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智旭“一念心”净土思想探赜

来源 :中国哲学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蕅益智旭继承并发展天台宗的“一念心”思想以开演净土教理,完善了净土宗的心性观,并以其融摄佛教诸宗而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智旭发挥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充实了净土宗的理论内涵;进而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为基础,在“信仰式”念佛与“心性式”念佛之间开展出自他俱念、理事圆融的“中道圆修式”念佛之法.智旭的“一念心”净土思想,实现了唯心净土与佛国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精英化与大众化的深度融合,并具有统摄佛教各宗派、辐射生命各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此种理性与包容的精神对净土宗和中国佛教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早期人性论的思想脉络,说明早期以“习”描述“性”的普遍特征,由此引出孟子在《天下之言性章》中讨论“性”的特殊意义,文中首先讨论了学者目前关于此章争议情况,并进而对此章按分层结构的方式进行解释,以“故”“利”与“智”作为各层的核心内容,说明孟子对“性”与“故”关系的认识,并确定孟子在此章中所表达的态度.
通过对“三皇”观念的考察,辨析传统语境下“制作”的三重阐释路径:儒家重礼乐,将三皇制礼作乐标举为文明历史之开端;道家重自然,将先圣制作视作质朴天然走向人为造作的沦落节点;法家重事功,从早期人类发展存续的角度肯定先圣的发明创造.礼乐、自然、事功三重维度之交织,使得“先圣制作”成为一个颇富张力的话题场域.儒家学者一方面分疏制作的“法象天地”与“朝向礼乐”两重内涵,说明礼乐本乎自然而非背离自然;一方面调整三皇叙事,将圣王燧人统贯进“皇”的典型形象,消融来自事功维度的“威胁”.“制作”是儒家关于技术哲学的重要表达
2020年9月,我的交换生活终于在国内疫情逐渐稳定之后拉开了帷幕.交换生和长期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不同,对于很多交换生来说,交换的重要目的就是文化与阅历的交换.当有人问我来韩国学什么时,我通常会打趣道:“学习烧酒文化!”
期刊
在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是黑龙江省的嘉萌县龙骨山,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嘴十分相似.这条“龙”是一类大型的鸭嘴龙,生活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该恐龙属素食性恐龙,牙齿小而多,前肢细小而后肢粗壮,嘴巴像鸭子是其最大的特征.
期刊
不论严寒酷暑、周中周末,食堂一层卖牛肉面的窗口总是开着,师傅一勺勺地舀着清汤,碗碗牛肉面热气腾腾地散发着香味,吸引着教工学生们,即使是排上十米长的队伍,为等这一碗牛肉面也不足为惜.在冬天,穿过银装素裹的梧桐大道,呼噜噜吃完一碗刚出锅的牛肉面,这股暖流自口腔传入胃里,带来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在夏天,躲过炎炎烈日,点上一碗牛肉面,加点辣子,汗水与牛肉面散发的热气一同蒸发在空气中,吃完面虽大汗淋漓,却如跑了800米一般尽兴酣爽.
期刊
朱熹编撰《家礼》,希望将儒家的礼仪能够全面贯彻到士庶的生活世界.《家礼》创设祠堂制度,祠堂成为士庶举行礼仪的圣凡空间.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通过仪式的践行与仪式的转换,儒家礼仪与日常生活结合,圣与俗在祠堂空间实现了共融.除了宗法现实的目标外,朱熹为士庶构建了儒家正统生活下的神圣世界,建构了作为儒者的神圣世界.
“苛刻”养成“少女心”rn3年前,在我刚踏入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研的时候,每天的状态根本做不到这样的元气满满.印象里有个同样清晨,我一大早便爬起来往实验室奔,一路上心里反复默念:“一天、两天……今天第四天,期待呀!”这一天是见证我劳动成果的日子.到了实验室我兴冲冲地打开恒温培养箱,然而……一下就傻眼了.面前的整个培养基基本是白色,只有一些小的团聚物漂浮着,根本没有出现预期中粉色的菌液状态,底部也没有粉色的菌膜沉底.“这不对啊!说好的\'少女心\'呢?”
期刊
到现在,我在英国待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在中国待的时间.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书时,专业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商务),学校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我就出国了.到英国的第一站是伦敦.我在伦敦大概待了三年,随后认识了我的先生,然后就跟着他来到了伊普斯维奇(Ipswich).
期刊
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无意志的道,而难以整体自洽打通全文,而《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道不是无生命的死道,作为情意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楚简《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规定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可以理解为喜神(老子还用“谷神不死”言道,道是一种神性存在);今本《老子》里的“以慈卫之”也是道的情感性,用“道亦乐得之”来论述情感性的人·道关系;今本《老子》的“天将救之”“有罪以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系统体现了天道的意志性,可以解读为天道的救
面对晚明三教混杂的现象,正学与异端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共同关注.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和“修身”观念,重建儒家心性、经世合一之学,并以此作为区分三教的标准.因此,李材提出的“止修之学”具有三重意义:回应心学流弊、严明儒释之辨以及重思心性与秩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