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初中,98%的学生都是“平地瑶”或“过山瑶”的瑶胞子弟。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就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一些乡土知识。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就结合了《社戏》(鲁迅)、《端午日》(沈从文)中对“看社戏”、“赛龙舟”的风情描绘,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作家笔下江浙、湘西一带的民俗风情,然后在“拓展延伸”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本地的民俗风情。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合课文讲授乡土文化呢?我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效果不错。
一、民俗风情的可信性。如富川瑶胞最隆重的节日——盘王节。盘王被瑶族人公认为始祖由来已久,关于盘王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古代邻国高王发兵征发平王的国土,平王出榜招贤抗敌,盘瓠(传说当时是一条彩狗)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凯旋后平王封他为盘王,并践行诺言,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新婚之夜,彩狗变成一个魁梧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给外孙每人一姓(即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后来,在一次打猎中,盘王被一只受伤的大山羊撞下悬崖。三公主命子女们剥下羊皮蒙在长鼓上,狠狠击打以报父仇。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瑶胞们便汇聚一起击鼓吹笙,载歌载舞纪念盘王,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今天的“还盘王愿”,盘王节由此而来。
课堂上我们也以真实的口吻来讲述它的来历,这种讲述方式和体裁与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相比,具有了某种“可信性”,我们也称之为“拟真实性”。如盘瓠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英雄,被奉为瑶族人的始祖,就是他具有一种拯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美好品质,这就使这种传说有了可信性,学生也较容易接受。而我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有许多就姓上面所讲的十二姓种姓氏,他们对于与自己姓氏有关的文化,自然也十分乐意接受了,因此,这种可信性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二、民俗风情的历史性。如瑶族歌圩,富川瑶民历来有能歌为荣的习俗。数百年来流传的民歌如过山瑶的“过山声”、平地瑶的“依呀咧”、“哭嫁歌”;梧州话瑶民“蝴蝶歌”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动人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摆歌堂”、“赶歌圩”还是富川瑶胞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爱情的文化活动阵地。而这些山歌,如今已成了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人用梧州话唱的“蝴蝶歌”更是以“原生态歌曲”的身份登上了央视“青歌赛”的舞台。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历史,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也会激起学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三、民俗风情的传奇性。传奇性是由幻想的特点决定的,也杂糅了野史外传的离奇手法,往往是节外生枝、移花接木。远古的神秘、异域的风情均可以附会为本民族、本地区之物,成为民俗风情的情节。如盘瓠是中国古代的龙犬,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苗、黎等族也有类似传说,而富川瑶族也挪移作自己的祖先,充分表现了民俗风情的传奇性。
四、民俗风情的解释性。解释性是构成乡土文化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如富川城北镇西岭山上的过山瑶,习惯穿一种衣服叫做“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膝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着时两端在胸前交叉,系于腰后,“狗尾”自然下垂。这种服饰传说与瑶族人崇拜“盘瓠”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古代南蛮及其后裔皆模仿盘瓠的形状及颜色制作衣物,瑶族人至今仍穿五色服、狗尾衫,戴狗头帽,就是以示不忘祖先。对这些服饰细节的解释,就使解释性有了充分的理由,也能使学生了解这种民俗风情的来由。
五、民俗风情的地方性。民俗风情的地方性十分突出,经常在一个中心地区,围绕一座山或一个区域传说。
如“招郎”,尤其突出的是城北镇西岭山上的过山瑶,过山瑶民居住深山,山中多野兽,而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男子大都具有一些捕获野兽的本领。因此,过山瑶民大都喜欢女孩,长大后,女孩招郎可增加家中劳力。过山瑶女子在家中向来享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一般也不出嫁,而是招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上门。这一点对教育学生避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素材。
再如“打油茶”。富川瑶民尤喜喝油茶,特别是富阳镇劳溪、洋溪一带的过山瑶,每天三餐之前均要先打油茶喝。因为山瑶们居住深山,气候寒冷,即使夏天,晚上睡觉都要盖棉被。而油茶的制作配料中有姜葱等驱寒物品,所以油茶能驱除山瘴湿气振奋精神,驱除疲劳。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打油茶喝的习俗。
以上这些民俗风情,只有在富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才会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学生如能较多地接触、了解这些,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教育。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合课文讲授乡土文化呢?我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效果不错。
一、民俗风情的可信性。如富川瑶胞最隆重的节日——盘王节。盘王被瑶族人公认为始祖由来已久,关于盘王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古代邻国高王发兵征发平王的国土,平王出榜招贤抗敌,盘瓠(传说当时是一条彩狗)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凯旋后平王封他为盘王,并践行诺言,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新婚之夜,彩狗变成一个魁梧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给外孙每人一姓(即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后来,在一次打猎中,盘王被一只受伤的大山羊撞下悬崖。三公主命子女们剥下羊皮蒙在长鼓上,狠狠击打以报父仇。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瑶胞们便汇聚一起击鼓吹笙,载歌载舞纪念盘王,久而久之就演变为今天的“还盘王愿”,盘王节由此而来。
课堂上我们也以真实的口吻来讲述它的来历,这种讲述方式和体裁与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相比,具有了某种“可信性”,我们也称之为“拟真实性”。如盘瓠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英雄,被奉为瑶族人的始祖,就是他具有一种拯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美好品质,这就使这种传说有了可信性,学生也较容易接受。而我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有许多就姓上面所讲的十二姓种姓氏,他们对于与自己姓氏有关的文化,自然也十分乐意接受了,因此,这种可信性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二、民俗风情的历史性。如瑶族歌圩,富川瑶民历来有能歌为荣的习俗。数百年来流传的民歌如过山瑶的“过山声”、平地瑶的“依呀咧”、“哭嫁歌”;梧州话瑶民“蝴蝶歌”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动人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摆歌堂”、“赶歌圩”还是富川瑶胞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爱情的文化活动阵地。而这些山歌,如今已成了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人用梧州话唱的“蝴蝶歌”更是以“原生态歌曲”的身份登上了央视“青歌赛”的舞台。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历史,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也会激起学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三、民俗风情的传奇性。传奇性是由幻想的特点决定的,也杂糅了野史外传的离奇手法,往往是节外生枝、移花接木。远古的神秘、异域的风情均可以附会为本民族、本地区之物,成为民俗风情的情节。如盘瓠是中国古代的龙犬,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苗、黎等族也有类似传说,而富川瑶族也挪移作自己的祖先,充分表现了民俗风情的传奇性。
四、民俗风情的解释性。解释性是构成乡土文化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如富川城北镇西岭山上的过山瑶,习惯穿一种衣服叫做“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膝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着时两端在胸前交叉,系于腰后,“狗尾”自然下垂。这种服饰传说与瑶族人崇拜“盘瓠”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古代南蛮及其后裔皆模仿盘瓠的形状及颜色制作衣物,瑶族人至今仍穿五色服、狗尾衫,戴狗头帽,就是以示不忘祖先。对这些服饰细节的解释,就使解释性有了充分的理由,也能使学生了解这种民俗风情的来由。
五、民俗风情的地方性。民俗风情的地方性十分突出,经常在一个中心地区,围绕一座山或一个区域传说。
如“招郎”,尤其突出的是城北镇西岭山上的过山瑶,过山瑶民居住深山,山中多野兽,而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男子大都具有一些捕获野兽的本领。因此,过山瑶民大都喜欢女孩,长大后,女孩招郎可增加家中劳力。过山瑶女子在家中向来享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一般也不出嫁,而是招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男子上门。这一点对教育学生避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素材。
再如“打油茶”。富川瑶民尤喜喝油茶,特别是富阳镇劳溪、洋溪一带的过山瑶,每天三餐之前均要先打油茶喝。因为山瑶们居住深山,气候寒冷,即使夏天,晚上睡觉都要盖棉被。而油茶的制作配料中有姜葱等驱寒物品,所以油茶能驱除山瘴湿气振奋精神,驱除疲劳。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打油茶喝的习俗。
以上这些民俗风情,只有在富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才会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学生如能较多地接触、了解这些,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