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发展共同体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在学习、在实践、在研究和在创新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确立共同愿景、前瞻系统规划和持续不断学习是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路径。真正实现共智、共享、共生、共育则是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共同体;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B-0032-05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下,追求高质量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追求。高质量教育首先在于育人的高质量,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南京市宁海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诚聘良师、良师兴国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宁海人守正创新,结合校情,确立了“良师强校”的建设目标,以“发展共同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一、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解读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专业意识淡漠,职业倦怠感增强。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完善。不少教师固守原有经验,教学处于机械重复状态。三是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级培训次数较多,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一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仍有不少困惑。
如何走出上述困境?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可以通过组建发展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所理解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在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是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变化的最好办法。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这种学习应是“在场”的学习,即正在进行的真学习,而不是应景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还是“可持续”的终身学习,共同体成员将学习当作一种存在方式,融入自身生活。这种学习更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前沿理论,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活动观。
二是在实践。教师应是一个实践者,共同体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教师团体,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是共同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共同体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行动自觉。
三是在研究。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共同体成员发挥专业价值,用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实际困难。这种研究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的“密切合作”。
四是在创新。共同体成员在实践中,通过学习、研究,思想碰撞,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完善传统的教的方式,转变原有的学的方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育人价值,从而真正享受美的专业生活。
基于上述理解,筆者认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个体主义”向“群体主义”转变。在发展共同体引领下,共同体成员之间打破孤立, 教师走出封闭的“个体主义”, 实现行动上的转向,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体,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专业资源,进而形成协同共享、知识创生的教师行为文化。
二是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能自主参与并承担共同体的任务,进而实现身份重塑。有了自主性,创造性才有可能。这种创造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共同体成员已具有的反思性实践知识,另一个是共同体成员相互提供的丰富资源。
三是从“学习组织”向“生活团队”转变。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专长,他们不仅是相识的同事, 更是友好的伙伴。他们彼此信任, 密切合作, 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场域转换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传统的个人学习行为转变为共同体内的日常生活行为,使一群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是追求专业学习发展的组织,更是一个开放多元、具有道德意义的共同的教育生活团队。
四是从“学校主导”向“共同主导”转变。发展共同体的运行充分体现“教师赋权”理念, 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在结构重构上,将“制度化信任”与“人格化信任”相结合,有效整合共同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而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提高共同体运行效能。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不仅涉及教师角色意识、教育生活的变化,还涉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则、专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改变,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传统到现代、从个体到群体的全方位重塑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实践
(一)共同愿景:共同体的精神召唤
共同愿景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和对未来共同的期待和假设。它能促使全体成员持续发挥创造潜能,能使成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保持团队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凝聚力。共同愿景是团队的精神内核,具有凝心聚力的感召作用。
教师发展共同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的共同愿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首先要立大德,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既要有本领又要有担当,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公民。为此,学校党委和教师发展中心围绕师德师风及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教师节主题系列化
教师节主题形成系列,将尊师重教和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共同体成员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此外,我们还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教职工例会、党员读书学习等节日活动,党员教师示范岗、巾帼英雄模范岗等形式,在全体教师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2.“我是党课主讲人”系列活动
学校党委通过江苏省党建品牌项目——我是党课主讲人,定期选拔共同体党员同志上党课,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宁海好教师故事,矢志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内化为每一位宁海人的文化自觉。
3.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远,他的才力发挥得越充分,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学校按照职称、荣誉称号、专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引导共同体成员做好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投入教育激情,为之不懈努力;共同体领衔人确定好团队发展规划,形成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愿景。其中,我们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将青年教师编入相应的发展共同体,着重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两方面加强引导,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二)系统规划:共同体的发展基石
1.“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
“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五育并举,以美统领”的学科育人深度探索。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科学与人文视域下的学科性与融通性实践研究”,将科学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宁海人文教育的原有基础结合,引入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该项目成员覆盖所有学科骨干成员,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做出前瞻性规划。
2.构建“一核两线三体四翼”专业发展体系
学校努力开拓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构建“一核两线三体四翼”立体、多元、跨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一核”即立德树人,强调师德之美。“两线”即教学和德育并行,意在强调德育和教学融合发展。“三体”即构建三类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一是青蓝学习实践共同体,主要由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结对构成,立足教学实践,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学习共进。二是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工作10年左右的青年教师为主体,本着分享、研究、反思的原则,在专业培训、课堂观察和课题申报上着力,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名师专业引领共同体,针对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的现象,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发挥名师在专业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四翼”主要指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渠道。即紧紧围绕课堂观察、课题研究、课标内化和课程领导四个方面发展教师,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梯级发展,系列考核
在激励三类共同体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推进教师专业的梯级发展,体现教师团队建设的针对性、动态性和梯级性,体现教师个体和团队梯级培养方式的一体化和多元化,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协调发展。为细化落实梯级发展,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努力使考核系列化。如对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考核,主要从基本功考核(粉笔字、演讲和上课,附加智学网使用)、解题大赛、项目研究等方面形成常态化考核。
其中,我们将项目研究作为青年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有效抓手,通过项目研究让共生、共建、共享、共进落到实处。近三年青蓝工程中师徒研究的项目共15个,涉及学校发展方向、教育艺术、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从汇报的成果来看,各项目研究视野开阔,有的研究为学校大课程设置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如有关大运河的“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将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打通,为学科间的融合与融通打开了一扇窗。很多研究具有普适性,如语文学科“培优”的长效性问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管理艺术等,既有新意也很有可操作性。其他如变异理论、板块理论的迁移运用,对实际教学同样富有指导性。
(三)持续学习:共同体的活力源泉
首先,初步形成混合式研训模式。“必修 选修、线上 线下、通识 主题”等研训学习走向常态化、校本化。教师发展共同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及时抓住优质资源的学习机会,如第七届教育创新年会,主会场远在重庆,共同体根据年会内容,下载优质课程,引导成员参与网上学习。有的共同体创新活动方式,组织线上活动。如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吴锐老师组织的“首期宁海青年论坛”,就是结合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邀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地与教师交流互动,受到青年教师的好评。
其次,借助课题研究专项学习。教师发展共同体课题量多面广,近20个课题几乎覆盖所有学科。在课题引领下,成员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明确专一,研究思路清晰,协同前进,共同成长。有了课题的引领,成员们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聚焦学科育人,探寻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突出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内容丰富,层次较高。
此外,充分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引导共同体成员参加相关活动。名师工作室活动内容高端,涉猎广泛,形式多样,能促进共同体快速成长。如陈红名师工作室,创新性地开展跨越学段的贯通式教研、跨越学科的融通式教学和跨越学校的馆校合作学习,并形成特色,很好地促进了成员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思考
(一)共智:提供丰富资源
共同体中有教师成长所需要的丰富资源。教师发展共同体中每位成员都形成了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使是执教同一学科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也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说, 共同体中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
(二)共生:提供成长平台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是个人实践知识。这种实践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体验中形成的。共同体作为一种自愿性、联结性、发展性和引领性的群体组织, 能够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一种情境平台, 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互动机会。每一位成员可以在互动中结合自身的经验、感受、思想, 积累属于个人的实践知识。
(三)共育:助力学科育人
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育人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育人。这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而在共同体中,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可以通过接触、交流和互动,分享各自想法和观点。尤其是新教师, 通过参与共同体活动, 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科育人提供更多的借鉴。
(四)共享:推动教师反思
教师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个对话共同体。在对话中, 由于每位教师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 对话可以使教师以更多元的视角审视问题, 多种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观点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对话交流使教师克服思维中的盲点, 矫正潜意识中难以察觉的偏见, 不断突破既有的教学行为, 在持续的自我反思中实现专业的发展。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给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当然,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其组建的各类共同体应该“具有为每一个学校成员共享的公正原则;每一个学校成员都能在一种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开展良好有序的公共活动,既追求符合公正原则的共同善,也追求符合公正原则和不损害共同善的个人的善,从而学会过一种以公正为根本原则的民主、平等的公共生活”[1]。可以说,公正是社会的制度美德。
在公正的基础上,共同体成员还要确立个人的美德——关爱。因为学校的发展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共同体,而爱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共同体就是爱的共同体。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每一种共同体中,都有某种公正,也有某种友爱。至少是,同船的旅伴、同伍的士兵,以及其他屬于某种共同体的成员,都以朋友相称。”[2]教育是生命间爱的涌动,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是教育的必备要素,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重要因素。因此,师师交往、师生交往、生生交往都要超越公正视野下的利益计较,更多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同学之间的友爱来处理公共生活关系,使学校成为温暖的爱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余维武.爱抑或公正——论班级共同体经营的两种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28.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5.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中学语文教师课程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实践研究”(J-b/2016/24)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刘宏业,南京市宁海中学(江苏南京,210024)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共同体;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B-0032-05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下,追求高质量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追求。高质量教育首先在于育人的高质量,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南京市宁海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诚聘良师、良师兴国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宁海人守正创新,结合校情,确立了“良师强校”的建设目标,以“发展共同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一、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解读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专业意识淡漠,职业倦怠感增强。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完善。不少教师固守原有经验,教学处于机械重复状态。三是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级培训次数较多,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一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仍有不少困惑。
如何走出上述困境?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可以通过组建发展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所理解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在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是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变化的最好办法。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这种学习应是“在场”的学习,即正在进行的真学习,而不是应景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还是“可持续”的终身学习,共同体成员将学习当作一种存在方式,融入自身生活。这种学习更是“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前沿理论,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活动观。
二是在实践。教师应是一个实践者,共同体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教师团体,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是共同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共同体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行动自觉。
三是在研究。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共同体成员发挥专业价值,用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实际困难。这种研究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的“密切合作”。
四是在创新。共同体成员在实践中,通过学习、研究,思想碰撞,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完善传统的教的方式,转变原有的学的方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育人价值,从而真正享受美的专业生活。
基于上述理解,筆者认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个体主义”向“群体主义”转变。在发展共同体引领下,共同体成员之间打破孤立, 教师走出封闭的“个体主义”, 实现行动上的转向,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体,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专业资源,进而形成协同共享、知识创生的教师行为文化。
二是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能自主参与并承担共同体的任务,进而实现身份重塑。有了自主性,创造性才有可能。这种创造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共同体成员已具有的反思性实践知识,另一个是共同体成员相互提供的丰富资源。
三是从“学习组织”向“生活团队”转变。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专长,他们不仅是相识的同事, 更是友好的伙伴。他们彼此信任, 密切合作, 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场域转换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传统的个人学习行为转变为共同体内的日常生活行为,使一群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是追求专业学习发展的组织,更是一个开放多元、具有道德意义的共同的教育生活团队。
四是从“学校主导”向“共同主导”转变。发展共同体的运行充分体现“教师赋权”理念, 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在结构重构上,将“制度化信任”与“人格化信任”相结合,有效整合共同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而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提高共同体运行效能。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不仅涉及教师角色意识、教育生活的变化,还涉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则、专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改变,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传统到现代、从个体到群体的全方位重塑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实践
(一)共同愿景:共同体的精神召唤
共同愿景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和对未来共同的期待和假设。它能促使全体成员持续发挥创造潜能,能使成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保持团队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凝聚力。共同愿景是团队的精神内核,具有凝心聚力的感召作用。
教师发展共同体把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的共同愿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首先要立大德,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既要有本领又要有担当,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公民。为此,学校党委和教师发展中心围绕师德师风及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教师节主题系列化
教师节主题形成系列,将尊师重教和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共同体成员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此外,我们还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教职工例会、党员读书学习等节日活动,党员教师示范岗、巾帼英雄模范岗等形式,在全体教师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2.“我是党课主讲人”系列活动
学校党委通过江苏省党建品牌项目——我是党课主讲人,定期选拔共同体党员同志上党课,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宁海好教师故事,矢志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内化为每一位宁海人的文化自觉。
3.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远,他的才力发挥得越充分,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学校按照职称、荣誉称号、专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引导共同体成员做好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投入教育激情,为之不懈努力;共同体领衔人确定好团队发展规划,形成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愿景。其中,我们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将青年教师编入相应的发展共同体,着重在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两方面加强引导,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个人业务能力。
(二)系统规划:共同体的发展基石
1.“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
“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五育并举,以美统领”的学科育人深度探索。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科学与人文视域下的学科性与融通性实践研究”,将科学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宁海人文教育的原有基础结合,引入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该项目成员覆盖所有学科骨干成员,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做出前瞻性规划。
2.构建“一核两线三体四翼”专业发展体系
学校努力开拓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构建“一核两线三体四翼”立体、多元、跨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一核”即立德树人,强调师德之美。“两线”即教学和德育并行,意在强调德育和教学融合发展。“三体”即构建三类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一是青蓝学习实践共同体,主要由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结对构成,立足教学实践,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学习共进。二是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工作10年左右的青年教师为主体,本着分享、研究、反思的原则,在专业培训、课堂观察和课题申报上着力,激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名师专业引领共同体,针对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的现象,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引领作用,真正发挥名师在专业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四翼”主要指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渠道。即紧紧围绕课堂观察、课题研究、课标内化和课程领导四个方面发展教师,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梯级发展,系列考核
在激励三类共同体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推进教师专业的梯级发展,体现教师团队建设的针对性、动态性和梯级性,体现教师个体和团队梯级培养方式的一体化和多元化,实现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协调发展。为细化落实梯级发展,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努力使考核系列化。如对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考核,主要从基本功考核(粉笔字、演讲和上课,附加智学网使用)、解题大赛、项目研究等方面形成常态化考核。
其中,我们将项目研究作为青年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有效抓手,通过项目研究让共生、共建、共享、共进落到实处。近三年青蓝工程中师徒研究的项目共15个,涉及学校发展方向、教育艺术、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从汇报的成果来看,各项目研究视野开阔,有的研究为学校大课程设置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如有关大运河的“馆校合作校本课程”,将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打通,为学科间的融合与融通打开了一扇窗。很多研究具有普适性,如语文学科“培优”的长效性问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管理艺术等,既有新意也很有可操作性。其他如变异理论、板块理论的迁移运用,对实际教学同样富有指导性。
(三)持续学习:共同体的活力源泉
首先,初步形成混合式研训模式。“必修 选修、线上 线下、通识 主题”等研训学习走向常态化、校本化。教师发展共同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及时抓住优质资源的学习机会,如第七届教育创新年会,主会场远在重庆,共同体根据年会内容,下载优质课程,引导成员参与网上学习。有的共同体创新活动方式,组织线上活动。如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领衔人吴锐老师组织的“首期宁海青年论坛”,就是结合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邀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地与教师交流互动,受到青年教师的好评。
其次,借助课题研究专项学习。教师发展共同体课题量多面广,近20个课题几乎覆盖所有学科。在课题引领下,成员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明确专一,研究思路清晰,协同前进,共同成长。有了课题的引领,成员们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聚焦学科育人,探寻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突出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提升,内容丰富,层次较高。
此外,充分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引导共同体成员参加相关活动。名师工作室活动内容高端,涉猎广泛,形式多样,能促进共同体快速成长。如陈红名师工作室,创新性地开展跨越学段的贯通式教研、跨越学科的融通式教学和跨越学校的馆校合作学习,并形成特色,很好地促进了成员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宁海思考
(一)共智:提供丰富资源
共同体中有教师成长所需要的丰富资源。教师发展共同体中每位成员都形成了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使是执教同一学科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也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说, 共同体中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
(二)共生:提供成长平台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是个人实践知识。这种实践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体验中形成的。共同体作为一种自愿性、联结性、发展性和引领性的群体组织, 能够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一种情境平台, 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互动机会。每一位成员可以在互动中结合自身的经验、感受、思想, 积累属于个人的实践知识。
(三)共育:助力学科育人
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育人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育人。这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而在共同体中,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可以通过接触、交流和互动,分享各自想法和观点。尤其是新教师, 通过参与共同体活动, 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科育人提供更多的借鉴。
(四)共享:推动教师反思
教师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个对话共同体。在对话中, 由于每位教师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 对话可以使教师以更多元的视角审视问题, 多种观点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观点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对话交流使教师克服思维中的盲点, 矫正潜意识中难以察觉的偏见, 不断突破既有的教学行为, 在持续的自我反思中实现专业的发展。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设,给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当然,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其组建的各类共同体应该“具有为每一个学校成员共享的公正原则;每一个学校成员都能在一种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开展良好有序的公共活动,既追求符合公正原则的共同善,也追求符合公正原则和不损害共同善的个人的善,从而学会过一种以公正为根本原则的民主、平等的公共生活”[1]。可以说,公正是社会的制度美德。
在公正的基础上,共同体成员还要确立个人的美德——关爱。因为学校的发展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共同体,而爱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共同体就是爱的共同体。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每一种共同体中,都有某种公正,也有某种友爱。至少是,同船的旅伴、同伍的士兵,以及其他屬于某种共同体的成员,都以朋友相称。”[2]教育是生命间爱的涌动,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是教育的必备要素,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重要因素。因此,师师交往、师生交往、生生交往都要超越公正视野下的利益计较,更多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同学之间的友爱来处理公共生活关系,使学校成为温暖的爱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余维武.爱抑或公正——论班级共同体经营的两种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28.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5.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中学语文教师课程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实践研究”(J-b/2016/24)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刘宏业,南京市宁海中学(江苏南京,210024)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