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那么,如何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呢?笔者以为,契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很重要。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实践让我认识到,打造课堂趣味是点燃这“火药”的方法之一。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动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去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早已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身上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主动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个趣味不是指一般的节外生枝、调笑逗乐,而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接受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既然“趣味”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运用精美语言,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几句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时而倾盆大雨,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说过:“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力求达到表达悲伤感情,能使学生声泪俱下;谈论高兴事,能使学生喜笑颜开;讲到愤怒事,能使学生怒目相向;叙说严肃事风趣,也能使学生听课轻松自然,无厌倦之感。当然,练就这些功夫,不是简单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对语言进行锤炼,课堂上讲课不拖泥带水,不说废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注意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听到好的语言记下来,看到报刊、书本上的好句子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上课时在这些储存中选择合适的拿出来,就可以大派用场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讲课“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讲课美言,何愁不能激发出课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点成绩,那也仅仅是记住了死板的僵固的东西而已。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只知道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三尺讲台一般都认为是教师的神圣之地,其实有时我们完全可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这就好比炒菜时添加调味品一样,马上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自然就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在各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意识,他们的尝试精神,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才干都令人为之振奋。他们有他们的思考、见解,也有发表见解的欲望。如果我们压抑扼杀这种积极性,那是罪过;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培养,就会妨碍这些良好习惯、品德的养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简单的课文,大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代课。师生一换位,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课前小老师认真备课,为的是不误人子弟。同学们又在认真预习,为的是支持工作。课堂上往往会妙趣横生,学生默默配合,思维活跃,其效果怎能不好呢?
提起说明文,不管是讲的人还是学的人,都认为枯燥无味,为避免这一点,教师不妨把单调的书面讲解换成解说,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解说员,或让学生针对实物或挂图向大家介绍。就拿《中国石拱桥》一文来说,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彩色挂图带领大家参观赵州桥,游览卢沟桥,这样创设一种旅游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既削减了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了解得更为透彻。再如讲《核舟记》,可以找三个学生走上讲台,摆出船头三人的造型,让其他学生通过欣赏这定格镜头,来背诵本段内容,这样一来就使课堂趣味盎然,既避免了张冠李戴,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不仅能增添趣味,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不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断,完全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断,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动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去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早已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身上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主动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个趣味不是指一般的节外生枝、调笑逗乐,而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接受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既然“趣味”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运用精美语言,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几句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时而倾盆大雨,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说过:“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力求达到表达悲伤感情,能使学生声泪俱下;谈论高兴事,能使学生喜笑颜开;讲到愤怒事,能使学生怒目相向;叙说严肃事风趣,也能使学生听课轻松自然,无厌倦之感。当然,练就这些功夫,不是简单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对语言进行锤炼,课堂上讲课不拖泥带水,不说废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注意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听到好的语言记下来,看到报刊、书本上的好句子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上课时在这些储存中选择合适的拿出来,就可以大派用场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讲课“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讲课美言,何愁不能激发出课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点成绩,那也仅仅是记住了死板的僵固的东西而已。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只知道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三尺讲台一般都认为是教师的神圣之地,其实有时我们完全可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这就好比炒菜时添加调味品一样,马上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自然就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在各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意识,他们的尝试精神,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才干都令人为之振奋。他们有他们的思考、见解,也有发表见解的欲望。如果我们压抑扼杀这种积极性,那是罪过;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培养,就会妨碍这些良好习惯、品德的养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简单的课文,大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代课。师生一换位,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课前小老师认真备课,为的是不误人子弟。同学们又在认真预习,为的是支持工作。课堂上往往会妙趣横生,学生默默配合,思维活跃,其效果怎能不好呢?
提起说明文,不管是讲的人还是学的人,都认为枯燥无味,为避免这一点,教师不妨把单调的书面讲解换成解说,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解说员,或让学生针对实物或挂图向大家介绍。就拿《中国石拱桥》一文来说,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彩色挂图带领大家参观赵州桥,游览卢沟桥,这样创设一种旅游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既削减了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了解得更为透彻。再如讲《核舟记》,可以找三个学生走上讲台,摆出船头三人的造型,让其他学生通过欣赏这定格镜头,来背诵本段内容,这样一来就使课堂趣味盎然,既避免了张冠李戴,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不仅能增添趣味,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不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断,完全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断,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