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效果决定着教育质量。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吃透《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更新观念,实效当先,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与操作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就会得到纠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已实施多年,为《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很有澄清之必要,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希冀有抛砖引玉之效。
误区之一:师生互动=师生互答
《课标》所说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思维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过程。
当前,师生互动是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也成为优质课、研讨课、观摩课等常用的一种形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要交流回答,但有的还停留在原有的“问答式”上,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这不能说没有“动”,但这种“动”的层次低了一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应在教学的各个时间段,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师生互动,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练习或思考)。有声是现象,无声是本质;只有无声,才能让学生更聚精会神地积极思考,形成思维习惯和情感,从而真正达到思维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互动”之目的。
误区之二:激发兴趣=搞笑
《课标》倡导愉快学习,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方面既有语言表达技巧,有幽默感、富有激情等;也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视、听等方面激趣的,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幻灯片等;还有讲故事、传说、表演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
例:杭州闸弄口中学的韩英老师上《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时,是这样激趣的:“前几天在上网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幅图片。当时,我就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图上的物品可以用来干什么?今天我把它带来了,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幻灯)这些图片是我在访问英国交通博物馆的网站时发现的,他们那里还有好多非常有意思的资料。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网上旅游,参观英国交通博物馆,好吗?”韩老师在课一开始时,就用原始渡水工具的图片让学生猜猜看,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起来了。但也有不少教师以为激趣就是逗学生发笑,就是不断地讲笑话,甚至用俗段子来讲一些不三不四的东西或夸大社会的阴暗面来迎合一些学生不良心理。其实,这完全背离了《课标》激趣精神。我们倡导的激趣是用名人大家学历史用历史的故事、历史掌故、文坛逸事及生活中学历史、地理,用历史、地理的乐事来激发学生学《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惟有此,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长久兴趣。因此,激趣是否成功,不仅看学生是否发笑,更要看这种方式与课堂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是否融为一体,并且能否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误区之三:讲解了重难点=讲清了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知识点及获得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核心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完成本课乃至本单元内容的关键之一;若不能有效解决,会直接影响今后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链”。教学难点是为解决教学重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那些学生不易听懂或掌握乃至运用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等。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加以解决。
一堂课可讲的内容很多,怎样抓关键,明重点,分清枝干,削枝强干,这确实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认为,“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重评价”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低起点”是相对而言的,是指起点距学生现有知识点近,这样学生学习就能循序渐进,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小坡度”是指要分解重难点,要让学生渐入深难处,这可减缓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使学生的知识链环环相扣,从建构主义学说看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话说就是有利于学生“知识树”的形成;“勤训练”是指及时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提高教学实效;“重评价”是对训练情况及时予以评价,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教学重难点就是在这些教学环节与手段中被化解被各个击破的。
误区之四:突出主体作用=“满堂答”与“满堂练”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有些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学生的事,教师就是“提问题”“管纪律”。于是,就有了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自第一组至最后一组依次回答,而后布置作业、下课,而教师既不加以引导也不加以点评,据说是因为“答案是开放”;还有的一节课把一匡内容从插图一直练到阅读材料,全是做题目。可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了一纸空文,这与《课标》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背道而驰。 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社会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形成社会能力和社会思想的活动过程。一句话,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定向活动。教师既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好声音,又要扮演好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起到点拔者和指导者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尊重课程的本来性质与学习规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习评价的协同配合。使课堂成为充满鼓励、评价及时的课堂;成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课堂;成为学生个体及学思小组充分展示的课堂;成为呈现丰富多彩,不乏灵动之美的课堂;成为充满问题与质疑、充满思想与方法的课堂;成为注重训练巩固的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和谐的课堂。
如笔者在上《历史与社会》课时,事先会给学生发放本课的导学案,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之前发放的导学案,在各组学科小组长的带领下,落实基础知识。接着,开始聚集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反馈学习心得和困惑。因为有了先前的预习,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时前一位学生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同组的其他学生站起来补充或完善。而有时某一组的代表刚讲完,就有其他组的学生争着站起来质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期间,教师会适时点拨几句或提出新的要求。并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评价和激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打破了学与教所固有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建立起的是一种新的平衡态,那就是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让教师的指导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在这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中,每一个社会教师既要为之呐喊上阵,也要冷静为之打扫“阵地”;既不要因“避免失误”而制约改革步伐,也不应该以“难免失误”而无视进入误区。因而,吃透《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更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学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缪礼端《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2007、02《思想政治课教学》
[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4]《拓宽预设,促进生成》教育科研2012第5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已实施多年,为《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很有澄清之必要,现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希冀有抛砖引玉之效。
误区之一:师生互动=师生互答
《课标》所说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思维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过程。
当前,师生互动是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也成为优质课、研讨课、观摩课等常用的一种形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要交流回答,但有的还停留在原有的“问答式”上,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这不能说没有“动”,但这种“动”的层次低了一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应在教学的各个时间段,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师生互动,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练习或思考)。有声是现象,无声是本质;只有无声,才能让学生更聚精会神地积极思考,形成思维习惯和情感,从而真正达到思维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互动”之目的。
误区之二:激发兴趣=搞笑
《课标》倡导愉快学习,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方面既有语言表达技巧,有幽默感、富有激情等;也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视、听等方面激趣的,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幻灯片等;还有讲故事、传说、表演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
例:杭州闸弄口中学的韩英老师上《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时,是这样激趣的:“前几天在上网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幅图片。当时,我就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图上的物品可以用来干什么?今天我把它带来了,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幻灯)这些图片是我在访问英国交通博物馆的网站时发现的,他们那里还有好多非常有意思的资料。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网上旅游,参观英国交通博物馆,好吗?”韩老师在课一开始时,就用原始渡水工具的图片让学生猜猜看,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起来了。但也有不少教师以为激趣就是逗学生发笑,就是不断地讲笑话,甚至用俗段子来讲一些不三不四的东西或夸大社会的阴暗面来迎合一些学生不良心理。其实,这完全背离了《课标》激趣精神。我们倡导的激趣是用名人大家学历史用历史的故事、历史掌故、文坛逸事及生活中学历史、地理,用历史、地理的乐事来激发学生学《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惟有此,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长久兴趣。因此,激趣是否成功,不仅看学生是否发笑,更要看这种方式与课堂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是否融为一体,并且能否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误区之三:讲解了重难点=讲清了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知识点及获得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核心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完成本课乃至本单元内容的关键之一;若不能有效解决,会直接影响今后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链”。教学难点是为解决教学重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那些学生不易听懂或掌握乃至运用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等。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加以解决。
一堂课可讲的内容很多,怎样抓关键,明重点,分清枝干,削枝强干,这确实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认为,“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重评价”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低起点”是相对而言的,是指起点距学生现有知识点近,这样学生学习就能循序渐进,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小坡度”是指要分解重难点,要让学生渐入深难处,这可减缓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使学生的知识链环环相扣,从建构主义学说看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话说就是有利于学生“知识树”的形成;“勤训练”是指及时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提高教学实效;“重评价”是对训练情况及时予以评价,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教学重难点就是在这些教学环节与手段中被化解被各个击破的。
误区之四:突出主体作用=“满堂答”与“满堂练”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有些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学生的事,教师就是“提问题”“管纪律”。于是,就有了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自第一组至最后一组依次回答,而后布置作业、下课,而教师既不加以引导也不加以点评,据说是因为“答案是开放”;还有的一节课把一匡内容从插图一直练到阅读材料,全是做题目。可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了一纸空文,这与《课标》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背道而驰。 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社会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形成社会能力和社会思想的活动过程。一句话,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定向活动。教师既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好声音,又要扮演好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起到点拔者和指导者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尊重课程的本来性质与学习规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习评价的协同配合。使课堂成为充满鼓励、评价及时的课堂;成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课堂;成为学生个体及学思小组充分展示的课堂;成为呈现丰富多彩,不乏灵动之美的课堂;成为充满问题与质疑、充满思想与方法的课堂;成为注重训练巩固的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和谐的课堂。
如笔者在上《历史与社会》课时,事先会给学生发放本课的导学案,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之前发放的导学案,在各组学科小组长的带领下,落实基础知识。接着,开始聚集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反馈学习心得和困惑。因为有了先前的预习,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时前一位学生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同组的其他学生站起来补充或完善。而有时某一组的代表刚讲完,就有其他组的学生争着站起来质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期间,教师会适时点拨几句或提出新的要求。并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评价和激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打破了学与教所固有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建立起的是一种新的平衡态,那就是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让教师的指导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在这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中,每一个社会教师既要为之呐喊上阵,也要冷静为之打扫“阵地”;既不要因“避免失误”而制约改革步伐,也不应该以“难免失误”而无视进入误区。因而,吃透《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更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学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缪礼端《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2007、02《思想政治课教学》
[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4]《拓宽预设,促进生成》教育科研2012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