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型教师是以学术为生命,以探求真知、发现真理、创造实绩、臻于至善为自身价值之期许。教师如果只满足于掌握课程标准和照本宣科地讲授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成为一个博学者。因为只有博学通达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乐学善学的学生;只有学者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智慧、理性和道德,而不是汲汲于名利的世俗之徒。
对“学习型教师”的成长问题,我思考了许久,认为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思维品质,其次是自身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智欲圆而行欲方”,也就是说一名教师要培养自己具备创新型的思维品质。创新型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智力层面和非智力层面两方面。这两个层面的构建,需要自己不懈地努力和付出,才能由量变向质变飞跃。
一、终身阅读,博览深思,做学习型的教师
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阅读,是与大師对话的过程,倾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金声玉振”“金针度人”。大师的声音,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有助于我们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知,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一个大写的“人”。读书也能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交流活动,教师要以自身对知识、真理的热爱和不懈探求的热情,引领学生以更为积极能动、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倘若教育不能传授生活的智慧,不能把人类最高明的思想、最美好的品格、最坚定的梦想、最灵动的思维、最执着的努力、最深刻的宿命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味?我们要塑造的是精神和行为的巨人,而非物化、异化的醉生梦死的傀儡!而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先行者,要成为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垂范。
二、日三省吾身,臻于至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而应该在奉献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不单单需要“教育情感”,更需要“教育思考”,不单单只做一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这个角色的转变,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审视我们的工作,加以思考、提炼、总结、升华,这个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在反思中整合自己的收获。
反思其实就是“总结”和“解释”的过程,我们既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那些闪光的、有价值的、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甚至生疏的片段,在总结反思中成为经验,成为行动的指南。“道”亦“导”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探求确实可以引导人渐渐超越庸常的自我,而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德”亦“得”也,瓜熟自然蒂落,学至自然思深。探求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逐渐收获本真、增德移性的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能让学生真正从读书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进而涵养品格、培育性灵、丰富内心,让学生和自己一同获得思想和精神的成长,热切入世并识广器弘,勇猛果敢又细腻内敛,这样的教师,自然是有资格感到骄傲和幸福的。
三、勤做摘录、记录,点滴汇成江河
记录即思考,也是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把自己感触深的文章和新颖的观点多多摘记下来,同时也把自己教学实际中的感受归纳总结下来,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位不会说话的教师,也可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提到教研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活动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将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意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和学生见解、教法学法和评价方式积累成册,可谓宝典。这样就能逐渐做到鉴于往事而知其来者,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不断更新对事物的体察、认识,思想和理念不断得到深化,进而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全新的境界和高度。在勤录、勤看中知新求异,这是创新灵感的来源。
四、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离开教学实践去空谈理论是毫无意义的。不论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还是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思考,都应放到教学实际中去检验、去修正、去完善。通过教学实际,获得创新的一个个火花,寻求自身教育教学的不断突破。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断学习,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求知者,要以自身积极、热情的实践活动点点滴滴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施加积极有益的影响。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远大规划,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高度期许,应该成为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是基础,想是关键,写是结果,做是运用,这四者是养成创新思维品质的要素,是带我们走入教学新世界的直通车。而真正优秀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必然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坚定的行动派;真正的教育家,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教育教学科学理念积极的实践者。理想主义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拥有教育信念和梦想,在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中去体验追求的过程,感悟创新的激情和喜悦。
对“学习型教师”的成长问题,我思考了许久,认为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思维品质,其次是自身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智欲圆而行欲方”,也就是说一名教师要培养自己具备创新型的思维品质。创新型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智力层面和非智力层面两方面。这两个层面的构建,需要自己不懈地努力和付出,才能由量变向质变飞跃。
一、终身阅读,博览深思,做学习型的教师
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阅读,是与大師对话的过程,倾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金声玉振”“金针度人”。大师的声音,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有助于我们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知,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一个大写的“人”。读书也能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交流活动,教师要以自身对知识、真理的热爱和不懈探求的热情,引领学生以更为积极能动、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倘若教育不能传授生活的智慧,不能把人类最高明的思想、最美好的品格、最坚定的梦想、最灵动的思维、最执着的努力、最深刻的宿命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味?我们要塑造的是精神和行为的巨人,而非物化、异化的醉生梦死的傀儡!而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先行者,要成为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垂范。
二、日三省吾身,臻于至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而应该在奉献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不单单需要“教育情感”,更需要“教育思考”,不单单只做一个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这个角色的转变,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审视我们的工作,加以思考、提炼、总结、升华,这个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在反思中整合自己的收获。
反思其实就是“总结”和“解释”的过程,我们既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那些闪光的、有价值的、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模糊甚至生疏的片段,在总结反思中成为经验,成为行动的指南。“道”亦“导”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探求确实可以引导人渐渐超越庸常的自我,而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德”亦“得”也,瓜熟自然蒂落,学至自然思深。探求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逐渐收获本真、增德移性的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能让学生真正从读书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进而涵养品格、培育性灵、丰富内心,让学生和自己一同获得思想和精神的成长,热切入世并识广器弘,勇猛果敢又细腻内敛,这样的教师,自然是有资格感到骄傲和幸福的。
三、勤做摘录、记录,点滴汇成江河
记录即思考,也是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把自己感触深的文章和新颖的观点多多摘记下来,同时也把自己教学实际中的感受归纳总结下来,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位不会说话的教师,也可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提到教研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活动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将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意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和学生见解、教法学法和评价方式积累成册,可谓宝典。这样就能逐渐做到鉴于往事而知其来者,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不断更新对事物的体察、认识,思想和理念不断得到深化,进而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全新的境界和高度。在勤录、勤看中知新求异,这是创新灵感的来源。
四、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离开教学实践去空谈理论是毫无意义的。不论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还是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思考,都应放到教学实际中去检验、去修正、去完善。通过教学实际,获得创新的一个个火花,寻求自身教育教学的不断突破。教学相长,教师要不断学习,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者、求知者,要以自身积极、热情的实践活动点点滴滴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施加积极有益的影响。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远大规划,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高度期许,应该成为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是基础,想是关键,写是结果,做是运用,这四者是养成创新思维品质的要素,是带我们走入教学新世界的直通车。而真正优秀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必然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坚定的行动派;真正的教育家,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教育教学科学理念积极的实践者。理想主义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拥有教育信念和梦想,在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中去体验追求的过程,感悟创新的激情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