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的崛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无人对它的所谓“亚洲第一大国”地位提出质疑。
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似乎已经认定中国要成为亚洲“霸权”,但中国也许并未做好准备。
“四月攻势”
亚洲和西方越来越多的权威学者都认为,中国时代终于来到。
此言并非捕风捉影。在美国正奋力拯救衰退中的经济,重塑被两场没完没了的战争败坏殆尽的国家形象的时候,中国却在稳步发展,逐渐扩大自身影响。中华大地,随处可见上升中的国民自信。
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方发言人们都一改往常的谦逊态度,批评美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弊病,号召建立新的储备货币体系替代美元,要求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几天后,在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纪念活动上,两艘新型核潜艇进行首航。中国政府还表示,不久的将来,深海军力将抵达太平洋,甚至更远的区域。
关于中国的崛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无人对它的所谓“亚洲第一大国”地位提出质疑。甚至连经济总量超过中国的日本也这么认为。在各类国际峰会上,中国发挥领导作用,而日本却默默无闻,这种胜景似乎早已被世界各国默认为理应属于中国的一次迟到的晋升。各国领导人不动声色地尊中国为超级大国,视其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动力。这一切都是不言自明的。
同样是4月,法国总统萨科奇为会见达赖喇嘛一事向中国主席胡锦涛道歉;美国也忽然不再指责中国操控货币和汇率。从伦敦到首尔,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发布消息,称中国将作为全球霸权而崛起。记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最近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测上海即将替代纽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而亚洲其他金融大都会,如东京、新加坡、首尔,他却只字未提。
中国模式并无优势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大卫·康(David Kang)甚至认为,以华夏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能够推动全球积极、稳定的发展。他指出,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亚洲人将中国主导看做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作为支配力量,基本上是良性的。中国只期望邻国能够认可其霸权地位,并向其朝贡,并不过多干涉各国的内政和发展。事实证明,中国霸权的体系是非常稳定和有弹性的。康表示:“回顾历史,也许你就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越强大,威胁就越大。”
他的观点自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探究中国自己是否已经做好称霸的准备。当今的亚洲,拥有多个大国,关系复杂而棘手,并不适用等级制度。如果只看经济总量,中国比邻国们都大的多;但是在诸如科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制度建设等方面,中国离霸权还很远。亚洲观察家比尔·艾默特(Bill Emmott)在他的新书《Rivals: How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na, India and Japan Will Shape Our Next Decade》(《对抗:我们的未来十年取决于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力量对比》)中写道:“中国的发展存在诸多弊病,包括过度浪费型投资、大量资本输出、过高外汇储备和严重环境污染。”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也指出,结构性问题已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与亚洲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模式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日本就没有中国那么严重的腐败问题,国家管理有序,并且拥有巨大的科技优势。虽然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中也遭受重创,但现金充裕的日本公司从未间断地对科技研发进行大量投入。因此,日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汽车技术,中国无法追赶。美国绿色汽车公司Ener1的首席执行官尔斯·加森海默(Charles Gassenheimer)表示,1998年以来的十年中,日本每年对研发尖端汽车电池的投入比美国多十倍。相比之下,中国在此领域才刚刚起步。
甚至连韩国这样一个常为自己是“鲸鱼群中的小虾”而苦恼的国家,也已经崛起成为亚洲的重要力量,拥有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具创新力的高科技经济之一。在最新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韩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国只排在第27位。这表明,当今亚洲存在不同领域的多个领导者:中国擅长制造大量低成本商品,而日本和韩国则在高科技和创新产品领域居世界前列。
合作才有未来
多种情况表明,“世界第一”的概念已经过时。一些专家认为,亚洲人始终对此念念不忘,是受了儒家思想重等级制度和主次顺序的影响。但是,让我们看看新加坡是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来获得比它狭小国土面积大得多的国际地位,或者看看国际贸易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政府维护国内稳定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全球化时代并不认同儒家的等级观念。
持现实主义外交政策者指出,历史上,亚洲从来没有过中日同时强大的情况。他们担心这种态势会引发冲突,并且忧虑中国海军也许已经开始对日本的防务力量进行探测,因为冲突一旦爆发,日本的岛链能轻而易举地将中国海军严密封锁。同时,日本也已经在有争议的岛屿附近增派海上护卫队,在中国钻探设备上空部署飞机执行监视任务。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家阿伦·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将当代亚洲比作19世纪群雄争霸的欧洲。
他的观点恰恰说明,中国离地区霸权的位置还很远。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霸19世纪的欧洲。在小规模冲突中,中国都未必能够战胜日本,更别提在有日本最重要盟国参与的大型的冲突中,中国的胜败更是未知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国防预算一直以两位数增长,但中国至少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第一艘航空母舰并将其投入使用。航空母舰是一国海军实力的重要象征,美国已经拥有11艘。
当然,中国一直表示不会在军事上称霸,也不会在经济上剥削他国。也许,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的表态。债权方和借债方、买家和卖家的双重关系,已经将中美两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日关系同样如此。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益老龄化的日本从中国的低价劳动成本中获益,而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工厂依赖于日本制造的机器工具和科技。全球合作及区域合作,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都是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
尽管如此,各邻国仍然需要做好准备,防范中国更激进的举动。在亚洲建立区域性防卫组织的努力遭到阻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存在贫富差距、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激怒中国的恐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办法,推动亚洲各大国的共同发展。奥巴马政府似乎领悟到这一点:二月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时,先到达日本和韩国,敦促双方共同努力,进行合作。然后抵达新兴民主国家印度尼西亚。之后才到北京,号召中日两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此类跨国问题,需要多国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国独大,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点评:2009年5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意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绝不谋求霸权。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上述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稳定繁荣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中国拥有13亿人口,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国注定会成为世界强国。经济是中国实力提升的源泉,只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能保障中国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各层次、各领域交往日渐加深,相互依赖加深。中国与美国以及亚洲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应对共同面对的问题。互利共赢,是指导中国在新形势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原则。当今世界,追求“一家独大”、“一枝独秀”已经行不通。和谐的亚洲符合亚洲各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摘自: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5月25日 编辑:何乐)
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似乎已经认定中国要成为亚洲“霸权”,但中国也许并未做好准备。
“四月攻势”
亚洲和西方越来越多的权威学者都认为,中国时代终于来到。
此言并非捕风捉影。在美国正奋力拯救衰退中的经济,重塑被两场没完没了的战争败坏殆尽的国家形象的时候,中国却在稳步发展,逐渐扩大自身影响。中华大地,随处可见上升中的国民自信。
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方发言人们都一改往常的谦逊态度,批评美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弊病,号召建立新的储备货币体系替代美元,要求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几天后,在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纪念活动上,两艘新型核潜艇进行首航。中国政府还表示,不久的将来,深海军力将抵达太平洋,甚至更远的区域。
关于中国的崛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无人对它的所谓“亚洲第一大国”地位提出质疑。甚至连经济总量超过中国的日本也这么认为。在各类国际峰会上,中国发挥领导作用,而日本却默默无闻,这种胜景似乎早已被世界各国默认为理应属于中国的一次迟到的晋升。各国领导人不动声色地尊中国为超级大国,视其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动力。这一切都是不言自明的。
同样是4月,法国总统萨科奇为会见达赖喇嘛一事向中国主席胡锦涛道歉;美国也忽然不再指责中国操控货币和汇率。从伦敦到首尔,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发布消息,称中国将作为全球霸权而崛起。记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最近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测上海即将替代纽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而亚洲其他金融大都会,如东京、新加坡、首尔,他却只字未提。
中国模式并无优势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大卫·康(David Kang)甚至认为,以华夏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能够推动全球积极、稳定的发展。他指出,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亚洲人将中国主导看做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作为支配力量,基本上是良性的。中国只期望邻国能够认可其霸权地位,并向其朝贡,并不过多干涉各国的内政和发展。事实证明,中国霸权的体系是非常稳定和有弹性的。康表示:“回顾历史,也许你就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越强大,威胁就越大。”
他的观点自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探究中国自己是否已经做好称霸的准备。当今的亚洲,拥有多个大国,关系复杂而棘手,并不适用等级制度。如果只看经济总量,中国比邻国们都大的多;但是在诸如科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制度建设等方面,中国离霸权还很远。亚洲观察家比尔·艾默特(Bill Emmott)在他的新书《Rivals: How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na, India and Japan Will Shape Our Next Decade》(《对抗:我们的未来十年取决于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力量对比》)中写道:“中国的发展存在诸多弊病,包括过度浪费型投资、大量资本输出、过高外汇储备和严重环境污染。”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也指出,结构性问题已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与亚洲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模式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日本就没有中国那么严重的腐败问题,国家管理有序,并且拥有巨大的科技优势。虽然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中也遭受重创,但现金充裕的日本公司从未间断地对科技研发进行大量投入。因此,日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汽车技术,中国无法追赶。美国绿色汽车公司Ener1的首席执行官尔斯·加森海默(Charles Gassenheimer)表示,1998年以来的十年中,日本每年对研发尖端汽车电池的投入比美国多十倍。相比之下,中国在此领域才刚刚起步。
甚至连韩国这样一个常为自己是“鲸鱼群中的小虾”而苦恼的国家,也已经崛起成为亚洲的重要力量,拥有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具创新力的高科技经济之一。在最新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韩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国只排在第27位。这表明,当今亚洲存在不同领域的多个领导者:中国擅长制造大量低成本商品,而日本和韩国则在高科技和创新产品领域居世界前列。
合作才有未来
多种情况表明,“世界第一”的概念已经过时。一些专家认为,亚洲人始终对此念念不忘,是受了儒家思想重等级制度和主次顺序的影响。但是,让我们看看新加坡是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日益增长的重要性来获得比它狭小国土面积大得多的国际地位,或者看看国际贸易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政府维护国内稳定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全球化时代并不认同儒家的等级观念。
持现实主义外交政策者指出,历史上,亚洲从来没有过中日同时强大的情况。他们担心这种态势会引发冲突,并且忧虑中国海军也许已经开始对日本的防务力量进行探测,因为冲突一旦爆发,日本的岛链能轻而易举地将中国海军严密封锁。同时,日本也已经在有争议的岛屿附近增派海上护卫队,在中国钻探设备上空部署飞机执行监视任务。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家阿伦·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将当代亚洲比作19世纪群雄争霸的欧洲。
他的观点恰恰说明,中国离地区霸权的位置还很远。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霸19世纪的欧洲。在小规模冲突中,中国都未必能够战胜日本,更别提在有日本最重要盟国参与的大型的冲突中,中国的胜败更是未知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国防预算一直以两位数增长,但中国至少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第一艘航空母舰并将其投入使用。航空母舰是一国海军实力的重要象征,美国已经拥有11艘。
当然,中国一直表示不会在军事上称霸,也不会在经济上剥削他国。也许,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的表态。债权方和借债方、买家和卖家的双重关系,已经将中美两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日关系同样如此。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益老龄化的日本从中国的低价劳动成本中获益,而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工厂依赖于日本制造的机器工具和科技。全球合作及区域合作,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都是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
尽管如此,各邻国仍然需要做好准备,防范中国更激进的举动。在亚洲建立区域性防卫组织的努力遭到阻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存在贫富差距、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激怒中国的恐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办法,推动亚洲各大国的共同发展。奥巴马政府似乎领悟到这一点:二月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时,先到达日本和韩国,敦促双方共同努力,进行合作。然后抵达新兴民主国家印度尼西亚。之后才到北京,号召中日两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此类跨国问题,需要多国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国独大,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点评:2009年5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意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绝不谋求霸权。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上述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稳定繁荣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中国拥有13亿人口,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国注定会成为世界强国。经济是中国实力提升的源泉,只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能保障中国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各层次、各领域交往日渐加深,相互依赖加深。中国与美国以及亚洲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应对共同面对的问题。互利共赢,是指导中国在新形势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原则。当今世界,追求“一家独大”、“一枝独秀”已经行不通。和谐的亚洲符合亚洲各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摘自: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5月25日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