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旨在从中职学生常见的意识缺陷和行为不当入手,找寻优化中职学生意识与行为培养模式的途径。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常见问题,并就具体的培养举措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责任意识;行为习惯;培养
中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核心之时,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早已超出了学校教育范畴,成为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常见问题
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当下,求职就业简单等同于挣钱的职业意识并非少数。尤其是中职校园里,重视专业技术而忽略责任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情况非常普遍。中职学生虽然多数动手能力强,却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不小的薄弱环节。加之多元思想的深入影响,许多中职学生抱着在学校中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以应付未来工作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得过且过。更有不少学生受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引导,不仅无法在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主动接受学校教育,更形成了见利忘义甚至追名逐利的错误观念。这些不仅让学生个体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成为一种低效过程,也间接影响到了整个职业教育在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上的质与量。
二、培养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对进入中职校园的学生来说,平面的书本教育本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倘若连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类必须经由实践落实和体现的实操型教育也只能局限在二维的教材中,那么学生更加无法将抽象的理论对应到具象的实践。
因此,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就成为中职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一段音视频资料显然会比单调的照本宣科更易引发学生的关注。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本草中国》的开篇就讲了一个四辈采参入的责任和行为的故事。这个从清末就开始了采山参的崔姓家族居住在长白山脚,从祖父一辈开始延续了四代,至今依然严格遵守着采山参的所有传统与规矩。比如进山前祭拜山神、进山禁言等。最重要的是,即使采到了珍贵的山参,也不能急着返回,而是必须将每粒山参籽都按照一定间隔小心地栽种到离发现地不远的土里,这叫“山参籽不下山”。“森林在,山参就在。”这是老一辈采参人留传下来的教诲,也是这一辈采参人老崔对儿子小崔耳提面命的规矩。
如果一个并未接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世代凭借采参过活的长白山参农家族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对自然、环境和职业的责任以及从每个细节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模式,那么,在职业学校中接受了长期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中职学生自然更能培养起对社会、对职业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行为来。
(二)在實践中落实理论教育,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与固化
有了课堂上的理论,要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不能脱离具体的实践。实践中的教育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高大上,往往是细节人手,经由足够的积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工作台的清理就是一个从细节中实现实践培养责任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好契机。或许表面看清理工作台几乎就是本能,并不需要刻意教学或培养。然而,能够坚持每次操作后都不忘及时清理工作台的学生绝对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总是有足够的借口,比如要尽快完成课后作业、马上要应付考试等等,然后遗忘就成了一种习惯。
如果说学校中的训练少了清理环节或许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进入职场后,小疏忽导致大灾难的例子不胜枚举。工作现场未及时清理导致杂物混入或因工具归还不到位造成使用时的缺位正是这些灾难形成的根源之一。“小处不可随便。”这是古人对今人的忠告,亦是今人在实践中落实理论教育,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与固化的重要途径。
(三)在实训中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时下的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有一个绝佳地点,就是实训基地。职业学校自建或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不仅是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场所,也是职业精神、责任意识、职业行为培育的平台。尤其是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的言传身教,几乎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如果有机会进入企业现场,则企业文化、岗位规范等客观现实的教育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全面领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和意义,更能由此实现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印证。在实训中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不止于培养一个擅长操作的熟练工,更是在培养一个具备足够职业道德与岗位精神的合格职业人。
三、结束语
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是同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即对于责任和义务的清醒认识和主动遵守,以及将爱岗敬业落到实处的坚持和顺应。在培养应用人才的中职校园中,对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止于校园中对特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思想意识、精神状态的培育。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迫切需要技能人才的大环境中,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果更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学生来说,这种培养是为未来职业生涯的拓展奠定足够坚实的基础;而对学校来说,则是教育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举措之一。
关键词:中职学生;责任意识;行为习惯;培养
中等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核心之时,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早已超出了学校教育范畴,成为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常见问题
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当下,求职就业简单等同于挣钱的职业意识并非少数。尤其是中职校园里,重视专业技术而忽略责任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情况非常普遍。中职学生虽然多数动手能力强,却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不小的薄弱环节。加之多元思想的深入影响,许多中职学生抱着在学校中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以应付未来工作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得过且过。更有不少学生受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引导,不仅无法在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主动接受学校教育,更形成了见利忘义甚至追名逐利的错误观念。这些不仅让学生个体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成为一种低效过程,也间接影响到了整个职业教育在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上的质与量。
二、培养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对进入中职校园的学生来说,平面的书本教育本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倘若连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类必须经由实践落实和体现的实操型教育也只能局限在二维的教材中,那么学生更加无法将抽象的理论对应到具象的实践。
因此,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就成为中职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一段音视频资料显然会比单调的照本宣科更易引发学生的关注。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本草中国》的开篇就讲了一个四辈采参入的责任和行为的故事。这个从清末就开始了采山参的崔姓家族居住在长白山脚,从祖父一辈开始延续了四代,至今依然严格遵守着采山参的所有传统与规矩。比如进山前祭拜山神、进山禁言等。最重要的是,即使采到了珍贵的山参,也不能急着返回,而是必须将每粒山参籽都按照一定间隔小心地栽种到离发现地不远的土里,这叫“山参籽不下山”。“森林在,山参就在。”这是老一辈采参人留传下来的教诲,也是这一辈采参人老崔对儿子小崔耳提面命的规矩。
如果一个并未接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世代凭借采参过活的长白山参农家族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对自然、环境和职业的责任以及从每个细节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模式,那么,在职业学校中接受了长期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中职学生自然更能培养起对社会、对职业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行为来。
(二)在實践中落实理论教育,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与固化
有了课堂上的理论,要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不能脱离具体的实践。实践中的教育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高大上,往往是细节人手,经由足够的积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工作台的清理就是一个从细节中实现实践培养责任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好契机。或许表面看清理工作台几乎就是本能,并不需要刻意教学或培养。然而,能够坚持每次操作后都不忘及时清理工作台的学生绝对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总是有足够的借口,比如要尽快完成课后作业、马上要应付考试等等,然后遗忘就成了一种习惯。
如果说学校中的训练少了清理环节或许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进入职场后,小疏忽导致大灾难的例子不胜枚举。工作现场未及时清理导致杂物混入或因工具归还不到位造成使用时的缺位正是这些灾难形成的根源之一。“小处不可随便。”这是古人对今人的忠告,亦是今人在实践中落实理论教育,实现从知识到意识的转化与固化的重要途径。
(三)在实训中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时下的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有一个绝佳地点,就是实训基地。职业学校自建或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不仅是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场所,也是职业精神、责任意识、职业行为培育的平台。尤其是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的言传身教,几乎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如果有机会进入企业现场,则企业文化、岗位规范等客观现实的教育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全面领悟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和意义,更能由此实现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印证。在实训中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不止于培养一个擅长操作的熟练工,更是在培养一个具备足够职业道德与岗位精神的合格职业人。
三、结束语
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一个职业人而言是同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即对于责任和义务的清醒认识和主动遵守,以及将爱岗敬业落到实处的坚持和顺应。在培养应用人才的中职校园中,对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止于校园中对特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思想意识、精神状态的培育。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迫切需要技能人才的大环境中,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果更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学生来说,这种培养是为未来职业生涯的拓展奠定足够坚实的基础;而对学校来说,则是教育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