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语言特色折射语文味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中塘小学)
  摘 要:近年来,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发现一个语文教学的怪现象:老师勤勤恳恳地教,学生辛辛苦苦地学,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怎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许多专家指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阅读;语言特色
  一、细读文本,找寻语言特色
  一篇文章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教师,我们能从文本中解读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有的解读毫无取舍地全盘灌输给孩子,而要根据各年段目标要求,以及本班的学情,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确定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每堂课做到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桥》的作者谈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老支书让群众排成一队逃生,并要求党员排在后面。当他儿子企图插队逃生时,他毅然将儿子揪出队伍排在了最后;可是最后时刻,他又将儿子推向了木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小说流露出的浓浓党群情、深深父子义,强有力地拨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弦。这篇小说篇幅简短,内容浅显,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以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增强表现力。细读之后,发现、感受老支书高大光辉的形象是文章的宗旨,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真正要掌握的技巧与实质。
  在一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了《桥》一文。他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设置以及作者对于短句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既让孩子们得文意,又感受文形。回到学校后又重新研读崔峦教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再次细细品读文本。
  二、找准语言特色,升华人文情感
  基于以上的解读,我把教学的落脚点定在短句这一语言形式的感受和运用上,努力用言语的训练达到人文情感的升华。安排了三个大板块:(1)揭示课题,感知内容;(2)赏读小说,感悟形象;(3)习得方法,学以致用。第二个板块又安排了三个大环节:①学习环境描写,创设阅读背景——初识短句;②品味言行刻画,丰满人物形象——深化短句;③感悟情节跌宕,推向情感高潮——运用短句。
  在学习环境描寫,感受洪水之凶猛时,先让孩子们找到所有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并把它们集中出示。再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在读中发现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把洪水越来越凶、越来越猛、越来越狂的气势表达出来的。孩子们很快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生动表现了洪水越来越凶、越来越狂的气势。此后,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问:“你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说:“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句号。”顺势引导:“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子,叫短句。”
  经过这样一引导,他们很快发现要读好短句,就是要干脆有力,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很好。读好节奏了,再引导“像泼。像倒。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孩子们很善于想象,说看到了天像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雨水不断从天空倾泻下来等等。这样从找到读,从自读到合作读,音画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孩子们极易深刻感受到洪水如魔,同时了解了短句和短句的妙处。
  三、了解学情,预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课堂的目的也是发展学生,自然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情,预设教学情境。
  《桥》曾设计过两次。第一次教学时,沉迷于文本浓浓的情感中,教学中不由自主地以情为主,走入以感受老支书高大英雄形象为目标的教学情境,从而忽视文本的语言特色。设计的大环节是:(1)以桥谈话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了解事件;(3)细读文本感受洪水凶猛;(4)抓重点句品悟英雄形象;(5)留下空白引发期待。
  初看这个设计,一个个板块之间似乎也是环环相扣,只不过这扣的不是方法的习得、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是故事情节的梳理、情感的烘托。例如,感受洪水凶猛的环节:让孩子们用心读读1~3自然段,画一画洪水暴发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学生找到的句子有: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B.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C.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引导语是“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引导仅仅是从内容上让孩子们感受雨水之大、洪水之猛,并没有让孩子们关注语言特色。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首先应该是工具性,其次才是人文性。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为达到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学习过程的展开。摆脱用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感悟与运用上来,这样语言的积累才能丰富,语文的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里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参考文献:
  [1]张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庞凤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6(6):81.
  编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多次被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从教二十几年来,对这篇文章的教读已有很多次,每次教学都有很深
针对智能交互界面中手势识别错误导致交互界面变化错误和手势不识别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手势交互的智能教学界面,该系统可以通过获取教师的手势信息与教师进行交互.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多种手势对应同一语义的柔性映射交互算法.本文选取了14种自然交互手势,分析了对应同一语义的多种手势之间的共同特征.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用户负荷.该算法已经用于一个基于手势交互的智能教学系统界面中.
数列作为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列教学内容丰富、难度大,有代表性。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多角度探讨数列教学,从知识组成和教学重要
首先介绍了初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索了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提高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举措。
中西音乐文化形态有诸多差异,而音乐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音乐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历史与文化不同,中西方人们的不同音乐思维导致了中西音乐观念、音乐数学、音乐本体、
美育,也称作美的教育或“美感”教育,其本质就是情感教育。国家教委明确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是高大上的解释,非常准确、非常到位,而作为一个小县城的初
(山西省祁县教科局教研室小学组)  学本课堂工具单是中科院韩立福博士指导下学生在学本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抓手,是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工具。它分为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训练评价单。  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后两单的设计上有偏离教学重难点,造成学生课上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课下加班加点现象;有只重人文性问题探究的非语文现象……凡此种
传感器配准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获得性能优势的关键前提.受随机噪声、系统误差、虚警、漏报等因素的干扰,传感器配准常常工作在非理想关联环境中,依赖于理想关联假设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