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而自主探索主要是指学习个体对某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深入探讨。基于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着重抓住“活”与“动”这两个字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
一、突出一個“活”字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促使学生喜欢自主探索,乐于自主探索。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解答: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的和是多少?学生经过简章计算后轻松得到答案是1。接着追问:如果分母是8,那和又是多少?很快又有人回答是2。我趁势加大难度:分母是19的最简真分数的和又是多少?当大部分学生讨论时,一位学生果断举手回答是9。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他算得那么快?该生说:“我先将同分母的最简真分数的分子找出来。因为19是质数,所有以它作分母的最简分数是18个,接着我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与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的和正好等于分母19。因此,首尾两个分数的和为l。同样第二个分数和例数第二个分数的和也是1……18除以2等于9。”我进一步假设如果某个同分母的最简真分数有x个,那么这些最简真分数的和应该是X/2。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半信半疑地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南昌产生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2、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进来。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第一流背景越贴近,学生构建新生知识的思维就越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题后,我利用本班的实际情况,出了一道题:五年终一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因为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提出的总是有:(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3)女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4)男生人数比妇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我趁热打铁:你会解答这些总是吗?学生顺利地解答了前三个问题,而后二个总是为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一个“动”字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许多感官司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结论性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数学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志技能,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实现眼、口、手、脑的“全频道”的接受和“多功能”的协调。
1、体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体验学习既需要手与眼协调,又需要手与脑的配合。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有些困难,只有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图意,提出教学过程,并列出算式。接着教师问:“33-8等于几?”让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如下的算法:(1)从33根小棒里数出8根,还剩25根,所以33-8=25,(2)用lO根减去8根剩下2根,另外23根加上2根得25,也就是10-8=2,23 2=25;(3)把8分成3和5,33-3=30,30-5=25,(4)先把1捆打开,把这10根与右边的3根合起来是13根,从13根里拿去8根还剩5根,再把2捆与5根合合并就是25根,所以13-8=5,20 5-25……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用许多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不但理清了算理,同时展示了个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展示自我,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小学生显著的心理特点是好强、好胜、好表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自主探索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抓住一个“动”字,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口“动”起来,自主探索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重要前提。只要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活动的主体。
一、突出一個“活”字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促使学生喜欢自主探索,乐于自主探索。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解答: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的和是多少?学生经过简章计算后轻松得到答案是1。接着追问:如果分母是8,那和又是多少?很快又有人回答是2。我趁势加大难度:分母是19的最简真分数的和又是多少?当大部分学生讨论时,一位学生果断举手回答是9。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他算得那么快?该生说:“我先将同分母的最简真分数的分子找出来。因为19是质数,所有以它作分母的最简分数是18个,接着我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与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的和正好等于分母19。因此,首尾两个分数的和为l。同样第二个分数和例数第二个分数的和也是1……18除以2等于9。”我进一步假设如果某个同分母的最简真分数有x个,那么这些最简真分数的和应该是X/2。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半信半疑地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南昌产生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2、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进来。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第一流背景越贴近,学生构建新生知识的思维就越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题后,我利用本班的实际情况,出了一道题:五年终一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因为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提出的总是有:(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3)女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4)男生人数比妇生人数多几分之几?我趁热打铁:你会解答这些总是吗?学生顺利地解答了前三个问题,而后二个总是为六年级的数学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一个“动”字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许多感官司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结论性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数学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志技能,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实现眼、口、手、脑的“全频道”的接受和“多功能”的协调。
1、体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体验学习既需要手与眼协调,又需要手与脑的配合。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有些困难,只有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图意,提出教学过程,并列出算式。接着教师问:“33-8等于几?”让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如下的算法:(1)从33根小棒里数出8根,还剩25根,所以33-8=25,(2)用lO根减去8根剩下2根,另外23根加上2根得25,也就是10-8=2,23 2=25;(3)把8分成3和5,33-3=30,30-5=25,(4)先把1捆打开,把这10根与右边的3根合起来是13根,从13根里拿去8根还剩5根,再把2捆与5根合合并就是25根,所以13-8=5,20 5-25……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用许多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不但理清了算理,同时展示了个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展示自我,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小学生显著的心理特点是好强、好胜、好表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自主探索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抓住一个“动”字,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口“动”起来,自主探索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重要前提。只要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