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2009~2010年对常规粳稻郑稻18 密度和播期的试验资料,分析了郑稻18 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变化等特性,表明郑稻18在西峡县的适宜播期为4月20~25日,基本苗适宜密度4万/亩。
[关键词] 郑稻18;播期;密度;品质
西峡县是常规粳稻适生区,2007年开始引进郑稻18,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8万亩。本试验设置不同播期,不同密度试验,探讨其对郑稻18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研究郑稻1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播期试验:2009~2010年于西峡县农科所进行,播期设A1(4月15日)、A2(4月25日)、A3(5月5日)、A4(5月15日)4个处理。旱育秧龄均为30d,基本苗5万/亩,各处理氮肥平均施用量为16kg/亩,基肥和苗肥各占50%,磷、钾肥平均为6.4kg/亩,全部作基肥。小区面积20,3次重复。
密度试验:2007~2008年于西峡县农科所进行,基本苗设:B1(2万/亩)、B2(4万/亩)、B3(6万/亩)、B4(8万/亩)4个处理。4月22日浸种催芽,4月25日播种,种植方式为撒播。各处理氮肥均为16kg/亩,基肥和苗肥各占50%,磷、钾肥均为6.4kg/亩,全部作基肥。小区面积20m2,3次重复。
2.测定内容
分别在分蘖始期、高峰期苗期、拔节期调查茎蘖数。成熟期每小区考种20株,考察产量构成因素,并分区收获测产。成熟收割后送样品至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测定稻米品质。
二、结果分析
1.各处理对成穗率影响
由表1可知,5月10日年播种的处理,成穗率60.24%,在各处理中最低。表明播期早、群体大、成穗率低。成穗率是群体质量栽培的核心,对产量因子关系密切。本试验过早、过迟播种,成穗率均较低,成穗率与产量构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表1表明,密度与高峰苗呈线性正相关(Y=1.874X+22.894,R2=0.9270)。基本苗10万/亩的处理,成穗率为50.06,在各处理中最低,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两者呈线性负相关(Y=-2.2875X+70.423,R2=0.8273)。基本苗2万/亩的处理成穗率最高,但产量较低。丰产示范资料表明,适宜密度,控制高峰苗数是提高郑稻18产量的关键。
2.各处理对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表1表明,过迟播种有效穗下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皆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产量新复极差检验表明,5月20日播种的产量居首位,每亩比6月10日播种的高,差异极显著;5月10日播种的产量为第2位,每呈倒二次曲线关系(Y=-0.1093X2+3.0911X+535.975,R2=0.9170)。根据方程可知,5月15日是本试验最高产量的播种期。
从表1可知,随密度提高,有效穗呈增加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粒重皆随密度提高而呈下降趋势,呈线性负相关。产量新复极差检验表明,基本苗的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基本苗8万/亩、10万/亩的处理差异极显著;基本苗6万/亩处理的产量名列第2位,与基本苗10万/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密度与产量两者呈倒二次曲线关系(Y=-2.5561X2+20.0959X+498.484,R2=0.8858)。根据方程可知,基本苗3.93萬/亩是本试验最高产量的最佳密度。
3.各处理对稻米品质影响
表2表明,播期越晚,整精米率越低;商品品质越低,垩白粒率、垩白率随播期的推迟逐渐增加,外观品质逐渐下降。表明晚播灌浆期内温度低,对稻米的商品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所以在适宜播期内提早播种,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
表2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亦逐渐增加,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密度增加,会使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品质都有所下降。有研究表明,灌浆期间的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关系密切,本试验高密度导致稻米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下降,是由于群众过大,环境条件较差,积累灌浆物质少所致。综合稻米品质与各因素考虑,基本苗4万/亩的密度对改善稻米有较好作用。
三、小结与讨论
播期试验结果,4月25日是郑稻18在西峡县最高产量的播种期,过早、过迟播种,产量皆有下降趋势。稻米品质分析表明,播期推迟对稻米的商品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因此,从高产优质角度考虑,郑稻18在西峡县的适宜播期是4月20~30日。
密度试验结果,基本苗3.93万/亩产量最高,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获得高产。品质分析表明,密度过高,影响稻米外观品质和商品品质,因此从高优质角度考虑,建议豫西南稻区郑稻18的栽插密度以基本苗4万/亩较适宜。
[关键词] 郑稻18;播期;密度;品质
西峡县是常规粳稻适生区,2007年开始引进郑稻18,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8万亩。本试验设置不同播期,不同密度试验,探讨其对郑稻18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研究郑稻1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播期试验:2009~2010年于西峡县农科所进行,播期设A1(4月15日)、A2(4月25日)、A3(5月5日)、A4(5月15日)4个处理。旱育秧龄均为30d,基本苗5万/亩,各处理氮肥平均施用量为16kg/亩,基肥和苗肥各占50%,磷、钾肥平均为6.4kg/亩,全部作基肥。小区面积20,3次重复。
密度试验:2007~2008年于西峡县农科所进行,基本苗设:B1(2万/亩)、B2(4万/亩)、B3(6万/亩)、B4(8万/亩)4个处理。4月22日浸种催芽,4月25日播种,种植方式为撒播。各处理氮肥均为16kg/亩,基肥和苗肥各占50%,磷、钾肥均为6.4kg/亩,全部作基肥。小区面积20m2,3次重复。
2.测定内容
分别在分蘖始期、高峰期苗期、拔节期调查茎蘖数。成熟期每小区考种20株,考察产量构成因素,并分区收获测产。成熟收割后送样品至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测定稻米品质。
二、结果分析
1.各处理对成穗率影响
由表1可知,5月10日年播种的处理,成穗率60.24%,在各处理中最低。表明播期早、群体大、成穗率低。成穗率是群体质量栽培的核心,对产量因子关系密切。本试验过早、过迟播种,成穗率均较低,成穗率与产量构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表1表明,密度与高峰苗呈线性正相关(Y=1.874X+22.894,R2=0.9270)。基本苗10万/亩的处理,成穗率为50.06,在各处理中最低,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两者呈线性负相关(Y=-2.2875X+70.423,R2=0.8273)。基本苗2万/亩的处理成穗率最高,但产量较低。丰产示范资料表明,适宜密度,控制高峰苗数是提高郑稻18产量的关键。
2.各处理对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表1表明,过迟播种有效穗下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皆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产量新复极差检验表明,5月20日播种的产量居首位,每亩比6月10日播种的高,差异极显著;5月10日播种的产量为第2位,每呈倒二次曲线关系(Y=-0.1093X2+3.0911X+535.975,R2=0.9170)。根据方程可知,5月15日是本试验最高产量的播种期。
从表1可知,随密度提高,有效穗呈增加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粒重皆随密度提高而呈下降趋势,呈线性负相关。产量新复极差检验表明,基本苗的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基本苗8万/亩、10万/亩的处理差异极显著;基本苗6万/亩处理的产量名列第2位,与基本苗10万/亩处理差异极显著。密度与产量两者呈倒二次曲线关系(Y=-2.5561X2+20.0959X+498.484,R2=0.8858)。根据方程可知,基本苗3.93萬/亩是本试验最高产量的最佳密度。
3.各处理对稻米品质影响
表2表明,播期越晚,整精米率越低;商品品质越低,垩白粒率、垩白率随播期的推迟逐渐增加,外观品质逐渐下降。表明晚播灌浆期内温度低,对稻米的商品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所以在适宜播期内提早播种,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
表2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亦逐渐增加,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密度增加,会使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品质都有所下降。有研究表明,灌浆期间的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关系密切,本试验高密度导致稻米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下降,是由于群众过大,环境条件较差,积累灌浆物质少所致。综合稻米品质与各因素考虑,基本苗4万/亩的密度对改善稻米有较好作用。
三、小结与讨论
播期试验结果,4月25日是郑稻18在西峡县最高产量的播种期,过早、过迟播种,产量皆有下降趋势。稻米品质分析表明,播期推迟对稻米的商品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因此,从高产优质角度考虑,郑稻18在西峡县的适宜播期是4月20~30日。
密度试验结果,基本苗3.93万/亩产量最高,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获得高产。品质分析表明,密度过高,影响稻米外观品质和商品品质,因此从高优质角度考虑,建议豫西南稻区郑稻18的栽插密度以基本苗4万/亩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