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灵——儿童最纯真的情感宝藏
例1.某教师教学《蜗牛的奖杯》片段。
师: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1:蜗牛背着这么沉重的奖杯太可怜了,我想发明一种机器,把它拿下来。
生2:我也想帮蜗牛拿下奖杯,还想恢复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飞得最快。
师:(有些茫然并小结)同学们要知道,因为蜗牛太骄傲了,这沉重的外壳就是骄傲的后果,让我们告诉蜗牛,成绩面前要谦虚。
都说童心无瑕,童真无价。所谓童心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态度和对想象领域的憧憬向往,它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调查和资料均显示,其主要特征为感性、直接、异想天开、充满期待,更可贵的是,善良是其情感核心,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课例鲜明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孩子想说的多为两个主题:一是同情,觉得蜗牛爬行多么痛苦,太可怜了,让我们把它沉重的负担去掉吧。二是充满幻想,如果蜗牛能飞起来,那将是一番什么景象?它包含了孩子善良的愿望,期待减轻他人的痛苦,这是儿童价值观的体现,又显示了孩子的遐想联翩和好奇,这是儿童文化的体现。面对这样的心理背景,很难让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批判蜗牛,很难使他们理性地分析谦虚的重要性。如此一味强求,这种有悖科学的人为因素,又怎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只有在童心世界里我们才能听到这善良的声音,这没有丝毫伪装的吐露。要为新课程的实施而鼓掌,正是几年来积极倡导的宽松自主的课堂,使儿童大胆交流,个性表达,真情流露。语文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价值和儿童文化,因为那是最真最纯的情感宝藏。
二、生活——儿童最宽广的语文天地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
前几日,很有幸听了新加坡华文老师陈丽湘执教的一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所教内容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课堂中陈老师利用七八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创设了一个情境: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没办法帮助她了。假如现在是一个冬天,下了大雪,当你早晨打开门看见门外有一个小朋友,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你会怎么做?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同学们认为要寻求大家的力量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之后,陈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漫画、招贴、电视广告、广播文稿、情景剧表演,此过程大约进行了20分钟,最后同学们汇报展示了自己精彩的创作。课堂中教者始终抓住语文与生活这根链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有效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由于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空间,思维的创新异常活跃,言语表达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师生情感的濡染都得以提升。
三、游戏——儿童认知的有效途径
在儿童的文化中,游戏贯穿于儿童的所有活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是游戏、工作,还是其他活动,都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心境来行事。游戏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核心,是区别于成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追寻流淌着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必然要将游戏引进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有些散乱,因为我们习惯于欣赏精致、细腻的语文课堂教学。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是美丽的,活跃着童心的语文课同样是精彩的。新加坡华文特级教师黄黛青老师在课上就像是与孩子们在游戏、在玩,对孩子充满爱心,充分尊重和鼓励。黄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开火车、开地铁、转棋盘,在游戏中老师与学生读词、词语搭配、运用词语说话、朗读课文……每个学生都那么活跃,想象的火花迸满课堂。
四、体验——儿童灵性的个性体现
例2.某教师教学古诗《春晓》的片段。
师:诗人在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怎样呢?
生1:诗人看到花瓣被夜里的风雨打落了一地,心里很难受。
生2:我也觉得诗人很伤感,感觉美丽的春天就将远去。
师:还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吗?老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
生3:我要是诗人就不会那么伤心,反而会很愉快。你想呀,清晨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听到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地欢叫,心里该多舒服啊。
师: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啊……
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反映了儿童阅读的心理规律。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例中虽然这几个孩子对诗句的理解截然不同,但他们讲得都有道理。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个性有别,及生活经历的差异,对同一句话、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但没有强求统一,反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非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曲解、误解,不能有悖于科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例1.某教师教学《蜗牛的奖杯》片段。
师: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生1:蜗牛背着这么沉重的奖杯太可怜了,我想发明一种机器,把它拿下来。
生2:我也想帮蜗牛拿下奖杯,还想恢复它的翅膀,看看它是不是飞得最快。
师:(有些茫然并小结)同学们要知道,因为蜗牛太骄傲了,这沉重的外壳就是骄傲的后果,让我们告诉蜗牛,成绩面前要谦虚。
都说童心无瑕,童真无价。所谓童心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态度和对想象领域的憧憬向往,它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调查和资料均显示,其主要特征为感性、直接、异想天开、充满期待,更可贵的是,善良是其情感核心,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课例鲜明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孩子想说的多为两个主题:一是同情,觉得蜗牛爬行多么痛苦,太可怜了,让我们把它沉重的负担去掉吧。二是充满幻想,如果蜗牛能飞起来,那将是一番什么景象?它包含了孩子善良的愿望,期待减轻他人的痛苦,这是儿童价值观的体现,又显示了孩子的遐想联翩和好奇,这是儿童文化的体现。面对这样的心理背景,很难让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批判蜗牛,很难使他们理性地分析谦虚的重要性。如此一味强求,这种有悖科学的人为因素,又怎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只有在童心世界里我们才能听到这善良的声音,这没有丝毫伪装的吐露。要为新课程的实施而鼓掌,正是几年来积极倡导的宽松自主的课堂,使儿童大胆交流,个性表达,真情流露。语文课堂教学要尊重儿童价值和儿童文化,因为那是最真最纯的情感宝藏。
二、生活——儿童最宽广的语文天地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
前几日,很有幸听了新加坡华文老师陈丽湘执教的一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所教内容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课堂中陈老师利用七八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创设了一个情境: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已经没办法帮助她了。假如现在是一个冬天,下了大雪,当你早晨打开门看见门外有一个小朋友,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你会怎么做?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同学们认为要寻求大家的力量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之后,陈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漫画、招贴、电视广告、广播文稿、情景剧表演,此过程大约进行了20分钟,最后同学们汇报展示了自己精彩的创作。课堂中教者始终抓住语文与生活这根链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有效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由于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空间,思维的创新异常活跃,言语表达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师生情感的濡染都得以提升。
三、游戏——儿童认知的有效途径
在儿童的文化中,游戏贯穿于儿童的所有活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是游戏、工作,还是其他活动,都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心境来行事。游戏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核心,是区别于成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追寻流淌着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必然要将游戏引进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似乎有些散乱,因为我们习惯于欣赏精致、细腻的语文课堂教学。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是美丽的,活跃着童心的语文课同样是精彩的。新加坡华文特级教师黄黛青老师在课上就像是与孩子们在游戏、在玩,对孩子充满爱心,充分尊重和鼓励。黄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开火车、开地铁、转棋盘,在游戏中老师与学生读词、词语搭配、运用词语说话、朗读课文……每个学生都那么活跃,想象的火花迸满课堂。
四、体验——儿童灵性的个性体现
例2.某教师教学古诗《春晓》的片段。
师:诗人在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怎样呢?
生1:诗人看到花瓣被夜里的风雨打落了一地,心里很难受。
生2:我也觉得诗人很伤感,感觉美丽的春天就将远去。
师:还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吗?老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
生3:我要是诗人就不会那么伤心,反而会很愉快。你想呀,清晨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听到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地欢叫,心里该多舒服啊。
师: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啊……
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反映了儿童阅读的心理规律。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例中虽然这几个孩子对诗句的理解截然不同,但他们讲得都有道理。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个性有别,及生活经历的差异,对同一句话、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但没有强求统一,反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非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曲解、误解,不能有悖于科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