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艺术?还是垃圾?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雕塑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树立在城乡公共环境中,虽然雕塑作为文化景观对提升环境的文化品味、美化人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不是只要有雕塑树立在环境中,就一定给环境和人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可从下面几处环境雕塑来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一:这是位于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景观浮雕,装饰在立交桥的一根支柱上面(图一),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纹样。浮雕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一般光源应来自侧上方,由于浮雕的平面性,其最佳视点应在浮雕的正前方,浮雕的起位和形式感都必须考虑观者的视距和环境。从现场看,显然都不具备这些条件。首先在立交桥下缺少来自天空的光线,浮雕龙的形象又是以线条表现的,四周的折射光使浮雕的形体很难清晰地表达。其次按照浮雕的尺寸,最佳的视距应在10至15米处,而现场恰恰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根本不可能驻足观赏。更糟糕的是这根浮雕柱还贯穿了立交桥的二层三层(图二),在现场没有一个视点可以看到完整的浮雕柱。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设置这样的雕塑作品显然是很不合适的。
  


  案例二:这是一座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也是一座被国家评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文化古城,就是在这座城市的市区交通枢纽地带的街心绿岛上,耸立着这样一座景观雕塑作品(图三)。其高度让人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座雕塑主体造型由三片少女剪影,拉伸了几十公分的厚度组成(雕塑被这样简单化的理解,说明我们还需要进行艺术扫盲)。三位少女的头上部手臂环套着一个显示马路声音分贝的装置,最上部是三只手托起地球。这样一座景观雕塑要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呢?或许制作者要通过少女让观众感受青春的美丽;通过地球让人感到这座城市正在走向世界;通过分贝探测仪让人注意环境保护。可是当我们面对这座景观雕塑时,我们能获得这些视觉感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是剪影的造型即使拉伸成立体感出来,但处在三维空间中,必定有一个视角是平面感觉,当人们围绕这座雕塑观赏时总会有三条矩形重复切割少女的形象。按照视觉残像原理,很难使观众产生完整的少女形象。再加上三个少女的手臂上被套上了一个显示装置,视觉上给人有桎梏和压抑的感觉,与雕塑要表达的生命张力、青春美丽完全背道而弛。而顶部牵强附会的地球也让人感到滑稽和多余。景观雕塑作为视觉艺术,她的一切审美意义都必须通过视觉被心灵感知,任何概念图解都不能打动人心,就像我们看到的这座雕塑一样。
  案例三:这是一座住宅小区里雕塑小品(图四),充满人性和生活情趣的造型,本可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在这个景区里,显然雕塑没有被当作艺术品看待。杂乱的环境无论无何也引不起人们美的感受。这使人想到某些为了形象工程突击完成的雕塑作品。活动一结束,雕塑就没有人问津了。就像这座雕塑一样,开发商走了,雕塑就如此了。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作为公众观赏的艺术品,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基本的审美准则,它与艺术家个人体验和实验作品不能同一而语。因此笔者认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最基本的审美原则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
  1.由于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的公共性,这就决定了雕塑的主题应该具有社会性,能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和共鸣。
  2.虽然艺术品在打动感染观众方面会有差异性,但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的主题意义还是应该清晰明了,要能唤起观众积极的审美心理感受,避免产生歧义。
  3.由于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的开放性,这就必须要求雕塑景观具备让观众欣赏的安全视点和距离。
  4.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造型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易于识别,并能给人留下完整的艺术美感。
  5.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也应该像博物馆内艺术品一样,有维护保养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良好欣赏氛围。
  公共环境中的雕塑景观话题从政府行政部门到学术研究机构已说了很多年,但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中的垃圾雕塑还是层出不穷。当我们在日益关注生态环境时,也应当关注我们的精神灵魂所依存的文化环境。
  
  丁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办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雕塑与动画造型工作室主任,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
其他文献
自从我嫁给老公,婆婆过日子抠门,可让我长了见识。婆婆与公公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可不必事事算计。这是我的观点。婆婆却不认同,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婆婆这样说,日常里也是这样做的。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面食。这恰好成就了婆婆的拿手绝活。买来面粉自己做馒头、花卷、水饺、面条……反正市场上卖什么就做什么。我说买东西很方便,还受这累干啥。婆婆
期刊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
期刊
2009年1月22日,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走完了他在尘世的全程,在遥远的悉尼。此刻,我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少年时代初读他的《七剑下天山》,迄今仍念念不忘的开篇那首词: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
期刊
最近在议论“奢靡之风”,不知道又有什么背景。其实要论“奢靡”,也该是少数人的事;谁想“奢靡”去教育谁,似乎没有必要惊动缺少奢靡资格的我们。  但是,今天没有资格奢靡,不代表明天没有奢靡的资格;今天骂奢靡,不代表内心不想奢靡;而今天抨击奢靡的,不代表他没有奢靡的经历。  有人介绍我看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爱摆阔,世界少有。有例为证,称北京某商店有名表一只,标价10万元,一个多月没卖掉;后来标价100万元
期刊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以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2009年一开盘就轮到了小沈阳。      这小沈阳一火爆不要紧,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学着拿腔捏调说话一口一个“为什么呢”“嚎”,还要将脸和身子扭几扭,这才显得跟上了潮流。翻开报刊,要是没几条小沈阳的新闻,那简直就不是中国
期刊
早些年,中国盛行“大搞”:“大搞爱国卫生”“大搞民兵建设”“大搞群众运动”……现如今,“大搞”几近式微,而“搞大”却流行起来。流行话语(口头搞大);流行作派(行动搞大),什么都搞大,做什么都要搞搞大。  开烟杂店的小业主,叫做“大老板”。  发表了几篇不入流的小说,叫做“大作家”。  在会上讲些人云亦云的小言论,叫做“大报告”。  扑腾于商贸中赚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叫做“大赢家”。  规划、兴建了一
期刊
就像木马病毒和流氓软件一样,恒源祥的“翻版”恶俗广告又一次袭击并侵占了我们的“内存”。  “我属牛,牛牛牛;我属虎,虎虎虎……我属鼠,鼠鼠鼠”,记者收看东方卫视发现,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12个代表着12生肖的演员依次登场,把12生肖依次说了个遍,这就是恒源祥“09年版十二生肖贺岁广告”。(据2月1日《北京晨报》)  这不是恒源祥第一次挑战受众的心理极限:去年春节期间,恒源祥的“鼠鼠鼠”、“牛牛牛”
期刊
去年上海“季风书店”因为租约到期引发生存危机问题,媒体和评论对其进行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关注,最终结果如何未见有后续报道。不过,能稍微令人欣慰的是,“季风”仍然在开门营业,自它之后,也再未出现过有知名的人文书店关张的消息。  貌似人文书店得以有了些喘息的空间,但这避免不了我们继续对它的命运提心吊胆。熟知这个领域的读者都了解,人文书店的最大生存动力,不是对盈利的追逐,而是书店经营者们一厢情愿、理想主义般
期刊
“廷杖”,也就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大臣屁股,被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称为“明代特有之酷政”。这一“酷政”的创制者是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  按现在人的想法,打屁股,总比杀头掉脑袋强多了,怎能算什么特别的酷政?这就是时代的差异了。昔日的读书人讲究“可杀不可辱”,即使犯法,白刃加颈,也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公然羞辱强。这种旧士子的观念,讥其迂腐也好,说它是一种气节也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
期刊
居安思危无疑是一句警世格言。它提醒人们在安全的时候、在平安的时候、在稳定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想到可能存在的、潜伏的、酝酿的危险、困难,及时加以化解和避免,同时做好一旦危险出现时的应对准备。我们普通人应有这种警觉,各种各样的权力者更应有这种警觉。权力越大,这种警觉应当越强。   然而,居安思危虽被人们常常挂在嘴上,但铭在心里的人却并不多。一些人,动不动便被“安”、有时还仅仅是小“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