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爱富”比埃博拉更可怕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托马斯·埃里克·邓肯在美国被确诊患有埃博拉,并成为第一例在非洲以外死亡的患者;如果不是3名护理过埃博拉患者的欧美医护人员不到10天相继被感染,打破了该疫情38年未在非洲以外传染的纪录,大部分国家恐怕还会和以前一样,对疫情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感,居高临下地表示一下“国际关怀”,无关痛痒地报道几条花絮,仅此而已。
  真是“同人不同命”。“文明世界”的一次飞机失事,死亡几十人或百余人;一次武装干预,战死的“文明世界”士兵不过一两人。结果呢?全球政客、媒体、网络连篇累牍,多到令當事人家属反感。可埃博拉呢?本轮疫情自今年3月开始,延续已半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通报,截至10月12日,确诊及疑似病例8997例,其中死亡4493人。但这4493人的死亡,比不上欧美国家3人的感染。他们一感染,全世界才铺天盖地关注起来:不得了,埃博拉疫情传播到“文明世界”了!
  国际社会“嫌贫爱富”的心态,竟然适用于人命了。
  冷战结束后,人们憧憬过全球化时代的“无边界”,憧憬过穷国、小国可以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获得更多机遇、更大帮助和更快发展。然而实情是:穷国、小国反倒被“边缘化”了。
  在“前全球化时代”,穷国、小国至少还能抱团取暖,把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搞得有声有色;第三世界至少还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问题上能跟大国讨价还价;他们的声音至少还能在区域传媒上看到,并通过几家关心他们的国际传媒传遍全球。如今呢?不结盟运动已是明日黄花,七十七国集团的力量如雨打风吹去,传媒只倾听“热点”的声音:一个三流欧美名人穿什么衣服,远比穷国、小国一场内战吸引眼球。
  在“前全球化时代”,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一定的目的,向穷国、小国“扔钱”。现在,钱固然还扔,但附加条款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世界气候大会之所以每每“拖堂”,就在于发达国家许诺给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援助口惠而实不至。原本受穷国欢迎的优惠政策,如美国给予非洲国家的贸易“普惠制”,其续期和扩大优惠范围变得无比艰难。连全球化的“招牌”世界贸易组织也在“边缘化”,发达国家忙于构建自己的多边贸易协定,穷国自然是这些贸易体系遗忘的角落。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今在非洲“存在感”不强的美俄,冷战期间可是互相攀比撒钱,甚至闹出“给加纳机场配扫雪车”的笑话。无他,都是为了全球争霸。冷战一结束,这样的“冤枉钱”自然无人再花。
  冷战结束之时,正是欧美各国完成产业结构转型,进入资源消耗量小、海外市场需求量大的“后工业化”之际。他们不再需要穷国、小国的原材料,反而需要穷国、小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他们不再生产穷国、小国需要的基础工业品,即使生产也价格高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们自顾不暇,更不愿再给穷国、小国援助。虽说新兴国家崛起,能够填补进口原材料、出口基础工业品的空当,但新兴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美国家,难以在国际舞台上为穷国、小国“代言”。
  再加上全球化时代的“赢家通吃”,穷国、小国的传媒或苟延残喘,或干脆倒闭;国际传媒则大量减少在穷国、小国的人力物力投入,穷国自然而然成了国际舆论的“透明人”。
  具体到埃博拉,具体到非洲,问题就更复杂。
  如果只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那可是一个花团锦簇的非洲:过去10年经济平均增速最快;未来经济平均年增速将达6%。但联合国《2012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提供了另一组数据:撒哈拉以南35个国家的农村家庭中,自来水普及率近乎为零,户内厕所普及率仅四成左右,且缺乏基本卫生设施。这组数据才能告诉你:为什么怪病总出在非洲。
  此次埃博拉疫情,全球反应始而寂寂,继而嚣嚣。那些自诩“文明世界”的人们,必须摒弃这种“嫌贫爱富”的心态。关注穷国、小国疾苦,并非仅是一种博爱之精神、助人之情怀,而是一种自助和自救。因为在当今世界,别处炎凉,他人疾苦,或许转眼便是你的。
其他文献
二00八年夏天,受一家艺术机构委托,我和另外三位朋友到青海考察采风,曾在德令哈、循化、玉树等地短暂逗留。记得是在循化县,我们访问了当地一所著名的藏文中学,和校中师生有过一次座谈。其中,有位藏族老师喜欢写诗,且谈锋犀利,视野开阔。不知怎的,他提起海子《日记》一诗的著名结尾:“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写于一九八八年七月,那年夏天,海子第二次去西藏漫游,途经青海德令哈之时,写下了这首
傻丫:同您说些我读京中报章的过时见闻。  台湾作家龙应台带两个稚子来北京度假,有什么收获?“北京印象之一”是《吵架》,登在上海《文汇报》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版,写她从走下飞机就开始的吵架经历,写她的七岁儿子的心灵震撼,不动声色的文字有直入人心的深刻。  好事的《中国青年报》十一月九日也登了这篇文章,改题为《在北京被吵架》,标题过于直露,但“被”很传神,说《中国青年报》“好事”实是因为报社后来
汪晖和艾尔曼的学术对话    汪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艾尔曼(Ben-jaminA.Elman),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下面所  记,是他们在一九九三年五月的一次学术对话的摘录。    汪:艾尔曼先生,您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多年,我们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主张。  艾:我研究中国思想史,主张“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也就是把思想史同经济、政治、社会的背景
《十月围城》散场在即,敌我双方奋力厮杀、几经缠斗,牺牲了数十条性命后,神秘的中山先生终现真容,告诉我们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此语的确切出处笔者至今尚未找到,盼有识者教我,但能归入中山名下应大致不差。如推演其内在逻辑,实是列宁革命论中“为求达到目的,不得不付出代价”的中国版本。因此这套逻辑适合于职业革命家的宣传与鼓动,如比照辛亥革命的历史实态,则颇有些不相凿枘
读《老子》难,懂《老子》难,行老子之道,则难乎其难。玄之又玄的老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异数”,推崇者多,行之者寡。所谓“百代犹行秦政法”,历史上老子之道实际上并不为大多数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效法,更多成为文人雅士的“出尘之想”,或者是乱世纷纭中的选择性安慰剂。人类发展到现在,展现出积极进取、日益强大的力量,对老子“动反用弱”“抱朴见素”“无为而治”等思想形成现实的抵御屏障。老子哲学高深莫测,有较强的思辨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西域四》“默德那国”条载:“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始传其教人中国。”默德那国即今麦地那,撒哈八撒阿的意为圣门弟子。斡葛思也被翻译成“斡葛思”“宛葛思”“斡歌士”“斡葛斯”“旺各斯”“万尕斯”“挽个士”等,所传之教为伊斯兰教。  隋大业六年(六一0),穆罕默德于麦加公开传教,斡葛思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应在此之后。隋开皇中(五八一至六00年)“始传其教人中国”明显与事实不
很早就知道欧洲的一个名言:少女为了失去爱情而歌唱,商人却不会为了失去金钱而歌唱。  七十年前我就感到了一点狐疑:一沾了钱,就没有了歌曲和感情了吗?沉醉于歌唱与情爱的少女,只喝西北风,行吗?  据说金钱是有铜臭的,语出《续汉书》,说的是花钱买了官位,连儿子都告诉爹爹受到了舆论之讥讽。卖官鬻爵,其臭自不待言。  还有铜臭对墨香,铜臭对书香的说法,可以讲得通。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书中自有万石粟之语,说明书香
近两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都有些不同寻常。前年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让文学研究者意识到,纪实文学也算文学;去年的鲍勃·迪伦更是让全世界的文学教授大跌眼镜—原来写歌也能拿诺奖!已经承受了过多理论之重的学界不得不回过头来思考“文学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一提起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一五年去世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他的叙事作品无法被界定为哪种类型的文学,看上
算来今年应是金圣叹(一六0八至一六六一)诞生四百一十周年,目前尚未见闻有何纪念活动,多少有些令人意外,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吧。我本来只想写篇小文聊作表示,岂料一上手竟不能自休,自春及夏,迤逦四五个月,草稿七八篇,都是关于“哭庙案”的。这个案子人所共知,被称为清初江南三大案之一,十八名秀才惨遭处斩,其中八人复遭籍没——妻子流放,家产入官。金圣叹即为八人之一。因此本案便成为有关金圣叹叙说(包括记述、传说、
于省吾,字思泊,晚号夙兴叟,室名未兆庐、双剑誃、泽螺居、四璧琅印室等,在其一生所用过的斋号中,“双剑誃”最为著名,在其生前出版的十三部学术专著中,有十部以“双剑誃”为名。关于这个斋号的由来,主要有两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其一是容庚在《颂斋吉金续录》中的记载“时于君得越王剑,俪以攻敌王夫差剑,以名双剑移”,即认为“双剑”所指为越王剑和吴王夫差剑,另一种说法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于省吾》为代表,认为“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