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罗江 6185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特点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28例ICU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28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为20.17%,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等;原因与侵入性操作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结论: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重症患者呼吸道、泌尿道的护理干预, 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7.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05-03
本文对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46例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降低和预防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8例均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 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45±2岁.脑出血11例,重度颅脑外伤18例,多发伤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呼吸衰竭5例,脑梗塞3例,其他2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
1.3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医护人员的各种记录及检验结果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2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46例,感染率20.1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50.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13.0%,。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内感染明显高于无侵入操作的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患者相关下呼吸道染占57.5% ,气管切开感染占30.4%。
3讨论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病种多,患者多为重度颅脑外伤、多发伤、大量脑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差、,加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等,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患者极易发生相应部位的感染。常发生于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源性、外科伤口及长期受压的皮肤等。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ICU医院内感染。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与文献报道相似[1]。与以下因素有关:1.侵入性操作:鼻胃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医务人员是否无菌技术操作,尤其是医务人员手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2]。2。患者因素:(1)年龄≥60岁;(2)慢性阻塞性肺病(FEV1<60%);(3)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4)意识不清;(5)有吸烟、酗酒不良嗜好者。3.误吸。4.环境因素:监护仪与医疗设备多,医护人员操作多,人员走动多,患者并发症多。病房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气不足,造成了人多菌株杂的环境。,吸痰过程发生飞沫四处播散。5.药物因素:(1)H2受体阻滞剂或止酸剂可导致胃液酸度下降,造成胃内细菌定植增加,胃内细菌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道,再经直接吸入引起肺部感染。(2)ICU应用的抗生素多为最新且杀伤力最大的,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杀灭了敏感的、非致病的口咽部正常细菌,从而失去了对致病菌的抑制,导制口咽部致病菌定植浓度增加。(3)免疫抑制药物、皮质激素可降低患者机体对外部侵袭的免疫力。各种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可抑制部分正常菌群生长,从而使某些真菌大量繁殖,形成菌群失调[3]。
3.1 对策: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都具有病情危重、侵入性检查治疗较多、免疫功能低下等特点,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极易合并获得性细菌感染。如感染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极易导致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虽然重症监护患者本身诸多因素所致高感染率是无法干预的,救治中所必须进行的侵袭性操作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针对感染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仍是控制和减少感染发生的最佳策略。
3.1.1 严格落实消毒与隔离制度。
3.1.1.1 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ICU建筑设计要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要分设工作人员、患者、污染物通道。条件许可时设单人隔离间,完善洗手设施。
3.1.1.2 环境的消毒:地面、墙体、门窗、柜、床,每日用含1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3次。地面有呕吐物、分泌物、血迹等污染应及时用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各室拖把和各类擦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定期进行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次,每次15-30 min。在冬、夏季均选择合适的时间通风换气,病室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每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至少2次。有条件最好安装空气净化器或层流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层流净化、自然通风和室内空气消毒(我院ICU已配置)。室内空气消毒在有患者的情况下采用空气消毒机每日2次,每次60 min。也可选用紫外线,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上,但要注意防护。如监护室内无患者,用乳酸、过氧乙酸熏蒸,密闭门窗30-120 min。床铺、床单、被服消毒后使用,每日更换1次,污染时及时更换,便器专人使用,每日用含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2次。环境卫生采用湿式打扫,定时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1.1.3 器械的消毒:外科常用器械、换药碗等使用完毕用含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用清水冲洗后灭菌备用。雾化吸入器的喷头、管道,盛雾化液的容器在使用前后用含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液浸泡30 min,用蒸馏水冲净。人工呼吸机的呼吸回路管道、配备双套,每日更换1次,更换下的管道用含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 min,蒸馏水冲净凉干备用。湿化器、湿化瓶每日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1次。上述用物每周消毒1次。
3.1.2 重症监护病房的人员管理: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限制人员的出入,严格更衣、换鞋制度。限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为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进行呼吸道处理、伤口换药等操作时,均应戴一次性手套或采用不接触的操作方法。外来人员应更衣、更鞋、戴好帽子后方能进入ICU。强化洗手意识,每月重点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保证洗手效果对预防医院感染关系重大[4],并要求每监护床旁配备一瓶快速手消毒剂,以增加洗手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洗手最易取得院内感染预防的良好效果,进行操作前后肥皂或快速手消剂(如健之素、洛本清等)洗手1次。为患者进行伤口及导管护理时严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时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遵守引流管、各种导管的操作规程,预防污染。
3.2护理干预:
3.2.1 呼吸道的管理:
3.2.1.1 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管理:正常时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或清除呼吸道物的功能,建立人工气道以后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糜烂,清除异物能力降低,导致细菌感染。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持续湿化者24小时湿化液量应在300-400 ml为宜,湿化液的温度保持在33-36℃,湿化液用灭菌注射用水。
3.2.1.2 吸痰的管理:加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环节管理,尤其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护理;应做到用具每人一套,必要时随时更换;吸痰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吸痰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吸痰管不可重复使用。吸痰的负压成人为150-200 mmHg。吸痰时由浅到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入气管深部引起感染。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3.2.2 控制和预防感染:应监测痰培养结果,根据药敏实验早期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控制和预防感染的关键。
3.2.3 鼻胃管的护理:重症监护室患者大多数不能正常进食而留置胃管,若护理不当将导致胃液的反流、误吸,导致感染常在气管切开后72 h内发生。可选用细鼻胃管,减少留置时间,可减少污染概率;给危重病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提高其免疫力,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促进危重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细菌的定植;用硫糖铝代替H2受体阻断剂或其他抗酸药,不阻断胃酸分泌,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和细菌在胃内定植,并可减少肺炎的发病率。(1)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1~3天,尤其是意识障碍较浅的患者,应尽量不选择鼻饲,而选择静脉营养,避免气管切开术后初期吸痰的频繁刺激造成的呛咳或呕吐导致鼻饲后的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2)鼻饲采取少量多次分顿喂食,在鼻饲前彻底吸痰,鼻饲后1 h内尽量不吸痰,1~2 h内患者采取头胸部抬高30-50度的体位,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3)鼻饲前常规抽取胃液,除了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以外,也可判断是否胃潴留。如胃潴留应暂停鼻饲或按半量进行鼻饲,必要时给予助消化药。(4)鼻饲时观察痰液的性状及量的变化。
3.2.4 加强口腔护理:护士应每天对患者行2-3次口腔护理以减少细菌数,防止细菌向下移行发生感染。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做口腔护理时,要在气囊充气情况下进行。对长时间住院患者,应对口腔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口腔局部用药。
3.2.5 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尿管,损害了其正常防御功能,若管道留置时间过长,加之其消毒,灭菌方面的疏忽,极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5]. 应减少留置时间,定期更换尿管,可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
3.2.6 呼吸机管路及吸氧相关器具的管理:研究表明离患者越近,呼吸机气路管道污染率越高。呼出管道污染率高于吸入管道;管道细菌培养显示污染菌浓度随换管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呼吸机管道污染率与使用时间成正比。因此,护士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冷凝水收集瓶应放置管路最低位置,及时倒去管路中的冷凝水。雾化器及呼吸机湿化罐内的无菌蒸馏水每24小时换1次。呼吸机管道现主张每人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和吸氧管道,吸氧面罩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吸氧用湿化液要一人一换,24小时更换1次,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清洗消毒管理,定时对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进行细菌监测;
3.2.7 其他:如留置的微创术后头部引流管,可采用75%乙醇液间断滴头部敷料[6],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为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除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外,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
3.2.8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病程长,对治疗失去信心,势必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我们应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ICU特殊的治疗环境,收治病人的特殊性等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用的特殊诊疗操作,
3.3 加强培训、完善监测及考核制度:
3.3.1 培训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尤其是ICU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3.3.2 健全细菌学监测制度ICU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手、浸泡物品进行细菌培养1次。紫外线灯管用75%酒精擦拭每周1次,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1次,每日测试各种消毒液配制浓度1次(化学方法)。以上工作由专人负责并作好记录(备查)。
3.3.3 考核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对ICU消毒与隔离工作、无菌技术操作、各种检测记录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与诸多因素有关。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和对策进行干预,缩短ICU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交叉感染,可提高治愈率有效降低感染率,控制和减少ICU的医院感染,从而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敏,洪艳华.重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14-915
[2] 刘雪燕,徐勇,文舜康,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31-32
[3] 代永静,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239-240
[4] 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6-957
[5] 王大芬。重症监护病人医院感染因素及其预防.西部医学2009年4月第21卷第4期Med J West China,April 2009,Vol.21,No.4679-680
[6] 麦国钊,黄嘉正,冯文聪,等. ICU危重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07,5(9):16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特点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28例ICU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28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为20.17%,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等;原因与侵入性操作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结论: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重症患者呼吸道、泌尿道的护理干预, 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7.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05-03
本文对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46例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降低和预防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8例均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 年龄13~76岁。平均年龄45±2岁.脑出血11例,重度颅脑外伤18例,多发伤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呼吸衰竭5例,脑梗塞3例,其他2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
1.3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医护人员的各种记录及检验结果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2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46例,感染率20.1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50.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13.0%,。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内感染明显高于无侵入操作的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患者相关下呼吸道染占57.5% ,气管切开感染占30.4%。
3讨论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病种多,患者多为重度颅脑外伤、多发伤、大量脑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差、,加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等,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患者极易发生相应部位的感染。常发生于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源性、外科伤口及长期受压的皮肤等。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ICU医院内感染。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与文献报道相似[1]。与以下因素有关:1.侵入性操作:鼻胃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医务人员是否无菌技术操作,尤其是医务人员手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2]。2。患者因素:(1)年龄≥60岁;(2)慢性阻塞性肺病(FEV1<60%);(3)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4)意识不清;(5)有吸烟、酗酒不良嗜好者。3.误吸。4.环境因素:监护仪与医疗设备多,医护人员操作多,人员走动多,患者并发症多。病房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气不足,造成了人多菌株杂的环境。,吸痰过程发生飞沫四处播散。5.药物因素:(1)H2受体阻滞剂或止酸剂可导致胃液酸度下降,造成胃内细菌定植增加,胃内细菌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道,再经直接吸入引起肺部感染。(2)ICU应用的抗生素多为最新且杀伤力最大的,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杀灭了敏感的、非致病的口咽部正常细菌,从而失去了对致病菌的抑制,导制口咽部致病菌定植浓度增加。(3)免疫抑制药物、皮质激素可降低患者机体对外部侵袭的免疫力。各种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可抑制部分正常菌群生长,从而使某些真菌大量繁殖,形成菌群失调[3]。
3.1 对策: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都具有病情危重、侵入性检查治疗较多、免疫功能低下等特点,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极易合并获得性细菌感染。如感染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极易导致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虽然重症监护患者本身诸多因素所致高感染率是无法干预的,救治中所必须进行的侵袭性操作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针对感染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仍是控制和减少感染发生的最佳策略。
3.1.1 严格落实消毒与隔离制度。
3.1.1.1 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ICU建筑设计要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要分设工作人员、患者、污染物通道。条件许可时设单人隔离间,完善洗手设施。
3.1.1.2 环境的消毒:地面、墙体、门窗、柜、床,每日用含1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3次。地面有呕吐物、分泌物、血迹等污染应及时用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各室拖把和各类擦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定期进行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次,每次15-30 min。在冬、夏季均选择合适的时间通风换气,病室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每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至少2次。有条件最好安装空气净化器或层流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层流净化、自然通风和室内空气消毒(我院ICU已配置)。室内空气消毒在有患者的情况下采用空气消毒机每日2次,每次60 min。也可选用紫外线,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上,但要注意防护。如监护室内无患者,用乳酸、过氧乙酸熏蒸,密闭门窗30-120 min。床铺、床单、被服消毒后使用,每日更换1次,污染时及时更换,便器专人使用,每日用含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2次。环境卫生采用湿式打扫,定时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1.1.3 器械的消毒:外科常用器械、换药碗等使用完毕用含2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用清水冲洗后灭菌备用。雾化吸入器的喷头、管道,盛雾化液的容器在使用前后用含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液浸泡30 min,用蒸馏水冲净。人工呼吸机的呼吸回路管道、配备双套,每日更换1次,更换下的管道用含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 min,蒸馏水冲净凉干备用。湿化器、湿化瓶每日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1次。上述用物每周消毒1次。
3.1.2 重症监护病房的人员管理: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限制人员的出入,严格更衣、换鞋制度。限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为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在进行呼吸道处理、伤口换药等操作时,均应戴一次性手套或采用不接触的操作方法。外来人员应更衣、更鞋、戴好帽子后方能进入ICU。强化洗手意识,每月重点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保证洗手效果对预防医院感染关系重大[4],并要求每监护床旁配备一瓶快速手消毒剂,以增加洗手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洗手最易取得院内感染预防的良好效果,进行操作前后肥皂或快速手消剂(如健之素、洛本清等)洗手1次。为患者进行伤口及导管护理时严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时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遵守引流管、各种导管的操作规程,预防污染。
3.2护理干预:
3.2.1 呼吸道的管理:
3.2.1.1 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管理:正常时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或清除呼吸道物的功能,建立人工气道以后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糜烂,清除异物能力降低,导致细菌感染。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持续湿化者24小时湿化液量应在300-400 ml为宜,湿化液的温度保持在33-36℃,湿化液用灭菌注射用水。
3.2.1.2 吸痰的管理:加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环节管理,尤其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护理;应做到用具每人一套,必要时随时更换;吸痰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吸痰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吸痰管不可重复使用。吸痰的负压成人为150-200 mmHg。吸痰时由浅到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入气管深部引起感染。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3.2.2 控制和预防感染:应监测痰培养结果,根据药敏实验早期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控制和预防感染的关键。
3.2.3 鼻胃管的护理:重症监护室患者大多数不能正常进食而留置胃管,若护理不当将导致胃液的反流、误吸,导致感染常在气管切开后72 h内发生。可选用细鼻胃管,减少留置时间,可减少污染概率;给危重病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提高其免疫力,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促进危重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细菌的定植;用硫糖铝代替H2受体阻断剂或其他抗酸药,不阻断胃酸分泌,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和细菌在胃内定植,并可减少肺炎的发病率。(1)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1~3天,尤其是意识障碍较浅的患者,应尽量不选择鼻饲,而选择静脉营养,避免气管切开术后初期吸痰的频繁刺激造成的呛咳或呕吐导致鼻饲后的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2)鼻饲采取少量多次分顿喂食,在鼻饲前彻底吸痰,鼻饲后1 h内尽量不吸痰,1~2 h内患者采取头胸部抬高30-50度的体位,可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3)鼻饲前常规抽取胃液,除了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以外,也可判断是否胃潴留。如胃潴留应暂停鼻饲或按半量进行鼻饲,必要时给予助消化药。(4)鼻饲时观察痰液的性状及量的变化。
3.2.4 加强口腔护理:护士应每天对患者行2-3次口腔护理以减少细菌数,防止细菌向下移行发生感染。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做口腔护理时,要在气囊充气情况下进行。对长时间住院患者,应对口腔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口腔局部用药。
3.2.5 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尿管,损害了其正常防御功能,若管道留置时间过长,加之其消毒,灭菌方面的疏忽,极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5]. 应减少留置时间,定期更换尿管,可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
3.2.6 呼吸机管路及吸氧相关器具的管理:研究表明离患者越近,呼吸机气路管道污染率越高。呼出管道污染率高于吸入管道;管道细菌培养显示污染菌浓度随换管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呼吸机管道污染率与使用时间成正比。因此,护士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冷凝水收集瓶应放置管路最低位置,及时倒去管路中的冷凝水。雾化器及呼吸机湿化罐内的无菌蒸馏水每24小时换1次。呼吸机管道现主张每人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和吸氧管道,吸氧面罩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吸氧用湿化液要一人一换,24小时更换1次,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清洗消毒管理,定时对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进行细菌监测;
3.2.7 其他:如留置的微创术后头部引流管,可采用75%乙醇液间断滴头部敷料[6],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为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除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外,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
3.2.8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病程长,对治疗失去信心,势必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我们应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ICU特殊的治疗环境,收治病人的特殊性等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用的特殊诊疗操作,
3.3 加强培训、完善监测及考核制度:
3.3.1 培训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尤其是ICU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3.3.2 健全细菌学监测制度ICU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手、浸泡物品进行细菌培养1次。紫外线灯管用75%酒精擦拭每周1次,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1次,每日测试各种消毒液配制浓度1次(化学方法)。以上工作由专人负责并作好记录(备查)。
3.3.3 考核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对ICU消毒与隔离工作、无菌技术操作、各种检测记录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与诸多因素有关。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和对策进行干预,缩短ICU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交叉感染,可提高治愈率有效降低感染率,控制和减少ICU的医院感染,从而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敏,洪艳华.重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14-915
[2] 刘雪燕,徐勇,文舜康,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31-32
[3] 代永静,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239-240
[4] 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6-957
[5] 王大芬。重症监护病人医院感染因素及其预防.西部医学2009年4月第21卷第4期Med J West China,April 2009,Vol.21,No.4679-680
[6] 麦国钊,黄嘉正,冯文聪,等. ICU危重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07,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