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不平衡。”就青海省互助县(以下简称我县)而言,目前学校布局呈现规模小、生源少、效益低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分析
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2003年起步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办学分散、教育资源失调、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规模过小、县城学校班容量过大、学生择校严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县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县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县城地区大班额和农村山区班额过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整合的教育资源无法大面积深层次推进,优质教育短缺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并且随着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的日趋迫切,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这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2009年,我县校舍安全排查结果显示:校舍面积为43万平方米,危房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6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面积的37%。而且农村学校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教师欠缺、办学效益低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首先,由于许多小学的班容量小,按照1:20的师生比配备的教师只够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专职的英、体、美、音教师无法配备,这使课标规定的科目都不能开齐,更谈不上优质教育。其次,由于学校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师们没有时间相互学习、交流,甚至挤不出时间集体备课、听评课,外出培训、学习更不用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择校问题突出。随着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许多家庭只有1~2个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于我县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择校问题严重,导致县城学校的班容量都在60人以上,而乡村学校的班容量不足30人,县城学校“入校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进行布局调整后,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逐步能够让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学生享受平等、公平、公正和优质的教育。
二、对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
1.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基本思路:按照“县城集中办高中”的思路,将全县高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按照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思路,大多数乡镇保留一所初级中学,每个中心村保留一所小学;按照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学生人数过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村小、教学点,在认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撤并整合,发展学前教育。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大办符合民意的教育原则;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面强化高中,大力提升初中,认真办好小学,扩大学前教育的原则。
2.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原规划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后,我认为《互助县2009~2012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总体上符合我县实际,有利于我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撤并学校过多,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势必导致学生求学负担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增大等突出问题,甚至会导致新的辍学现象出现。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各乡镇学校分布、交通线路和方便就近入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原规划进行进一步优化,具体将做如下调整。
一是遵循原规划中“县城集中办高中”的原则,撤并现有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4所农村完全中学,在县城新建二中,扩建一中、民中、职校、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后全县高中(职校、特校)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二是在原规划中“乡镇分片集中办初中”的基础上,保留巴扎、加定等偏远乡镇的初级中学,将原规划中的6所初级中学增加到10所,以方便当地学生就近入学。三是将原规划中“分乡镇集中办寄宿制小学,大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思路调整为“分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乡镇集中办一所寄宿制小学和几所完全小学,将撤并的小学改制为学前教育机构”,原规划中的23所完全小学增加到74所,各乡镇小学3~6年级学生相对集中办学、1~2年级及学前学生在本村就近入学。四是由于高寨镇临空经济开发区整体搬迁工程,原规划中的一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不再扩建,学生分流到移民区新建的学校。
三、采取措施,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教育、财政、发改、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教育局,由教育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做好布局调整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科学稳妥、合理有序、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
二是加强教育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必须结合教育发展实际,必须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识到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认识到规模办学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举全县之力实施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学校建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比重,合理使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项目中的教育资金,努力扩大教育投资面和建设面。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按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全面进行危房改造,加大农村初级中学和寄宿制小学改扩建工程。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安排教学及其辅助用房,统筹规划学生宿舍、食堂、餐厅等生活设施建设,满足学生食宿需要,确保学生食宿安全。寄宿制学校建设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条件具备、建设达标的基础上稳步进行学校改制和合理调整。
四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学前幼儿发展规模,充分利用被撤并学校的校址、校舍等资源合理设置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同时,通过在学前教育机构下挂和附设小学低年级教学班,确保小学小年龄、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在保证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入学的基础上,撤并后的空闲校舍主要用于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如包括校外活动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也可变现后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扩建。
布局调整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县中小学办学规模将明显扩大,校舍建设全面达标,学前幼儿教育办学机构得到大面积扩充,幼儿入园(班)率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全县高标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得到长足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布局调整,全县中学基本上实现集中寄宿上学,中小学布局均衡合理……诸多方面将得到全面改善。
作者系青海省互助县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分析
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2003年起步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办学分散、教育资源失调、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规模过小、县城学校班容量过大、学生择校严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县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县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县城地区大班额和农村山区班额过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整合的教育资源无法大面积深层次推进,优质教育短缺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并且随着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的日趋迫切,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这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2009年,我县校舍安全排查结果显示:校舍面积为43万平方米,危房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6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面积的37%。而且农村学校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教师欠缺、办学效益低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首先,由于许多小学的班容量小,按照1:20的师生比配备的教师只够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专职的英、体、美、音教师无法配备,这使课标规定的科目都不能开齐,更谈不上优质教育。其次,由于学校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致使教师们没有时间相互学习、交流,甚至挤不出时间集体备课、听评课,外出培训、学习更不用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择校问题突出。随着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许多家庭只有1~2个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于我县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择校问题严重,导致县城学校的班容量都在60人以上,而乡村学校的班容量不足30人,县城学校“入校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进行布局调整后,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逐步能够让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学生享受平等、公平、公正和优质的教育。
二、对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
1.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基本思路:按照“县城集中办高中”的思路,将全县高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按照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思路,大多数乡镇保留一所初级中学,每个中心村保留一所小学;按照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学生人数过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村小、教学点,在认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撤并整合,发展学前教育。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大办符合民意的教育原则;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面强化高中,大力提升初中,认真办好小学,扩大学前教育的原则。
2.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方案
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原规划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后,我认为《互助县2009~2012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总体上符合我县实际,有利于我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撤并学校过多,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势必导致学生求学负担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增大等突出问题,甚至会导致新的辍学现象出现。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各乡镇学校分布、交通线路和方便就近入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原规划进行进一步优化,具体将做如下调整。
一是遵循原规划中“县城集中办高中”的原则,撤并现有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4所农村完全中学,在县城新建二中,扩建一中、民中、职校、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后全县高中(职校、特校)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二是在原规划中“乡镇分片集中办初中”的基础上,保留巴扎、加定等偏远乡镇的初级中学,将原规划中的6所初级中学增加到10所,以方便当地学生就近入学。三是将原规划中“分乡镇集中办寄宿制小学,大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思路调整为“分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乡镇集中办一所寄宿制小学和几所完全小学,将撤并的小学改制为学前教育机构”,原规划中的23所完全小学增加到74所,各乡镇小学3~6年级学生相对集中办学、1~2年级及学前学生在本村就近入学。四是由于高寨镇临空经济开发区整体搬迁工程,原规划中的一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不再扩建,学生分流到移民区新建的学校。
三、采取措施,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教育、财政、发改、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教育局,由教育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做好布局调整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科学稳妥、合理有序、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
二是加强教育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和实施必须结合教育发展实际,必须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识到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认识到规模办学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举全县之力实施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学校建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比重,合理使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项目中的教育资金,努力扩大教育投资面和建设面。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按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全面进行危房改造,加大农村初级中学和寄宿制小学改扩建工程。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安排教学及其辅助用房,统筹规划学生宿舍、食堂、餐厅等生活设施建设,满足学生食宿需要,确保学生食宿安全。寄宿制学校建设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条件具备、建设达标的基础上稳步进行学校改制和合理调整。
四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学前幼儿发展规模,充分利用被撤并学校的校址、校舍等资源合理设置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同时,通过在学前教育机构下挂和附设小学低年级教学班,确保小学小年龄、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在保证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入学的基础上,撤并后的空闲校舍主要用于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如包括校外活动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也可变现后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扩建。
布局调整目标任务完成后,我县中小学办学规模将明显扩大,校舍建设全面达标,学前幼儿教育办学机构得到大面积扩充,幼儿入园(班)率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全县高标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得到长足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布局调整,全县中学基本上实现集中寄宿上学,中小学布局均衡合理……诸多方面将得到全面改善。
作者系青海省互助县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