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将爱心启蒙教育渗透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从知、情、意、行入手,在“游戏”中激发、培养、固化幼儿的爱心,促进幼儿爱的行为,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爱心教育 游戏化
有关实验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智商并不是很高,但他们的情商却往往高于周围的其他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爱的中心,很多孩子只知道被人爱,却不知道爱别人。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人们的积极的爱为主要任务,从爱双亲到爱兄弟姐妹,进而到爱周围的人与事物,初步确定“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初步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开始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初步了解有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基本关系,从而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人。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游戏活动中,向幼儿进行爱心启蒙教育能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依据幼儿爱的行为品质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社会交往等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为:
一、让幼儿与环境对话,激发“爱心”
注重学校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让环境说话,尽可能利用所有的空间资源,大到活动区域、午睡室(安静提示语)、草坪(爱护草坪标识)、在走廊墙壁上布置一些有关品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如“小弟弟摔倒我扶起” 、“我来帮助你” 、“我帮老师擦桌子” 、“学会分享”等富有浓郁爱心的画面,都能吸引幼儿,小到门厅(礼貌标語)、拐角(注意安全提示语)、卫生间的镜子、水龙头(节约用水提示语),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爱心意识的资源。在课外活动或者幼儿休息的时间,放一些好听的歌曲,例如《我的好妈妈》 、《我的爸爸》 、《老师老师,我爱你》 、《爱护小树苗》等,或者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心理学家怀特曾说过:“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让环境感化人,让环境教育人,使环境在幼儿爱心启蒙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我们的幼儿置身于浓厚的爱心教育氛围中。
二、利用日常游戏培育“爱心”
1、区角游戏是强化“爱心”教育的摇篮
在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区角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积极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扎实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使区角活动成为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区角游戏为载体,强化幼儿“爱心”, 使幼儿爱心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我们将区角分为角色游戏区、积木区、语言阅读区、美工活动区、益智操作区、科学探究区、音乐区等许多区角。幼儿置身于区角,与角色对话,与材料相互作用。通过移情的教学策略,力图让幼儿主动将自身投入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分享他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跟随着幼儿教师,彼此呼应,从而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爱心行为品质。下表是我们大班开展的部分区角活动。
2、室外游戏细化“爱心”内容
室外游戏主要以大型器械玩具、集体游戏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为此,我们开展了系列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行为,而且也鞭策教师作好表率。教师的示范可以通过爱心行为的导向作用,使规范行为的陈述转变为规范行为的动作系列,使幼儿获得新的行为模式。下表是部分社会实践活动。
3、情境表演游戏化,促进“爱心”内化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 他们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形象来理解学习内容。爱心启蒙教育活动中的情境表演,就是借助表演的形式将爱心启蒙教育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通过角色表演,亲身感受、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由此激发了幼儿爱的情感。通过游戏的表演,让幼儿懂得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初步学习到判断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
比如班级幼儿用完自来水不知道及时关水龙头,我们就设计了“小水滴哭了”的情境表演,养成用完自来水及时关水龙头的好习惯。如大班的表演游戏——盲宝宝取物:在活动室里,教师将幼儿桌椅、玩具悄悄移动位置,再将幼儿眼睛蒙上扮演游戏化盲宝宝,从场地一边出发,逐个到场地另一边取玩具。分析:在一个幼儿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取放玩具,这在平时对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孩子们一旦被蒙上眼睛,情况就大不一样。表现有:站在原地,迷失了方向;双手挥舞,不断扯蒙眼布;时不时被桌椅碰到,发出哎呀哎呀的叫声;站在场地中间,茫然不知迈足;趴在地上,一边摸索,一边爬行……通过游戏幼儿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失去眼睛的盲人的艰难和无助,由此发出“我什么都看不见,谁来帮我?”的呐喊。强化了幼儿同情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三、家园互动游戏巩固“爱心”
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家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如亲子活动“父母生日会”,让幼儿为父母过生日。回忆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从而让孩子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懂得为父母过生日是愉快的,记住父母的生日是自豪的。再如《玩具义卖会》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旧玩具,标好价格参加义卖,把义卖的款项捐给希望工程。活动过程中家长积极与孩子共同商讨,并积极参与义卖活动,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体验了父母、老师、同伴对失学儿童的关爱,激发对失学儿童爱的情感,并实施于行动之中。
总之,幼儿的爱心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生活、家庭活动是实施幼儿爱心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平台,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各种交往中形成互动,感受、体验爱的情感,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2] 康德英,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M].
[3]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
【关键词】幼儿 爱心教育 游戏化
有关实验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智商并不是很高,但他们的情商却往往高于周围的其他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爱的中心,很多孩子只知道被人爱,却不知道爱别人。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人们的积极的爱为主要任务,从爱双亲到爱兄弟姐妹,进而到爱周围的人与事物,初步确定“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初步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开始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初步了解有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基本关系,从而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人。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游戏活动中,向幼儿进行爱心启蒙教育能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依据幼儿爱的行为品质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社会交往等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为:
一、让幼儿与环境对话,激发“爱心”
注重学校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让环境说话,尽可能利用所有的空间资源,大到活动区域、午睡室(安静提示语)、草坪(爱护草坪标识)、在走廊墙壁上布置一些有关品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如“小弟弟摔倒我扶起” 、“我来帮助你” 、“我帮老师擦桌子” 、“学会分享”等富有浓郁爱心的画面,都能吸引幼儿,小到门厅(礼貌标語)、拐角(注意安全提示语)、卫生间的镜子、水龙头(节约用水提示语),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爱心意识的资源。在课外活动或者幼儿休息的时间,放一些好听的歌曲,例如《我的好妈妈》 、《我的爸爸》 、《老师老师,我爱你》 、《爱护小树苗》等,或者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心理学家怀特曾说过:“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让环境感化人,让环境教育人,使环境在幼儿爱心启蒙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我们的幼儿置身于浓厚的爱心教育氛围中。
二、利用日常游戏培育“爱心”
1、区角游戏是强化“爱心”教育的摇篮
在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区角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积极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扎实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使区角活动成为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区角游戏为载体,强化幼儿“爱心”, 使幼儿爱心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我们将区角分为角色游戏区、积木区、语言阅读区、美工活动区、益智操作区、科学探究区、音乐区等许多区角。幼儿置身于区角,与角色对话,与材料相互作用。通过移情的教学策略,力图让幼儿主动将自身投入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分享他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跟随着幼儿教师,彼此呼应,从而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爱心行为品质。下表是我们大班开展的部分区角活动。
2、室外游戏细化“爱心”内容
室外游戏主要以大型器械玩具、集体游戏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为此,我们开展了系列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行为,而且也鞭策教师作好表率。教师的示范可以通过爱心行为的导向作用,使规范行为的陈述转变为规范行为的动作系列,使幼儿获得新的行为模式。下表是部分社会实践活动。
3、情境表演游戏化,促进“爱心”内化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 他们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形象来理解学习内容。爱心启蒙教育活动中的情境表演,就是借助表演的形式将爱心启蒙教育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通过角色表演,亲身感受、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由此激发了幼儿爱的情感。通过游戏的表演,让幼儿懂得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初步学习到判断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
比如班级幼儿用完自来水不知道及时关水龙头,我们就设计了“小水滴哭了”的情境表演,养成用完自来水及时关水龙头的好习惯。如大班的表演游戏——盲宝宝取物:在活动室里,教师将幼儿桌椅、玩具悄悄移动位置,再将幼儿眼睛蒙上扮演游戏化盲宝宝,从场地一边出发,逐个到场地另一边取玩具。分析:在一个幼儿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取放玩具,这在平时对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孩子们一旦被蒙上眼睛,情况就大不一样。表现有:站在原地,迷失了方向;双手挥舞,不断扯蒙眼布;时不时被桌椅碰到,发出哎呀哎呀的叫声;站在场地中间,茫然不知迈足;趴在地上,一边摸索,一边爬行……通过游戏幼儿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失去眼睛的盲人的艰难和无助,由此发出“我什么都看不见,谁来帮我?”的呐喊。强化了幼儿同情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三、家园互动游戏巩固“爱心”
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家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如亲子活动“父母生日会”,让幼儿为父母过生日。回忆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从而让孩子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懂得为父母过生日是愉快的,记住父母的生日是自豪的。再如《玩具义卖会》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旧玩具,标好价格参加义卖,把义卖的款项捐给希望工程。活动过程中家长积极与孩子共同商讨,并积极参与义卖活动,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体验了父母、老师、同伴对失学儿童的关爱,激发对失学儿童爱的情感,并实施于行动之中。
总之,幼儿的爱心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生活、家庭活动是实施幼儿爱心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平台,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各种交往中形成互动,感受、体验爱的情感,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2] 康德英,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M].
[3]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