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困生”,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解释,一是绝对的学习困难,即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他所能提供的能力不能达到外界所定的标准和规定,该类学生往往有智力障碍。二是相对的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落后于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本文所讲的学困生是后者,即学习成绩没能反映其能力所提供的潜能,而表现智力正常或较高,但学业成绩低下或一般。
造成学困生“困”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缺少爱的呵护,即因学生上课难以赢得老师的关爱,在同学中觉得低人一等,在家中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②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③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④学习方法不当。⑤家庭教育配合不协调等。针对上述成因,该如何转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
一、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爱。老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他们,和他们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作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通能理达。学困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之后,才能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对教师产生感情,才会乐意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只要有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喜欢听老师所讲的课了,自然地就会产生学习兴趣,转“困”学为“乐”学,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二、善于鼓励,唤起信心,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福斯特说过,有自信的人,等于成功了一半。可见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教师要特别注意事事处处培养学困生成功者的心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坚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如课堂提问,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后,对学困生要投去充满信任的目光,送去温和亲切的笑脸,使他们感到暖融融的,从而信心倍增,大胆回答问题。回答时允许他们出错,不批评,不轻易换人。有时学生站起来紧张,不开口,教师要亲切地鼓励道:“不用怕,再仔细想一想,慢慢说,你一定能回答出来!”有时他们答得吞吞吐吐,不是很完整,就要示意全班同学认真耐心地倾听完,还要真诚地赞美道:“你能坚持说完,并且不慌不忙,进步好大,真了不起!”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为他喝彩。有时实在回答不出来,就要把问题分解,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回答完整,让他们感到“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对成功充满信心,充满积极性。
三、抓闪光点,矫正心灵,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教育家魏书生,曾这样告诫我们,学困生要承受比优等生更多的挫折和打击,但他们仍然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已经是多么的了不得!教师没有理由放弃他们。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付出行动,学困生会越来越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好学,善学,由后进变先进。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师应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学生就会回报给你一份意外和惊喜。
我班就有这样一则实例:彭江(化名)我班一位学困生,个儿壮,力气大,总给班级添乱,上课不听讲,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班上倒数,下课疯赶打闹,还偷拿他人东西,他成了我工作中的老大难,真叫人头痛。但在一次拔河比赛中,他表现惊人,使班级获得了胜利。我立即对他进行表扬,在跳远比赛中他又获得了同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后,我让他负责起班上的体育工作,只要是体育课,他就要组织同学们站队,按老师要求组织大家活动,他成了“孩子王”,自己感到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每天都在悄悄变化着,上课时目光不在游移不定,能做作业了,上课还能大胆地说话了——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就得注意发现“闪光点”、“以一当十”、“以小论大”、“以此论彼”。这样也能更深刻,更强烈地引起学困生心灵的震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家校沟通,形成合力,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进取心。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一次在学校捐款中,我发现班里的学困生邱华(化名)同学在捐款中很涌跃,用他的压岁钱捐了20元,其他同学只捐了一两元,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少先大队部又在学校的广播里表扬他。后来他对学习用功了,并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要抓住学困生的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并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打开学困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造成学困生“困”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缺少爱的呵护,即因学生上课难以赢得老师的关爱,在同学中觉得低人一等,在家中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②缺乏动力和激情,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少。③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④学习方法不当。⑤家庭教育配合不协调等。针对上述成因,该如何转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
一、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爱。老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他们,和他们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作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通能理达。学困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之后,才能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对教师产生感情,才会乐意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只要有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喜欢听老师所讲的课了,自然地就会产生学习兴趣,转“困”学为“乐”学,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二、善于鼓励,唤起信心,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福斯特说过,有自信的人,等于成功了一半。可见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教师要特别注意事事处处培养学困生成功者的心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坚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如课堂提问,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后,对学困生要投去充满信任的目光,送去温和亲切的笑脸,使他们感到暖融融的,从而信心倍增,大胆回答问题。回答时允许他们出错,不批评,不轻易换人。有时学生站起来紧张,不开口,教师要亲切地鼓励道:“不用怕,再仔细想一想,慢慢说,你一定能回答出来!”有时他们答得吞吞吐吐,不是很完整,就要示意全班同学认真耐心地倾听完,还要真诚地赞美道:“你能坚持说完,并且不慌不忙,进步好大,真了不起!”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为他喝彩。有时实在回答不出来,就要把问题分解,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回答完整,让他们感到“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对成功充满信心,充满积极性。
三、抓闪光点,矫正心灵,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教育家魏书生,曾这样告诫我们,学困生要承受比优等生更多的挫折和打击,但他们仍然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已经是多么的了不得!教师没有理由放弃他们。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付出行动,学困生会越来越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好学,善学,由后进变先进。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师应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学生就会回报给你一份意外和惊喜。
我班就有这样一则实例:彭江(化名)我班一位学困生,个儿壮,力气大,总给班级添乱,上课不听讲,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班上倒数,下课疯赶打闹,还偷拿他人东西,他成了我工作中的老大难,真叫人头痛。但在一次拔河比赛中,他表现惊人,使班级获得了胜利。我立即对他进行表扬,在跳远比赛中他又获得了同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后,我让他负责起班上的体育工作,只要是体育课,他就要组织同学们站队,按老师要求组织大家活动,他成了“孩子王”,自己感到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每天都在悄悄变化着,上课时目光不在游移不定,能做作业了,上课还能大胆地说话了——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就得注意发现“闪光点”、“以一当十”、“以小论大”、“以此论彼”。这样也能更深刻,更强烈地引起学困生心灵的震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家校沟通,形成合力,让学困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进取心。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一次在学校捐款中,我发现班里的学困生邱华(化名)同学在捐款中很涌跃,用他的压岁钱捐了20元,其他同学只捐了一两元,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少先大队部又在学校的广播里表扬他。后来他对学习用功了,并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要抓住学困生的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并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打开学困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