能在工作的初期,会很艰难,不过一旦家园教育之间的抵牾弱化或消失,家园共育形成一种有效的规律,对老师、家长和孩子来说都将是一种真正而彻底的解放,解的是教育的结,放的是教育的心。
看来,我们得改变,正如林林老师给我们的寄语中所说的:为了孩子和所有人的未来!
林林老师的“集体生日会”
周珊 曹映娟2007.11.21
中一班的家长开放日有了林林老师的加盟,大家都期待着从活动中看到些日本味儿。果不其然。
整个“过生日”活动有趣、简单、轻松。幽默的开场情景表演“蛋糕店的一天”,直接将大家带入了愉快的气氛中中。而整个过程,亲子互动,其乐融融。
最让我难忘的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当幼儿开始制作蛋糕时,有一名孩子家长没有来参加活动,他独自坐在一边发愁。林林老师发现后,搂过孩子,拍拍他的头。然后,带孩子找到座位坐下,准备做蛋糕。可是,孩子仍然表现出很不高兴、不愿意做的样子。林林老师转身离开了一会儿,回来时,她拿着照相机对他示意拍张照片,并不时地和他拥抱。看到其他的幼儿都有家长帮助,孩子便提出要林林老师帮忙。林林老师伸出大拇指,不停地点头,并说:“你很棒!很好!”孩子终于开始动手了。
虽然,这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当看到林林老师的种种行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这样的活动设计,也给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许多启发。我们时常会把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设计得很复杂,而林林老师选择“过生日”这个活动,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要,还能把复杂的教育变得简单化了。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关注孩子眼中的一切,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多想想林林老师在光碟中写到的话:
“你班上的孩子在看什么?”
“孩子会看大人不会注意的东西。”
“孩子们希望……”
重复演示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到底对不对?
付娟2008.3.2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一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从我进入幼儿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观念,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也经常提醒我们:老师不能将小朋友的错误言行在全班重复,以免产生负面强化,加深幼儿的印象,甚至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模仿和学习,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可在与林林老师合作执教的过程中。我的这一观念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林林老师组织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边重复示范小朋友的错误行为或者预见性地演示一些孩子可能出现的不正确行为,还边问小朋友:“这样可不可以?”“这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这与我之前接受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好几次我都想上前提醒制止。可是出于对日本老师的尊重,我都忍住了。到底林林老师有没有考虑到重复孩子的不正确行为会产生负面强化效应?她的用意何在呢?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我还是和林林老师一起谈论起了这个话题。
从林林老师那里得知,日本的老师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小朋友不要做一些危 险的动作,或是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而小朋友都会明白老师的意图,在活动中引起注意,不会模仿(小班也是如此)。林林老师还告诉我她在北京学习时观看过一个教育实验短片,内容是一个资深教师为了转变当时学生们存在的种族歧视观念,采用了一种以非对非、“大胆”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被歧视者的难过滋味,从中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
我想,不管是林林老师还是这位实验教师,他们不回避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敢于大胆将其放大以提醒学生引以为戒,甚至采用以非对非的方式进行教育,目的是力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转变他们的不正确观念和行为。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会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太过于保守和小心翼翼了?过多的呵护照顾会使他们失去独立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过分的尊重儿童会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替他人着想的意识;过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他们不能经受挫折和失败:过急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使他们缺乏等待、不懂得珍惜;过分的隐晦回避孩子的错误会使他们不能明辨是非、明确判断……
后来,我一直在关注林林老师的教育行为,关注在她的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反应;在她的这种教育观念下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应。我发现,正面教育也好,反面教育也好,不能一概而论之好与坏、错与对,它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具体的事件情况和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教育孩子的工作责任重大,它不仅需要老师有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
任何细节都是培养习惯
朱燕妮2008.9.12
一日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
“小朋友们要遵守规则,要排队哟……”
“小朋友们要有礼貌,要给帮助你的人说声谢谢哟……”
讲完故事后,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提问: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社会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
“××做得不对,因为他……我们应该……”
然而我们这样的一系列教育,真正的效果是什么呢?
我们培养出了一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际生活中,孩子们依然表现出不讲秩序、不愿等待、不会合作等行为。我们希望传达的这些规则并没有在孩子们身上内化。
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总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而林林老师设计的活动却总能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她的秘诀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她的于工活动吧。
在手工活动的环节设计上,以往我们通常会采取活动前半段老师示范讲解,后半段幼儿操作的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根据幼儿专注力时间的分布和长短安排的,同时也显示了活动的整体性。
林林的手工活动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所谓的整体性。教师讲解一步,幼儿操作一步,教师每次讲解时,都要求孩子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因为这样孩子们能更清楚地学习制作的方法,并且在这一步一步的学习中,孩子们安静、专注倾听和耐心、坚持完成任务的意识和习惯得到了训练。同时,操作时,先完成任务的幼儿要安静等待没完成的同伴,等待别人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和实际的练习。
在手工材料的准备与发放上,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活动前将纸张等用品一应俱全地直接放在幼儿座位前。我们自认为这是减少消极等待和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并保证每个孩子拥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而她的做法则颠覆了我们所谓的“消极等待原则”。因为她不是提前放好材料用品。而是抓住发放材料的契机,故意设计一些“刁难”的小问题。
比如,请幼儿依次到前台领取,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排队,培养耐心等待,养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感。
比如,将材料用品放在某个幼儿面前,请他(她)依次传递给同组的伙伴。让孩子们在传递中学习关注同伴,感受与同伴分享、合作的乐趣。
比如,将材料用品放在某个幼儿面前,请他(她)自己考虑并完成分配材料的任务。分配时,要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注意兼顾每个同伴的不同需要,而这个过程正是关注同伴,与同伴合作意识与行为的训练过程。
再比如,一组小朋友各持制作所需的一种材料,由小朋友自己分成四份后发给本组同伴。孩子们在为自己和同伴共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在感受着与同伴分享与合作的需要与乐趣。
林林老师的美术课
张格娜2008.9.22
这学期很荣幸能与林林老师共事。之前,我早就听说一些关于林林老师教学中的好方法、好经验,但从来都是听的多见的少。现在。能与她搭班,真是一件期待已久,令人欣喜的事情。
果不其然,林林老师的第一堂美术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卷筒纸芯做出一只硕大的水彩笔,目的就是要教给孩子们使用水彩笔的好习惯。活动开始,她边操作,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们演示着,这一个环节差不多用了近10分钟。由于教具夸张,语言生动,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在制作手工《气球》的活动中,因为要教孩子们使用剪刀,林林老师同样为孩子们制作了一把大大的剪刀教具,为孩子们编了一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大家来帮忙》:“我有一双小巧手,大拇指是爸爸,他最大,需要站在最上面;二拇指是妈妈,妈妈力气不够大,需要孩子们来帮助她。于是,爸爸和妈妈钻进剪刀洞,孩子们一起用力来帮忙!”让孩子们轻松掌握了剪刀的使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她还绘制了许多形象的图画,如:不能将剪刀对着别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手,怎样收捡,等等,让小朋友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了解剪刀的使用,难怪孩子们记得那么牢。她的用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体验“心情的能力”
李爽2010.3.18
“心情的能力”这个名词来自于林林老师,我是第一次听到。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能体谅别人的心情”: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来思考——“能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虽然林林老师也常常谈到“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给别人带去帮助,而不是增添麻烦。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且从中自己可以获得自信和快乐!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日本“心情的能力”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
星期二,为了欢迎英国客人,我班的孩子制作了“老师饼干”。除送给客人外,还剩下三十个,我们就请孩子们将“老师饼干”送给幼儿园的老师们,当然也送给了林林老师。
傍晚,我到办公室收拾东西。刚走进办公室,就发现在桌子上摆放着一张显眼的卡纸。再走近一些,我看到了卡纸上一只浸染的蝴蝶。触角特地用毛绒线卷曲起来,显得很精致;旁边还有用彩色蜡笔写的文字。我仔细看了起来:“中一班的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的‘老师饼干’!很好吃!林林老师。”
原来是林林老师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特地赶制了一张“感谢卡”,并放在了我的桌上,委托我交给班上的小朋友。虽然只是一张小卡片,却传递出了我们希望传递给孩子却还没有做到的东西——一种美好的“心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