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纳教育最早在特殊教育领域提出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并已发展为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全纳教育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学前全纳教育亟待研究。关注学前阶段的“特殊儿童”的需求,对这些儿童的学习和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其中,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又是“特殊儿童”中的典型。通过梳理全纳教育和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脉络,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全纳教育;数学学习;困难
  一、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数学能力的稳定性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国外学者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幼儿园阶段的数感能预测儿童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中(八年级)甚至高中的数学成绩。儿童5岁时的数学能力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在学校的数学成绩。国内的研究发现,小班开始时儿童(3岁)的数学能力能够显著地预测其三年后(6岁时)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除了对数学能力发展本身的影响,数学对于其他学科,儿童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刚刚进入小学时候儿童的数学得分能极显著地预测儿童小学后期的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而在控制了儿童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后,研究还发现,5岁时儿童的数学得分与其日后的学历、收入、理财能力存在着显著相关。   2.数学困难的累积性
  与数学能力的稳定性相对应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负面累积性。一方面,不少儿童在进入幼儿园甚至更早就表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然而,这种学习困难并未受到大家的关注,更枉谈及时的教育干预。这种早期的数学学习困难和对数学的负面经历,很可能降低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导致小学阶段干预有效性的大大降低。随着在园和在校时间的推移以及学习进度的发展,早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数学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适应正常学习进度的可能性。
  3.及时干预的有效性
  尽管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波动性和根本的改变性并存的情况。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效果与干预的及时性密切相关,干预时间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高品质的学期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儿童数学认知和学业技能的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干预,可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预防日后学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业失败,促使儿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为此,国外对数学认知能力的研究日益聚焦于学前期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与学习,对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也展开了跟踪研究。在我国,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数学学习困难,我国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小学三年以上的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极少。
  综上所述,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关注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如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充实全纳教育研究?如何鉴别和诊断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如何发现和明确学前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数学能力缺陷?如何对这些数困儿童进行适宜的早期数学教育干预?这些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既充实了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与学习的认识,又可能为制定适宜的教育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能幫助广大幼儿教师为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提供行动指南,即通过为早期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为其日后融入正常的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也为提高日后的工作能力、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将反过来提升幼儿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信心、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2]Morgan,P.L.,Farkas,G.,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前教育,还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鼓励;素质教育;学习氛围  一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成果也广泛关注。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要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開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综  合
教学活动设计的最后一部分通常是延伸活动,因为延伸活动不直接体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此,許多教师常常会把它淡化,甚至是把它当成摆设,非常随意。教师对延伸活动“可用可无”的态度以及幼儿被教师“忽悠”的现象比比皆是。  实例1:  在中班音乐活动《叫卖小调》即将步入尾声时,老师满怀激情地建议:“小朋友,我们到其他班级去吆喝吆喝我们的《叫卖小调》,让更多的小朋友来买我们的东西,好吗?”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
摘 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呢?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矛盾”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班主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心理的保健者。一位班主任就相当于一个园丁,班级里的学生就像自留地里的禾苗,地里的每棵幼苗都需要精心呵护,班主任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影响着它是否能茁壮成长。  一、细处关爱,亲近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教师也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
摘 要:遵循客觀规律,科学选择教学策略,营造学习氛围,激活创造性思维,把知识点渗透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故事以及编儿歌等活动之中;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外活动,激发课堂活力,开启孩子心灵,挖掘学生潜能。  关键词:思维;策略;眼球;潜能;多元评价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教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2012年我国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从不同的维度和领域提出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我集团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开展了教师培训活动,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新授课固然是重中之重,老师们都会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基本上每节新授课之后都有练习题。虽然练习题中大部分都是对新知的巩固,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知的延伸,难度要比例题大,所以,如何有效处理这样的练习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本文仅针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相关练习,试图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处理数学练习题谈一些看法,以求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一题多解,碰撞思维的
摘 要: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确教材意图,更要充分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想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材料、搭建有效支架,在学生知识经验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学生的“已知”,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预设学生的“未知”,在观察思考、合作学习中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向学生的潜在发展区过渡。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动态,捕捉随机生成,找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在对比分析中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