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小学生怕上数学课,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此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原则;爱问;敢问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本,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学进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者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习”和 “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归根结底,问题式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打下扎实而丰富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从“要我学”的传统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问”
每个孩子在小学之前都是不同程度的“好奇宝宝”,最爱问“为什么”。随着孩子的年龄长大,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学生的“问”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在学生“爱问”的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身边大人的耐心、有效回应,有时可能会得到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的指责,没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鼓励。因此,学生为了避免难堪,索性保持沉默。学生“问”的意识的产生关键是学生要“放得开”,大胆地问、放心地问,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敢问”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课堂场景是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愉快的课堂场景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思维能力,培育他们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和意志。如,笔者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出示“197 69”,没有作任何的提示,也没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让他们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最简便,比比谁的简算方式多,谁的方式最简便,笔者也作为小组成员加入讨论的行列,与学生一起讨论。就这样与学生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创设愉快的课堂场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问”的意识更加强烈,于是学生提出了各种解法:190 69 7;100 69 97;197 60 9;200 69-3;197 70-l;200 70-3-1……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此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是基础。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尤其是极具个性的学生,或许他们独特的思维正是他们的出众才能,要善于发现和引导,适时鼓励。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会问”
不会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的“问”与教师的“答”不断重复与延伸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一些有趣味的学习点让学生激起学习的主动性,“会问”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一改常态,将教学课堂搬到了校园里的一角,这让学生无比地兴奋。然后,让学生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然后设计问题“大家看看校园都有什么?”“谁能最快说这些物体的名称?”“哪些会动的,哪些不会动?”“哪些不知道名字?”……趣味的问题,引领学生融入课堂中,笔者再与学生一起探讨,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思考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有意识地设计“校园外”的问题,“小朋友,你们能说出你家里有什么物体吗? 大家想一想,看看谁说得最快,最多,最准?”以强化学生思考主动性,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萌发,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结束。
三、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爱问”
巴甫洛夫强调:“思想是联想。”“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联想是一种扩展性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因此,联想与“问的意识”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要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对问题联想的习惯,对任何事情习惯展开联想,不断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爱问”的惯性思维。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善于联想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展开联想,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与众不同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后,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9 9 9 9 9 5=?很多学生得出结果:9×5 5。笔者就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哪个同学可以告诉我?”笔者让学生多动脑,慢慢地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最后进一步得出还可以用“10×5”的式子表示出来,然后再出示“1 4 2 3 5”,问学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最简便的算式应该怎样写?学生不再急于脱口而出,而深入展开联想,最后得出可以用“ 5 5 5”和“5×3”表示。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也是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的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增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意识,让学生“要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将数学与生活脱离,那么无论学生在课堂学得如何好,考试考得多高分,一离开课堂与学校,数学就变成无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强学生对于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课堂中“要问”,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笔者在教授《相似三角形》一课后,为了巩固学生的新知识,笔者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要爬上去量,有的则找出长竹竿来量,有的用长尺一步步量……等他们各种忙活后,笔者拿出了一把1米的木尺,从容不迫地竖在旗杆旁。阳光下,出现了旗杆和木尺的倒影,此時,笔者问学生:“大家不妨想一想,旗杆、木尺的长和影子的长有什么关系吗?”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各抒己见,说起了相似三角形应用的知识点,并通过测量、估算最终准确得出了旗杆的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这样就能使教材更加接近现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中学生缺乏“问”,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没有“问”的课堂就像一池死水,这样的教学有何意义?因此,教师要转变一些教学思想,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不问”的现象,支持学生的质疑思想,鼓励学生“想问、敢问、会问、要问”,并正确为他们解决疑惑。让学生知道,不懂就要问,不要不懂装懂,后患无穷。笔者认为,要想数学教学效果好、质量好,应该在课堂上遵循“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能真正激起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情境,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提出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问”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红.小议数学教学中问的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6(11).
[2]万方.强化问的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J].酒泉教育,2017(2).
[3]金大鑫.小议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