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不同学生的成绩差异尤其明显,语文成绩较差不仅会直接拉低成绩,而且影响这部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如今,高中教材被赋予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非常理想的渠道,用传统文化激发这些语文成绩相对较差的“学困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语文修养和语言能力,最终促进其成绩提高和全面发展。本文对高中语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和语文“学困生”之间的结合途径进行了探究,以期提供相应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语文特困生 教学策略
引言
如今,新课改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深入推行,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高中语文的重要性给予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困生”这一现象,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成绩,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关注的重点问题[1]。
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而言,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学生对其充满好奇,而当前高中教材中亦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学实践应从这一情况入手,激发语文“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无疑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一、语文“学困生”原因和印象
所谓“学困生”,简而言之,即智商正常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语文学习成绩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极差,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即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极为复杂,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语文学习能力欠缺、语文老师教育手段不科学等,都会导致“学困生”出现[2]。
事实上,在高中语文这一教学阶段,知识性的掌握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内容,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其未来全面发展。正因如此,如果无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学困生”现象,就必然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全面成长,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二、传统文化对语文“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中,中华各民族儿女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绚烂多彩的文化内容,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选用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对当代高中生而言,是极为有趣的,对其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和当今其所处的社会有着鲜明对比,科学讲解下,让这些学生产生“古代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等思维,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了解古代社会[3]。
(二)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养最根本,也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唯成绩论”和“唯分数论”等评价体系已逐渐被社会抛弃,更为看重一个人除知识体系和工作能力以外的人文素养。语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人文素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其语文知识欠缺,必定会影响人文素养培养,无疑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有效进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可以有效保证人文素养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中语文教学
(一)和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其对某一特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高度重视,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白居易所做《长恨歌》的过程中,可以对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的相关历史故事和典故进行相应讲解,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当时杨贵妃享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故事进行讲解,以多媒体技术展现影视片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这一措施亦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
(二)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所处时代,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虽然需要以传统文化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时下社会流行的热点,结合相应教材进行讲解。例如,教授教材中有关《论语》的课程时,单纯进行稍显呆板的“填鸭式”知识讲解无疑无法取得应有效果,相应的,如果结合当下热点,无疑就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实践中讲解《论语》课程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于丹品论语》的视频资料,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内容和现实社会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尤其“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培养高中生思想、陶冶情操和树立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应用传统文化理解文学作品,并且运用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理解和体悟,能在传统文化的培养下塑造独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最终提高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丽嫦.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680-681.
[2]米玛次仁.高中语文学困生现状与转化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2):3665-3666.
[3]孙长凤,朱妮妮.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310-321.
[4]李云.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5,05(21):421-42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语文特困生 教学策略
引言
如今,新课改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深入推行,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高中语文的重要性给予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困生”这一现象,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成绩,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关注的重点问题[1]。
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而言,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学生对其充满好奇,而当前高中教材中亦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学实践应从这一情况入手,激发语文“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无疑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一、语文“学困生”原因和印象
所谓“学困生”,简而言之,即智商正常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语文学习成绩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极差,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即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极为复杂,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语文学习能力欠缺、语文老师教育手段不科学等,都会导致“学困生”出现[2]。
事实上,在高中语文这一教学阶段,知识性的掌握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内容,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其未来全面发展。正因如此,如果无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学困生”现象,就必然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全面成长,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二、传统文化对语文“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中,中华各民族儿女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绚烂多彩的文化内容,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选用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对当代高中生而言,是极为有趣的,对其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和当今其所处的社会有着鲜明对比,科学讲解下,让这些学生产生“古代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等思维,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了解古代社会[3]。
(二)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养最根本,也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唯成绩论”和“唯分数论”等评价体系已逐渐被社会抛弃,更为看重一个人除知识体系和工作能力以外的人文素养。语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人文素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其语文知识欠缺,必定会影响人文素养培养,无疑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有效进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可以有效保证人文素养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中语文教学
(一)和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其对某一特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高度重视,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白居易所做《长恨歌》的过程中,可以对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的相关历史故事和典故进行相应讲解,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当时杨贵妃享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故事进行讲解,以多媒体技术展现影视片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这一措施亦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
(二)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所处时代,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虽然需要以传统文化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时下社会流行的热点,结合相应教材进行讲解。例如,教授教材中有关《论语》的课程时,单纯进行稍显呆板的“填鸭式”知识讲解无疑无法取得应有效果,相应的,如果结合当下热点,无疑就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实践中讲解《论语》课程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于丹品论语》的视频资料,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内容和现实社会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尤其“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培养高中生思想、陶冶情操和树立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应用传统文化理解文学作品,并且运用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理解和体悟,能在传统文化的培养下塑造独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最终提高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丽嫦.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680-681.
[2]米玛次仁.高中语文学困生现状与转化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2):3665-3666.
[3]孙长凤,朱妮妮.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310-321.
[4]李云.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5,05(21):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