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学生质疑,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是否有胆量提出来?怎样提问?怎样培养学生有疑就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根据我教学的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氛围,让学生在毫无拘束、自主宽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猜测,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来,允许每个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教学进行挑剔指责;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害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题”了,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2 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质疑,教学中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
2.1 抓课题质疑。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夜莺的歌声》,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夜莺是谁?为什么叫他夜莺?文中讲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夜莺呢?夜莺唱歌给谁听?作者为什么要写夜莺的歌声?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2 抓重点词质疑。如《月光曲》第3自然段,讲的是盲姑娘与哥哥一段感人的对话。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随便说说”进行质疑。学生是这样质疑的:(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2)“随便说说”说了什么?(3)是“随便说说”的吗?
2.3 抓课文的重点段质疑。《挑山工》最后一段是表达中心的重要段落,教学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意:先把课文插图放大后挂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以下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画这幅画?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有了这些疑问,就自然促使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
2.4 抓课文内容前后联系点质疑。如《跳水》一文,老师启发学生通读全文质疑:课文开头猴子的放肆与后来船长的儿子跳水有什么联系呢?
3 明確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可爱的草塘》有这样的一句“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生问:“赶”字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动作?为什么课文用它来形容草浪?用“接、盖、推”等词行吗?师:“(若有所思)是啊!这也是老师今天要讲的其中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石两鸟”。
4 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才能提出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智力背景,知识基础,各种能力的差异,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质量可能会高些,但只代表本人或少数人的疑问,没有普通性。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老师应多给中下生质疑的机会。(3)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用武之地。
5 因材施教,有计划逐步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1 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氛围,让学生在毫无拘束、自主宽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猜测,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来,允许每个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教学进行挑剔指责;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害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题”了,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2 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质疑,教学中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
2.1 抓课题质疑。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夜莺的歌声》,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夜莺是谁?为什么叫他夜莺?文中讲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夜莺呢?夜莺唱歌给谁听?作者为什么要写夜莺的歌声?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2.2 抓重点词质疑。如《月光曲》第3自然段,讲的是盲姑娘与哥哥一段感人的对话。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随便说说”进行质疑。学生是这样质疑的:(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2)“随便说说”说了什么?(3)是“随便说说”的吗?
2.3 抓课文的重点段质疑。《挑山工》最后一段是表达中心的重要段落,教学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意:先把课文插图放大后挂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以下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画这幅画?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有了这些疑问,就自然促使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
2.4 抓课文内容前后联系点质疑。如《跳水》一文,老师启发学生通读全文质疑:课文开头猴子的放肆与后来船长的儿子跳水有什么联系呢?
3 明確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可爱的草塘》有这样的一句“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生问:“赶”字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动作?为什么课文用它来形容草浪?用“接、盖、推”等词行吗?师:“(若有所思)是啊!这也是老师今天要讲的其中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真可谓“一石两鸟”。
4 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才能提出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智力背景,知识基础,各种能力的差异,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质量可能会高些,但只代表本人或少数人的疑问,没有普通性。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老师应多给中下生质疑的机会。(3)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用武之地。
5 因材施教,有计划逐步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