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动情是意外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感受、认识、评价,会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生作文,笔者发现学生的情感苍白无力,出现了太多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问题。作文的本质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达心灵的声音。刘勰说:“夫撰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将学生的真情、激情重新唤起,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移人入情情更真
  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情感触动最深的对象首先是人,包括自身、亲人、朋友。笔者发现学生在写文章时,因对人的爱而动情写作的最多。请看我班一学生写的题为《学会习惯》的作文片段。
  “我还想起了老家的邻居,那是一对慈祥的老人,他们的脸上有着和蔼可亲的笑容。每次他们碰到我都会说:‘璇璇,回来了,读书很辛苦吧。’每当我听到这温暖的话时,心里总是热热的,充满了感动。邻居老奶奶会做好吃的糯米圆子,每次都会送来给我们吃,现在那熟悉的味道再也吃不到了……”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写的是“真人真事”。老家两位老人对自己的真切关心,让小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回忆起那么多以前的事,我不禁哭了,我好想回到以前的老房子,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并不适合我。”这就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情实感。写作就是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人。
  二、触景生情情更美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看到铺满白雪的校园,学生们纷纷拿起笔,抒发自己的情感。
  “下雪天看世界,特别宁静。雪花飞舞,荡起我美丽的心情。静静地沉思,淡淡地联想,享受那份冬日的舒适与淡定。喜欢在漫天雪花里思绪飞扬,去追逐雪花飘落的速度,去倾听雪花融化的声音,去伸手握住那片片雪花,只为自己拥有。可来不及细看,那美丽的精灵就无影了,只留下那湿湿的痕迹。再仰望,四周美景依旧。”
  “昨天,雪,好大好大。一片片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诱惑着我们的心。今天,雪停了,我们疯了,狂了,跑出教室去拥抱银装世界。跳啊,跑啊,笑啊,叫啊……欢声笑语伴着雪花满天飞。那笑声,无忧无虑;那玩耍,兴高采烈;那情景,美丽至极。”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的情感之美,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在一品一咂的过程中,“景语”“情语”皆成“心语”,达到和美之境。
  三、因物缘情情更浓
  古人说“瞻万物而思纷”。综观那些血肉丰满的文章,就是因为写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主观感情的事物,寄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随着文章由内而外地推移。笔者偶然在女儿的QQ日志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爸爸喜欢牵着我的手,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冬天,我的小手躲在他那双温暖的大手里面,很暖和。季节在不断变换,暖和却从未变过。夏天,爸爸那汗涔涔的手包在我热辣辣的手上,两双手都是又湿又热。就这样,我和爸爸一直牵了十年的手。爸爸总是笑我的手又小又黑,是加小号的。而我,总是羡慕他的手,白净净,肉嘟嘟,嫩生生。不知有多久,爸爸没有牵我的手了。因为他早出晚归,忙忙碌碌。那天,爸爸又牵着我的手去散步,一股粗糙感由手及心。我掰开他的手,原有的光泽和细腻荡然无存,条条皱纹印在手背,还有伤口在愈合。那双手瞬间触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心疼了。岁月啊,你流走便流走吧,为何要给我的爸爸留下沧桑呢?亲爱的爸爸,何时能牵回你的那双手呢?”
  在这样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的物象也是真实的,物象依靠感情获得生命,感情借物象得到了表现。作者在创造意境时,把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交融在一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这就是物景交融,相得益彰。
  四、叙事抒情情更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叙事的文章要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的事件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笔者女儿在二年级时的习作《买鞋》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鞋店给爸爸买新鞋。我们来到鞋店很快地买了一双鞋子。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说:“我脚疼,走不动了。”我们就在路边陪妈妈坐了一会,爸爸对妈妈说:“我的鞋子给你穿吧,我打赤脚。”妈妈说:“算了,路上有碎玻璃,不安全。”我们刚要站起来继续走,我忽然想起我手上正拎着爸爸的新鞋呢!我对妈妈说:“妈妈,你可以穿爸爸的新鞋呀!”爸爸妈妈一听,连忙对我说:“你真是太有才了!”说完,妈妈穿上爸爸的新鞋哈哈大笑着回家了!
  这段叙事只有一个情节,其中爸爸和妈妈的对话也很简单,但却很能打动人心。
  情感是写作活动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写作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写出的文章才会散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古人云:“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不可朽之文。”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才是作文教学之本。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 324012)
其他文献
据有关信息,从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在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使用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实施。为帮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及时解答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的困惑,本刊以“基于问题导向,指向实践运用”为指导方针,特辟专栏,并邀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琴为栏目主持,由她和相关专家对有关问题作解答,同时择选优秀案例一并予以刊发。欢迎各位教师提出教学疑惑,或就相关典型问题发表观点、提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几只找食物的小蚂蚁慢慢地爬到了我的跟前。老师不是要我们观察小动物吗,我来了兴趣。  我快步跑回家,拿来了面包和薯片。我把面包屑和薯片末放到了小蚂蚁的面前,看它们喜欢哪一样。谁知它们都喜欢,一只拖一样,很快拖进了墙角的小洞。不一会,两只蚂蚁又出来了,我用手掰下一块大点儿的面包屑放在小蚂蚁面前,一只蚂蚁先用头上的触角轻轻碰了碰食物,试着拖一下,但没有动静,另外一只蚂蚁似乎得到什么信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
不知不觉,冬天向我挥手告别,春天悄悄地靠近我們。在这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我认为该去春游了。去哪儿呢?当然是有着乡村文化的永联农耕园了,理由如下:  1 生肖桥上览风光  说到农耕园,那一定要坐观光车去一览十二生肖桥。这些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铁做的,也有木头做的。桥下风景各异:丑桥下是百鸟园,里面的孔雀如同能歌善舞的仙女,金刚鹦鹉就像是猛虎,用锋利的嘴咬碎纸片是轻而易举的事。  巳桥下是
阅读好的写景的文章,就像是在欣赏一轴展开的山水画卷,真是赏心悦目。这时,你就会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  其实,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只要把景物的画面感写出来,也会有这种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物画面感呢?  所谓画面感,就是作者用文字把景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在读文章时如同是在欣赏画一样,从而唤起联想,产生共鸣。  怎样做才能写出景物画面感呢?  一、写出
【摘 要】及时拓展相关资料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环节。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该环节产生的教学效益大有差异。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秉持学生第一的观点,在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细节上多推敲揣摩,教学时让学生多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从而促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资料;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拓展相关资料,不但能
白族  白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为唐宋时期“白蛮”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国内白族人口1,861,895人。全国32个省市区均有白族人口分布,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地区。  白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白语”。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流传至今的史书《白古通记》就是用白文写成的。1958年,徐琳、赵衍荪等语文专家拟定了
松松问贝贝:“今天上午,你到哪儿去了?”贝贝说:“我和东东在少年宫津津有味地打乒乓球呢。”  松松说:“用错词啦,应该把‘津津有味’换成‘兴致勃勃’,因为‘兴致勃勃’是着重形容人的情绪好,兴趣高。”  贝贝问:“‘津津有味’不也很好吗?”  松松说:“‘津津有味’的意思着重在觉得很有趣味,常形容吃东西、听讲、读书等。”  “我明白了。一贝贝说,“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道最好,我吃得津津有味。爸爸故事讲得
【设计理念】  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文本之中蕴含着的“美”比比皆是,可是审美教育毕竟不是语文教学本体。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表达”。所以,从教学操作层面上看,“表达”是主体,“审美”是客体;“表达”是目标,“审美”是途径;“表达”是结果,“审美”是条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赏析、品读、感悟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完成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