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 培养质疑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学生质疑,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是否有胆量提出来?怎样提问?怎样培养学生有疑就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根据我教学的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氛围,让学生在毫无拘束、自主宽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猜测,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来,允许每个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教学进行挑剔指责;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害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题”了,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2 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质疑,教学中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
  2.1 抓课题质疑。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夜莺的歌声》,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夜莺是谁?为什么叫他夜莺?文中讲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夜莺呢?夜莺唱歌给谁听?作者为什么要写夜莺的歌声?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2 抓重点词质疑。如《月光曲》第3自然段,讲的是盲姑娘与哥哥一段感人的对话。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随便说说”进行质疑。学生是这样质疑的:(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2)“随便说说”说了什么?(3)是“随便说说”的吗?
  2.3 抓课文的重点段质疑。《挑山工》最后一段是表达中心的重要段落,教学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意:先把课文插图放大后挂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以下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画这幅画?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有了这些疑问,就自然促使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
  2.4 抓课文内容前后联系点质疑。如《跳水》一文,老师启发学生通读全文质疑:课文开头猴子的放肆与后来船长的儿子跳水有什么联系呢?
  3 明確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可爱的草塘》有这样的一句“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生问:“赶”字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动作?为什么课文用它来形容草浪?用“接、盖、推”等词行吗?师:“(若有所思)是啊!这也是老师今天要讲的其中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石两鸟”。
  4 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才能提出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智力背景,知识基础,各种能力的差异,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质量可能会高些,但只代表本人或少数人的疑问,没有普通性。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老师应多给中下生质疑的机会。(3)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用武之地。
  5 因材施教,有计划逐步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与直接载体,其本质是对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点的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的选择、改造和发展。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改革和研究中至关重要又难以取得突破的问题。本文从现阶段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之间寻找切入点,以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理念、思路和模式的探讨,力图在考察和评价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解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
期刊
【摘 要】 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说话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结合一些教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说话能力 训练方法     说话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说话能力训练是语
期刊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适当地运用“暗示”,可以使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1 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的课堂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背景,一种基调。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环境布置要坚持三个适宜。首先是
期刊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但是教学面对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学生,如何利用好多媒体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值得探讨。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及易出现的误区、对策和改进措施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供教学一线的教师参考。  【关键词】 多媒体 高中语文 教学 应用     21世纪的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
期刊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识和技能,并且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告别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
期刊
1 师生融洽交往,体现自主学习的开放性   首先是教师要用引导、鼓励、赏识的情感和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愿意发言,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张扬起学习的个性。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最动人,最有感染力的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有真实情感和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提出了好多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例如有同学问:“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
期刊
当代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于70年代创作的“乡愁”诗,是一首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的“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诗人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包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
期刊
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花会与他们共舞,白云会与他们说话,小音乐家扬科希望和他们共享幸福……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叫人奇思,让人遐想。孩子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